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会计是社会科学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其他社会科学一样,会计的发展,受社会环境影响相对较大.根据以往的实践经验来看,社会环境的变化会直接对会计环境产生影响,而会计环境的变化,又会直接对相关的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的发展产生影响.本文即将针对会计环境变化对会计发展的影响进行论述,希望能够找到应对会计环境变化发展会计行业的主要措置,以为会计的发展提供有现实意义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网络时代会计发展面临的新问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陈泰锋  何光明 《现代财经》2000,20(12):25-27
网络经济是信息网络化时代所产生的一种崭新的经济形态。在网络经济时代,会计所处的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客观上要求会计发生深刻的变革,网络会计将顺应时代潮流成为会计发展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3.
陈宏  于志荣  张寅花 《经济师》2002,(4):195-196
现代企业制度是一种以现代产权理论为依据 ,以公司制为基本形式 ,适应社会化生产和市场经济要求的法人企业管理制度。其主要特点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它要求企业建立和实行自负盈亏、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运行机制。而会计具有提供经济信息 ,反映和监督经济活动的职能 ,因而在经济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会计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和深化 ,我国经济逐渐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我国会计也必须顺应这一潮流 ,加快改革 ,以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文章对此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4.
新经济下我国相关会计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会计作为管理经济活动的工具,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正如马克思所言:"社会越发展,会计越重要".会计是为其内在的会计主体服务的,会计主体发生变化,要求会计工作也要相应地发生改变,而理论是指导实践的工具,因此,会计理论研究必须要面对变化的会计环境,适时改变研究方向,这样才有利于我们实际工作的开展.我们现在正处在一个新经济的时代,新经济的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分配和使用上的经济,即以智力资源为依托,以高技术为核心,以信息技术为支柱,以知识为基础,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消费之上的经济,它又称为第四产业,智慧经济,知识产业.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它完全不同于以土地、劳动力为主要生产要素的农业经济,也不同于以资本和技能为主要生产要素的工业经济,它的繁荣不是直接取决于资源、资本和技术的数量,而是直接依赖于知识或有效信息的积累和利用.由于新经济的出现,我国传统的会计理论和会计业务面临着新的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对新经济下会计商临的新问题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5.
会计理论就是人们从会计实践中概括出来的关于会计知识的有条理的结论.从会计的历史发展过程来看,会计理论是在会计实务之后或在会计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它对会计实践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会计实务是随着社会经济制度和经济关系的变革而不断变化的,也就是说,新的会计实务必须与不断变革的经济制度和经济关系以及不断变化的会计目标相适应.但也有许多会计实务往往在社会经济环境已经不再需要它的时候,仍然要继续沿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在这种情况下,会计理论必然要去指导和推动会计实务的变革.这就是会计理论发展的基本特征.本文想就这一基本特征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会计观念是一种社会意识,是人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环境中进行长期会计实践活动,所形成的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一种较为稳定的特殊的思维方式。传统会计观念抑制了会计功能,扭曲了会计行为。此时,会计只是一种“簿记式会计”,簿记问题贯穿于会计工作的始终,记账、算账和报账被认为是会计的唯一职能。既然传统会计观念已经与新时期环境对会计的新要求不相适应,那么,如何适应这种环境的变化?笔者认为:会计观念的转变是根本性的转变,并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7.
宋景梅 《经济师》2000,(7):181-182
会计作为一种管理活动,有其双重属性,即技术属性和社会属性。会计的技术属性要求会计向着国际化方向发展;而会计的社会属性却要求会计尽量适应本国的环境和经济利害关系,并保持会计的国家化。当前,会计国家化与国际化作为会计发展中的一对矛盾,已成为国际会计界普遍关注的热点。本文拟从会计国家化的必要性、国际化的必然性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谈一些看法,便于探讨。一、会计国家化的必要性会计是一定社会环境的产物。会计环境的特殊性决定了会计的特殊性;会计环境的国别差异决定了实现会计国家化的必要性。会计的社会属性要求会计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会计工作是一项社会经济管理工作,必须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会计工作也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而会计基础工作是会计工作的基本环节,也是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为了加强会计管理,建立规范的会计工作秩序,提高会计工作水平,必须要加强会计基础工作。  相似文献   

9.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完善,会计作为一种通用的国际商业语言,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同时,新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对会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会计从业人员、特别是会计的初学者必须具备扎实的基础会计知识,才能适应新的环境,规范自己的行为,胜任会计工作,实现会计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一、现阶段我国管理会计的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管理会计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管理会计的发展与应用是与一定的经济环境、社会环境相关联的,社会环境的变化导致企业组织形式的变化,企业组织形式的变化又会引起管理会计实务发生变化,最终导致管理会计研究的目的、内容、方法相应地发生变化。而对于我国目前管理会计的研究而言。主要集中于介绍引进国外最新研究成果上,西方国家管理会计的研究与发展是有其高度发达的经济背景的,我国管理会计的研究与发展应当立足于自身的经济条件,建立在自身的经济、社会环境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11.
我国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改变现有的资源利用和管理方式,大力发展低碳经济。为此必须加强环境会计理论与实务的研究,特别是环境信息的披露应做到连续、系统、全面和真实。这对有效的控制环境污染、防治自然资源过多的损耗、加强环境保护、使我国有限的资源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重要意义。要达到这一目标,企业应增强环境信息披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政府亦应在提高公民环境意识、健全法律法规、加强环境会计理论研究、强化低碳信息披露的社会监督等方面作好工作,以提高整个社会环境信息披露的质量和效率。  相似文献   

