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日邦交正常化30多年以来,特别是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后,两国的经贸关系不断深化,合作领域日益扩大,彼此的依赖关系越来越紧密,但挑战与机遇并存,两国也经历了诸多曲折与摩擦.2008年是世界经济形势充满变数的年份,中国对日本经济依赖程度虽有所下降,但对日经贸往来仍在中国经济稳定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日两国在区域和全球经济层面的高度依存.中日政治关系持续回暖,中日经贸相互依存关系的敏感性和脆弱性.  相似文献   

2.
毕吉耀 《经济纵横》1993,(10):40-43
<正> 1992年8月24日,中国与韩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从此结束了两国长达40年的敌视关系。同年9月27日至30日,韩国总统卢泰愚正式访华。进一步消除了多年来影响中韩经贸关系发展的种种障碍,使两国的经济贸易关系由民间提升为政府间合作,为加速和扩大两国经贸关系的发展铺平了道路。中韩建交不仅有利于朝鲜半岛和东北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而且顺应了国际经济地区化的潮流,对中韩两国经贸关系及东北亚地区经贸合作产生了积极而重大的影响。本文拟就中韩两国的经贸关系发展现状,特别是双边贸易结构及韩国对华投资进行分析探讨,并对两国经贸关系的发展前景作一展望。  相似文献   

3.
进入21世纪以来,中日两国经贸关系不断加强,但同时贸易摩擦等日益影响两国经贸关系的进一步深入发展.因而为促进两国经贸关系的发展,中日两国都应在服务贸易和FDI等问题上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4.
中日经贸关系的特点与障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立荣 《经济论坛》2004,(6):144-146
从1993年起,日本已连续9年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也成为日本第二大贸易国,中日双方互为重要的经贸合作伙伴。日本也是中国利用外资和引进技术的主要来源国之一。中日两国合作不仅对两国的发展至关重要,而且关系到整个亚洲地区的发展与合作,因此有必要认真分析两国经贸关系的特点,消除障碍,确保中日经贸关系发展的良好势头。  相似文献   

5.
1972年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访华使中美关系开始了历史性转折,两国的经贸关系也随之得到逐步恢复和发展。1989年美对我国实行“制裁”,使中美经贸关系的发展受到较大影响。然而由于两国经济的互补性及贸易上的相互需求,双边贸易及经济合作经过短暂的低潮后再度呈现出持续发展的势头。特别是前年,我相继与美签订了知识产权、市场准入和禁止劳改产品贸易的三个谅解备忘录,解决了困扰中美经贸关系的一些难题,缓解了中美贸易摩擦,从而推动了两国经贸关系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一、双边贸易中美两国正式建交的1979年到1992年的13年中,中美双…  相似文献   

6.
禹静 《时代经贸》2008,6(10):100-101
进入21世纪以来,中日两国经贸关系不断加强,但同时贸易摩擦等日益影响两国经贸关系的进一步深入发展。因而为促进两国经贸关系的发展,中日两国都应在服务贸易和FDI等问题上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7.
自1992年中韩建交15年以来,两国经贸关系发展势头强劲,在世界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下,中韩两国领导人倡议双方开展中韩FTA的可行性研究。然而,尽管中韩贸易发展迅速,寻求机制性合作的基础已经具备,但两国各自经济发展特点、贸易政策以及国际环境等原因仍制约着双边贸易合作步伐,有待两国采取更多实质性的合作。  相似文献   

8.
加强和扩大对俄合作一直是我国的重要外交政策.随着中俄经济关系的不断发展,又出现了新的变化和特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构筑新型中俄经济合作关系,不断开拓黑龙江省对俄新的合作领域和深层次合作内容,寻找新的合作增长点是目前两国经贸关系发展的基本方向,尤其对两国发展地方经济合作关系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前景,并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和越南山水相连 ,相互间的经济贸易合作关系源远流长 ,近年来这种合作关系发展迅猛。目前 ,中越双边经贸关系发展良好 ,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如果能够在政策上进一步相互协调 ,特别是如果能够将这种政策协调与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开发 ,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相互配合 ,将大大推进中越之间的经贸合作 ,使中越双方在合作中取得实效和收益。一、中越经贸合作的历史、现状及前景自越南 1 986年实行革新开放政策以来 ,特别是在 90年代以来 ,中越两国经贸关系发展加快。据统计 ,中越两国的贸易额从 1 991年的 3 2 2 3万美元增至 2 0 …  相似文献   

