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经济集聚与区域发展空间格局密切相关,区域发展空间格局的演变本质是不同区域的经济集聚程度发生了变化,是经济集聚与经济扩散的统一。区域发展空间格局的形成就是地理区位和政策影响下的经济集聚与扩散过程的统一,经济集聚在该过程中发挥核心作用,地理区位和政策通过经济集聚间接发挥作用,产业的集聚与扩散引起区域的经济集聚与扩散现象。促进经济集聚(扩散)发展是一种内涵式的拓展区域发展新空间方式,大力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实现经济集聚的重要途径。在一体化和经济集聚基础上,加强城市群与发展轴的相互耦合,形成以"城市群为核心,发展轴为引导"的区域发展新空间拓展模式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
中国城市空间格局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始于建国初期,由于受到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影响,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以此为依据将建国以来中国的城市化历程划分为四个阶段,研究了各阶段城市空间格局的变迁。研究发现,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之前,西部地区新增城市数量和城市化速度高于中东部地区,东部地区的城市化速度最慢;从改革开放之后到本世纪初,东部地区经历了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中国城市发展的总体格局呈现出东部快于中西部、南部快于北部的发展特征。  相似文献   

3.
产业转移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格局的重要因素,中国区域经济格局的变化伴随着制造业空间结构的变化。研究消费品制造业区域转移的特征有利于分析产业特性对产业转移的影响。消费品制造业空间转移总体上呈现先向沿海地区集聚后向内陆地区扩散的特征,并遵循长三角—珠三角—北部沿海地区—中部地区的变化趋势。分行业来看,劳动密集程度高、集聚程度高的行业,其空间转移发生得也较早。  相似文献   

4.
抚州市地处江西东部,东邻福建,西接江西中部吉安、宜春,北望鄱阳湖,南连赣州通广东。全市土地面积一万八千八百平方公里,约为全国的1/510和全省的1/9,人口380万,现辖临川、南城、黎川、南丰、崇仁、乐安、宜黄、金溪、资溪、广昌、东乡等十一区、县。区内以山地、丘陵为主,素有“七山半水两分田”之称。  相似文献   

5.
长三角城市群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空间格局经历着由"单核引导"的点轴结构向"单核+多中心支撑"的网络状结构的转变,支撑其演变的市场力和调控力的力量对比也在发生着变化。长三角城市群已有部分协作机制和内容,但区域一体化过程推动缓慢。目前,国家和区域空间管治制度和财税制度正在逐步优化改革的过程中,并且有世博会和高速铁路建设的历史性机遇,只有尽快抓住机遇,完善区域空间管治制度并细化落实,才能真正促进长三角城市群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本文结合东莞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特点,总结了1997年亚洲经济危机及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背景下东莞电子信息制造业集群空间演变的4个主要特征:随机分布、港口及铁路周边集中分布、极化分布以及扩散分布,并且分析了经济危机对东莞电子信息制造业空间集聚形态的内在影响,最后提出在"后危机时代"适合东莞电子信息制造业集群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邹文嘉  陈垚彤 《价值工程》2019,38(31):60-61
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反映了其对我国发展的重要性。为了提升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的总体竞争力水平,选取电子信息制造业,使用因子分析法,增加了货运量和社会融资量两项指标,对2016年我国大陆22个省份的电子信息制造业构建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分析我国不同省份间的电子信息制造业竞争力存在的差异,并根据实证结果对相关地区提出建议,得出我国东部地区发展较好,中西部地区发展较弱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企业研究报告》2004,(161):15-27
虽然煤气油产业价值链存存很大程度的融合,但实际上由于煤气油利用方式的区别,具体产业格局差别较人。煤炭利用以发电、直燃和炼焦为主,石油以成品油生产和基础化工原料为主,天然气以燃气、  相似文献   

9.
10.
长江三角洲城镇空间格局与区域经济相关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最发达地区之一。自改革开放特别是90年代以来,城市化加速发展,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城市化模式,而其内部的城镇空间格局相互区别。本文以景观空间分析和区域经济理论为基础,综合RS和GIS手段,分析城镇空间形态和区域经济特征,并从中探讨城镇格局与地区经济的相关性。本文对对于我国城市规划建设,特别是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任俊学  季常煦 《物流科技》2009,32(12):13-15,36
制造业走向电子商务物流发展模式是必然趋势,依据现阶段我国制造业物流供应链管理、企业物流模型和物流信息系统的发展.提出了我国制造业的物流系统建设策略,得出物流模式的网络协同化趋势应重视客户关系管理,将物流信息系统与电子商务进行有效结合,实现物流信息系统集成,建立企业电子商务信息平台,实现制造业集成化发展和物流作业的互动协同。  相似文献   

