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型城镇化成为我国未来经济增长的动力,建立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发展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于引导我国各地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城镇化质量的内涵,参照国家城调总队所构建的城市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选取21项测度指标,构建了衡量我国新型城镇化形势下的城镇化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为验证其合理性,基于Eviews6.0,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30个省市2011年的城镇化质量进行了测度研究。并得出,我国城镇化质量总体水平不高,主要集中在良、中这两个等级,其呈现由东向西递减的趋势。从研究结果来看,所构建的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具有一定合理性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王春枝  刘燕 《经济论坛》2013,(11):34-37
根据城镇化质量的基本内涵,从经济发展质量、城镇功能发展质量、社会和谐发展质量三个层面构建了城镇化发展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内蒙古12个盟市2011年城镇化发展质量进行了综合测定与分析,进而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随着户籍制度的改革,中国逐渐由二元社会迈入了一元社会,这意味着中国城镇化走入特殊的时期.本文基于新型城镇化视角,力求科学全面地建立新型城镇化综合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4.
农村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城镇化质量能否全面提高,重点和难点在农村。评价农村城镇化质量需要构建一个涉及经济发展、设施环境、人民生活、社会进步等诸多因素的多层次的复合型指标体系。构建指标体系的前提是确立科学的构建原则,重点是指标的选取和权数值的确定。  相似文献   

5.
科学的城镇化质量评价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文章使用陕北地区2000-2013年统计数据,采用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陕北地区的城镇化质量进展.研究发现,随着陕北地区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加快,陕北城市、城镇的建成区面积逐步扩大,人口集聚度增加,住房、交通、供水、热电、绿化、环境、电信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断完善,城镇人口不断增加,提高了陕北地区城镇化水平.研究有利于为陕北地区的城镇化发展进行准确定位,为陕北地区相关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结合当前河南省提出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阐释了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分析比较了新型城镇化和传统城镇化的联系和区别,并根据河南省各城镇经济发展特点,构建了河南省新型城镇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7.
河南省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延军  赵炜林 《经济师》2011,(6):203-204
为了加快中原经济区发展,全面落实河南省委、省政府城镇化科学发展战略,全面掌握全省城镇化的动态进程,促进城镇化的健康有序发展,努力走出一条全面开放、城乡统筹、经济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和谐,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文章根据工作的实际研究成果,对河南省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分析阐述。  相似文献   

8.
文章选取辽宁省14个地级市作为研究区域,以熵值法为主要研究方法,从人口城镇化、经济发展质量、社会发展质量、基础设施建设、城乡一体化以及生态建设质量6个方面,构建了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系统聚类将辽宁省14个地级市划分为四个等级:高质量城镇化地区、较高质量城镇化地区、中等质量城镇化地区和低质量城镇化地区。针对辽宁省各地市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同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并探究和展望了其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在关注城镇化量的同时更应注重城镇化的质。通过对城镇化质量内涵的分析,构建包括经济发展质量等六大类20个指标层的评价体系,对陕西省近六年的城镇化质量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优化产业结构、完善社保体系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中原经济区建设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城镇化进程在加速。在城镇化迅猛发展的同时,农村基础教育同样也不容忽视,暴露出的种种问题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1.
12.
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综述与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中国的城镇化水平有了飞跃性的提升和发展,但是在喜人的数字背后,却隐藏了很多会引致中国社会进一步非均衡发展的新的问题。在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后,新型城镇化成为了中国经济和社会进一步良性发展的重要载体。因此,如何在内涵不断丰富的前提下提升城镇化的质量,成为了我们必须面对的选题。本文正是基于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生态建设等新型城镇化的社会和生态内涵,在系统梳理既有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进行客观和发展式的评价;进而针对既有评价体系的不足和缺陷,提出了更加完整的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  相似文献   

13.
我国经济社会和城镇化进入新的阶段,亟须转变城镇化发展理念,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符合发展规律的城镇化路子。作为一种新的理念,健康城镇化具有速度适中、水平适当、布局合理、城乡协调、发展可持续等五个特征和基本要求。健康城镇化不再是过去的要素简单集聚和经济增长,片面强调城镇的生产功能,而是要更加重视城镇的生活和消费功能,是要素城镇化和人的城镇化双核驱动,协调并举。实现健康城镇化,需要借助四大机制,即速度、水平与质量协调机制(质量关系),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同步发展机制(产城关系),城乡统筹发展机制(乡城关系),生态文明与城镇化融入机制(代际关系)。  相似文献   