12.
当前,国内民营经济发展主要有三种模式,即温州模式、苏南模式和青浦模式.三种模式对发展我国民营经济都具有借鉴意义,但不能照搬照抄.民营经济发展战略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民营经济发展可采取集团化战略、多元化战略、融资战略、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等四种战略,这四种战略都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随着民营经济的迅猛发展,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也日益突出,表现在外源融资渠道狭窄,内源融资所占比例大,且资金严重短缺。导致民营企业融资困境的原因极其复杂:民营企业自身因素是融资难的根本原因;政策环境、社会环境因素是影响民营企业融资的一个大环境;金融体制改革滞后是民营企业融资难的直接原因。解决民营企业融资困境,必须发挥政府、社会、银行和民营企业各方面的作用,采取综合治理的措施,才有望逐步解决这一难题。  相似文献   

14.
阶层地位感知是影响民营企业家经营决策的重要因素,然而当前仍缺乏对其阶层地位感知形成机制的解释。从市场化转型历史背景出发,本文认为民营企业家阶层地位感知受其创业时特定历史情境的影响,并会通过世代效应长期共享、强化这一认知模式。基于五次中国私营企业抽样调查数据,具体考察1992年前后两个不同时期创业的民营企业家群体地位感知差异来检验世代效应。结果表明:与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之前(1992年前)创业的民营企业家群体相比,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之后(1992年后)创业的民营企业家群体地位感知相对较高。同时,进一步异质性检验发现,对于无体制内经历和经济力量较强的民营企业家群体,市场化转型对其阶层地位感知的提升作用更强。通过聚焦于中国市场化转型的历史变迁进程,本文为深化民营企业家阶层地位感知的认识提供了宏观历史视角解释。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基本建设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基建会计所处的客观经济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对基建会计工作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由于对相关制度的学习检查不够以及会计人员自身素质等原因,一些基本建设单位存在会计核算不规范以及监督不严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推进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我国民营企业普遍存在着较严重的社会责任问题,这既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也成为企业自身持续成长的瓶颈,因此亟需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系统解决方案。作者试图从政府推动、社会推动、法制推动和利益拉动等四个方面建立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推进机制,以借助机制的长效推力解决民营企业社会责任存在的问题,为政府实现长效管理、民营企业健康发展,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7.
现代经济中,人才资本决定着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资本的利润率,人才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重要,人才资本的定价问题也越来越受人关注,人才资本定价的扭曲,制约了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知识经济的发展。合理的人才资本定价需要一个能够在现代经济条件下正确评价人才资本贡献的理论指导。本文从人才资本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角度来思考人才资本的定价问题。  相似文献   

18.
会计信息质量保障措施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常青 《经济与管理》2005,19(3):94-96
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会计信息在宏观调控和微观管理等方面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会计信息已经日益成为企业管理者、投资者、债权人、社会公众及政府管理部门改善经营管理、评价经济状况、做出投资决策、制定有关政策的重要依据,会计信息是否真实、完整,将直接影响有关方面的利益和经济秩序,会计信息质量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9.
The meaning of a sustainable society is discussed to provide a framework for considering the role of the private sector. Duration and extent are polarized as long versus short and global versus local. Fundamental forces of geo-politics, social organization and technology argue for a focus on short duration and local extent.Population pressures and standard of living are of central concern in attaining a sustainable society. The target must be a stable population with a rising standard of living. Because resources are limited, the private sector's major role must be in the efficient use of resources to create wealth.To this end, it is well adapted. It consists, generally, of privately owned firms, employing shareholders' capital, to make a profit in a market economy. These characteristics, however, place major constraints on its ability to adopt noneconomic objectives of a social nature or in pursuit of a sustainable society. A number of responses to this dilemma are beginning to emerge, both in theory and practice. To help understand the complexity that constitutes modern economic life and its socio-political environment, the private sector is viewed in six guises: wealth creator, corporate citizen, benevolent despot, reluctant social partner, cooperative social partner, and private patron. Discussion concentrates on the significance of each of these for the sustainable society.Finally, some thought is given to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private sector as a model for institutional flexibility in a sustainable society.  相似文献   

20.
Even if the 'social economy' has traditionally been marginalized and a subordinated form of production within capitalist societies, the economic, social, territorial and environmental problems of the present times have tended to make it a strategic instrument. This is not only because of its qualities as an economic and management instrument, but also because it is an expression of a dynamic and creative civil society.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show the potential of the social economy, the way it has been encapsulated during the postwar period and the conditions that now favour its full development. In the face of new challenges, the efficiency criterion, hitherto used to assess alternative forms of production, is shown to be insufficient. Some complementary criteria are proposed that fit in better with the new path society must follow if fundamental values have to be satisfied. Starting from these criteria and relating them to management in fields of growing social importance, a new insight into the advantages of the social economy over the market and public sectors can be obtained. Stimulated by such challenges, and connected to the new social movements, a new social economy is emerging with significant potential and a strategic role in managing society. But this development is not without serious problems, and 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conditions need first to be fulfill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