12.
《价值工程》2016,(31):68-71
基于工业4.0时期对制造业人才的要求,运用探索性因子分析(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EFA)分析制造业人才发展影响因素,将制造业人才素质划分为知识结构体系、生产环境适应能力、专业知识、信息技术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工匠精神和管理能力七个方面,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SEM)验证该模型。通过对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的解读,对新工业环境下制造业人才发展提出新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3.
采用时间节点分析法、Kernel密度估计和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法分析1985—2017年,中国劳动生产率及其区域差异的时空演变,可得出如下结论:东部地区、东北地区劳动生产率领先,西部地区劳动生产率由低于中部演变为超过中部,区域年均增长率由大到小依次为西部地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东北地区;Kernel密度估计表明,伴随整体劳动生产率水平的提高,劳动生产率增长较快的省份与增长较慢的省份之间形成较大的差距,并且出现了极化现象;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结果显示,中国劳动生产率的区域差异总体呈下降趋势,经历上升—下降—上升—下降的变化,区域间差异和区域内差异是中国劳动生产率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总体来看,中国劳动生产率呈不断增长的趋势,劳动生产率相对较高的省份将逐渐增加、相对较低的省份会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14.
北京市办公业的空间格局演变及其模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北京城市写字楼2009年调研数据的空间统计,研究北京市办公业的空间格局演变及其模式.研究发现:北京市写字楼总体呈现集聚的空间分布模式,分布重心向北倾斜明显,主要分布方向为"西北-东南",空间离散程度逐渐加大,显有逐渐向近郊及远郊推进的趋势.同时,北京市写字楼的空间分布经历了分散-集中-再分散的过程,"西北-东南"向的空间格局标示着北京城市办公功能空间布局的主导方向;其演变模式先后经历了离散-极化-扩散-稳定四个发展阶段.未来一段时间内,在中心城区内部已形成的办公集聚区的空间承载量有限的情况下,办公活动将向外扩展,办公活动郊区化将对缓解中心城区高度集聚、平衡城区与郊区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和优化城市功能空间分布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价值工程》2013,(6):181-182
电子信息的建设和管理水平已经是当代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具备较强竞争力的重要内容之一。电子信息既能帮助公众较快的获取准确的信息,又能够提高相关部门的效率,是当前我们加强建设的重要领域。而如何对电子信息进行科学的管理,如何保证电子信息的安全管理,这是我们一个长时期内要发展和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发展质量视角,以我国2009~2018年30个省、市及自治区的物流产业面板数据为样本,通过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模型分别测算了中国区域物流产业静态效率和动态效率变化,并利用Moran's I指数模型对我国区域物流产业效率的空间相关性进行检验。研究发现:在观测年份内,我国区域物流产业效率呈波动上升状态,但地区间效率差异较大,具体表现为“东强西弱”的格局;Malmquist指数表现出升降相继、涨落相连的特征,且该指数主要受技术进步影响;Moran's I指数验证了我国物流区域物流产业的发展存在空间正相关性,空间集聚模式主要为H-H型、L-L型,形成了“高—低”集聚的显著二元结构。  相似文献   

17.
《价值工程》2017,(11):240-244
云计算产业关系我国信息化发展全局,是互联网+经济的核心竞争能力。以全国30个省市(不包括港澳台及西藏)作为空间观测单元,通过测量和对比2007-2009年与2013-2016年两个时段的云计算发展,研究省域云计算产业空间格局进行演化规律。研究发现,云计算产业空间格局总体趋于稳定,省域间差异以及空间集中度呈下降趋势,云计算产业在部分地区出现聚集;省域云计算产业从负向空间自相关转变为正向空间自相关;虽然中、西及北部地区的云计算产业发展程度低,但其产业发展程度显著上升,未来云计算产业将呈现东部稳定,中部部分省域突出,自东向西逐渐发展的态势。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构建和测算服务业空间外溢效应指数,利用2003—2011年江苏省和浙江省24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对上海市服务业发展和江浙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经验分析。研究表明,上海市服务业的发展可以促进江浙地区制造业的技术进步,由于地区发展路径的差异,这种促进作用存在明显的异质性,对江苏省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高于浙江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