14.
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为比较各区域间经济质量,从经济运行、经济结构、微观活力及民生福利四个维度构建了涵盖11项指标的评价体系,对我国四大区域、31个省(区、市)的经济质量指数进行比较和评价。结果显示,东部地区经济质量稳居领先地位;区域间经济质量差距较大,且速度型质量特征明显。应进一步挖掘经济增长潜力,有效激发微观主体活力,充分利用后发优势。  相似文献   

15.
探究县城城镇化高质量发展路径是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前提。文章采用熵值法、障碍因子诊断模型、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在揭示长江中游地区县城城镇化质量演变过程、短板弱项与影响因素基础上,探索提出县城城镇化高质量发展路径与策略。结果表明:(1)长江中游地区县城城镇化质量在空间上整体呈现“中东部高—西部低”的分布格局,人口增长缓慢和建设投资少是研究区县城所面临的普遍困境。(2)2015—2020年,长江中游地区县城城镇化质量提升明显,但与城市相比,在“人口聚集”“社会经济”和“基础设施”等维度仍具有较大差距,县城短板亟待全面补齐以促进区域城乡融合发展与共同富裕。(3)长江中游地区县城城镇化质量主要受社会经济和基础设施等方面制约,且随着县城城镇化质量的提升,其限制因子出现从“保障性”要素向“提升性”要素转变的规律,县城城镇化建设需要差别化的策略以促进区域均衡发展。(4)县城城镇化质量是以人口为基础,经济驱动、区位约束与政府调控等多重要素交互作用的结果。据此,从共性与差异性两个方面给出长江中游地区县城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将制度因素加入城镇化质量评价体系中,并使用2000—2016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数据,综合考虑指标权重和时间权重,采用综合赋权法从经济水平、制度质量、社会发展三个层次对各国城镇化发展质量进行评价,并分别从时间、空间等维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城镇化发展质量总体水平呈上升趋势,但不同地区的发展质量和时间演变趋势存在较大差异。其中,中东欧地区整体质量较高,中亚、南亚地区整体质量偏低。中国排在中上位置,经济因素得分最高,制度因素得分最低。对各国的城镇化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进行同步化分析,发现大部分国家属于质量同步型。  相似文献   

17.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河南农村人力资源整体素质偏低,制约了河南农村人口的市民化进程,进而不利于河南新城城镇化建设的整体推进。河南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应重视合理控制农村人口规模、重视教育和培训、健全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打造农村人力资源特色品牌、探索多元化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投资体系等。  相似文献   

18.
本文依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的一系列城镇化发展目标,从人口、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以及科技创新五个方面构建了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对河北省11个地市的城镇化发展质量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9.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对我国当前和未来发展而言,城镇化是最大的内需潜力、最深刻的结构调整、最重要的战略选择和最持久的发展动力.提高城镇化质量,说到底就是改变传统城镇化模式,谋求新型城镇化红利与改革红利的叠加优势.而要达到这一目的,需要在民本位导向、系统性布局、低成本运作、多主体推进、可持续发展五个方面实现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20.
基于综合评价法和耦合协调模型,对2004—2019年中部地区6省及整体的产业结构升级-城镇化发展-空气质量现状和协调发展水平进行分析评价,并探讨时空差异及其演变特征。结果表明:2004—2019年,中部地区(1)产业结构升级、城镇化发展与空气质量均有所提升,但省份间差异较大。(2)三系统的总体耦合水平处于磨合阶段,有逐步向好趋势,但空间格局并不均衡。(3)三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呈现提升趋势,但多数省份仅达到中度协调;各省份协调度可划分为两大梯队,从不协调原因溯源来看,产业结构升级滞后型是主导。建议充分发挥政府带动作用,优化地区产业结构,适度推进城镇化发展,从而改善空气质量,促进中部地区绿色崛起和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