10.
中蒙资源合作蕴藏着拓展双边经贸关系的无限商机.建立睦邻互信伙伴关系以来,两国合作气氛不断加强.蒙古政府鼓励外资政策的频频出台,中国政府对中蒙经贸关系重视程度的提升,所有这些都预示着中蒙资源合作的发展期已经到来.然而,资源合作是中蒙各种形式经贸交往中困难最多的一项.其障碍不仅来自于蒙古的政治、经济两个层面,而且还有中国投资企业自身的某些缺陷.中国应采取措施,跨越障碍,从营造合作气氛、寻找合作契机、调动合作力量、选择合作项目、确保合作顺畅几个环节入手,切实搞好新时期中蒙资源合作.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中日在贸易、投资和产业发展上的竞争性日益加剧,再加上地缘政治等因素的影响,反映在自贸区建设中的中日之争更加突出。世界主要国家在对外战略与政策上存在竞争是不可避免的客观现实,但如果两国都按照零和思维采取对冲性政策,不仅会给区域发展带来动荡,而且两国各自的经济发展也将受到牵制。推动中日在自贸区建设领域加强合作、相向而行,不仅能推动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破局,有利于进一步扩大两国贸易投资合作水平,而且有利于在亚太乃至全球区域形成贸易投资自由化的潮流,最终受惠的仍将是中日两国的企业和国民。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初期中日经济关系及未来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21世纪以来,中日经济关系在许多方面发生了新的变化,日本经济增长对中国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中日经贸合作继续平稳发展.中日两国在进出口结构上不存在明显对立的竞争关系,更多的是一种互补关系,两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对于双方来说都是有利的.随着日本经济逐渐复苏,中国经济的开放程度进一步提高,中日经济关系将迎来全面发展的新时期.中日经济合作关系的前景取决于推动中日经济合作力量与制约中日经济合作力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一带一路"建设和"中蒙俄经济走廊"经济带的提出,为中国和俄罗斯农产品贸易合作基地建设提供新的机遇。中俄农业基地建设有利于推动两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促进两国经贸关系的深入发展。目前,中俄农产品贸易合作基地建设存在基地数量少、规模小、资金缺乏、专业人才流失及配套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应重点加强中俄两国沿线农业生产基地群建设,完善基地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培养对俄农业合作专业人才,为中俄农产品贸易合作基地建设打下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4.
1992年建交以来,中韩经贸关系迅速发展.中国已成为韩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对外投资对象国,韩国成为中国第六大贸易伙伴.但由于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的变化,自2006年起,两国经贸关系出现所谓"拐点",进入调整阶段.新形势下两国经贸合作潜力依然很大,前景看好.  相似文献   

15.
骆世杰 《时代经贸》2008,6(3):79-83
从中国公司的认知角度出发,对以色列的经济状况、中以经贸关系和劳务合作等行业进行分析和探索.对未来两国经贸发展的展望,作为我国企业到以色列开展经贸业务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中俄两国是世界公认的"成长最快的经济体",2007年中国和俄罗斯经济仍继续保持增长。经济的发展创造了两个充满活力的巨大市场,为两国的商品、资源、技术和资本进入对方市场提供了广阔前景,中俄经贸关系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双方应当抓住时机,充分挖掘潜力,加强合作与交流,促进双边经贸关系持续稳定发展,把两国经贸合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7.
本文运用CS、CC和出口相似度等贸易指数研究了中国和南非的贸易竞争性和互补性,发现两国贸易在总体上互补性要大于竞争性,这为两国建立更密切的经贸关系提供了经济动力,而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的深化为中国和南非的经贸关系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中国和南非的经贸关系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8.
中俄经贸关系发展及其战略决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俄两国是世界公认的“成长最快的经济体”,2007年中国和俄罗斯经济仍继续保持增长。经济的发展创造了两个充满活力的巨大市场,为两国的商品、资源、技术和资本进入对方市场提供了广阔前景,中俄经贸关系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双方应当抓住时机,充分挖掘潜力,加强合作与交流,促进双边经贸关系持续稳定发展,把两国经贸合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9.
本文运用CS、CC和出口相似度等贸易指数研究了中国和南非的贸易竞争性和互补性,发现两国贸易在总体上互补性要大于竞争性,这为两国建立更密切的经贸关系提供了经济动力,而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的深化为中国和南非的经贸关系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中国和南非的经贸关系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0.
中韩两国经济交流始于70年代末,主要以间接贸易形式进行。1992年8月24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后,双方先后签署了贸易协定、投资保护协定、产业合作协定、科技合作协定、环境保护协定、避免双重征税及防止偷漏税协定、航空协定等一系列协定,为两国加强经贸合作奠定了基础.改善了条件。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两国经贸关系飞速发展,目前已步入高层次的产业合作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