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信息技术课的主旨在于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通过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适应信息时代所需要的信息素养,树立和掌握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信息处理的意识与能力,形成正确的信息文化和信息理论观念.〈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目标就是培养同学们的信息素养和创造素质.教学时应遵循"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策略,努力维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相似文献   

3.
信息素养是当代中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包括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信息知识和信息能力。信息技术课程在内容上与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内涵具备一致性,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营造素养培育环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信息意识、培养学生信息道德、培养学生信息能力、实现其他课程整合等方式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日益加深,信息社会所需要的人材必须有良好的信息意识和信息处理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进一步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发展对社会的影响,并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成为我们主要任务.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化,面对这场教育革命,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课、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等,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本文对新课程改革后如何进行信息技术教学做了一些探讨和实践.  相似文献   

5.
王旭 《消费导刊》2014,(12):240-240
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真实生活情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多种能力,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把教与学紧密地融为一体。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为学生接受知识提供了更为便捷的途径。在初中的英语教学中,结合信息技术,可以突破传统教学模式中的障碍,使教学更加生动,让师生交流更加顺畅,有利于学生们通过网络进行个性化自主学习;同时可以在教师间共享信息资源库,使教学资料达到共享的目的。教师对教学构想产生新的创意,使教学过程发生新的变化,促使学生改变原来的被动学习方式,形成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方式的新组合。  相似文献   

6.
在非线编Premiere教学实践中,引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将该软件课程的本身特色与建构主义相结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掌握软件基本使用功能的基础上提高他们对视音频信息的收集、整合能力,有利于非线编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7.
随着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广泛应用,计算机应用能力已成为现代学生能力素质与文化知识修养的重要标志,也成为当代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基础教育对学生计算机知识结构的搭建和能力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学校学生接受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入门课程,也是公共基础必修课程.该课程开设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计算机文化意识,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应用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能够把计算机作为一种有效的工具进行信息的获取、分析和加工.  相似文献   

8.
新的课程标准对体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使体育教师面临着许多挑战。信息技术给我们体育课提供了良好的操作平台。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不仅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扎实的基本功,也应该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应用于体育教学中,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实现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为何要让信息技术走进体育课堂以及走进之后所带来的效应进行探讨,并注意到在操作实践中的利弊、缺失、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9.
在应试教育框架下,中学生被动式的学习方式,导致了学生严重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我国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培养和提升中学生自立学习能力,必须从强化学生的成就动机和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入手,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搭建协作式和发现式学习平台,启动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得到全面而具有个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信息化不断发展,各行各业的信息化进程不断加速,计算机技术已成为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与核心。培养对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和兴趣意识,形成良好的信息技术道德,学会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并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自主学习,已成为高职院校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的最基本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