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对"知识失业"问题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知识失业”是我国一种新的失业现象 ,它是某些领域对知识劳动的需求不足、供给过多引起的结构性失业。与一般失业情况相比 ,“知识失业”有其特点。“知识失业”的原因既有数量上的矛盾 ,又有结构上的失衡。针对“知识失业”问题 ,文章提出了使供求有效对接等一些想法  相似文献   

2.
耿永志 《现代乡镇》2006,(10):18-24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传统的大学毕业生分配制度已经被“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市场型分配制度完全代替。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毕业生寻找工作的难度逐步增大“,知识失业”问题已成为当前的一个热点问题。最近几年,我国理论界对“知识失业”问题进行了一些有益探讨,但大都停留在从现象到对策的层面上,笔者试从二元劳动力市场的角度,阐述对“知识失业”问题的理解。当前我国的“知识失业”问题及其实质“知识失业”是指受过较高教育的知识劳动力处于不得其用的状态,是知识资源没有得到有效与合理配置的表现。“知识失…  相似文献   

3.
知识失业的成因、影响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汝军  胡斌 《特区经济》2006,(12):125-127
知识失业是指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劳动者处于不得其用的状态,近年来我国知识失业现象开始出现并受到广泛关注。本文研究了我国出现知识失业现象的原因和负面影响,提出了减少知识失业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大已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一些地方由知识失业引发的“读书无用论”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究其症结,主要在于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在户籍、社保等一系列制度改革滞后以及市场信息不畅等因素的激化下,导致一些地方大学生知识失业现象日趋严重。因此,建立较为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将成为我国缓解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举措之一。  相似文献   

5.
叶伟英 《特区经济》2008,(7):273-274
知识失业在我国已经出现,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对经济社会发展弊多利少。本文在介绍知识失业的定义、表现和类型的基础上,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重点阐述知识失业的成因和修正知识失业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在过去40多年中,我国一直对“失业”一词讳莫如深,缺乏独立人格的理论家们绞尽脑汁地论证我国没有失业,只有“待业”,“待业与失业有本质的不同”。从1993年底开始,随着失业问题的显性化、严峻化,政府部门和有关学者不得不承认失业的确实存在,不得不以“失业”取代“待业”。可以说,在90年代的最后几年和下个世纪的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失业将是我国最主要的经济社会问题。加强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和研究是政府部门和有关学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相似文献   

7.
知识失业是指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者处于不得其用的状态。近年来我国知识失业现象开始出现并引起广泛关注。文章从知识失业的概念出发,研究了知识失业对社会及个人的负效应;从政府、高校、家庭、个人几个方面入手,提出建立激励与保障相结合的就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8.
知识失业是指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者处于不得其用的状态。近年来我国知识失业现象开始出现并引起广泛关注。文章从知识失业的概念出发,研究了知识失业对社会及个人的负效应;从政府、高校、家庭、个人几个方面入手,提出建立激励与保障相结合的就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失业在我国表现非常突出,主要有思想观念型失业、知识技能型失业、区域差别型失业以及体制制度型失业,其形成原因也与大学生思想观念的落后、知识技能的缺乏以及区域结构的差别、体制制度的障碍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0.
西方失业理论对构建我国失业理论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失业问题在我国日益突出。1997、1998、2001年失业问题相继被列为我国国民关注的头号社会问题。解决我国严重的失业问题需要有新的理论思维,而我国的失业理论相对来说是“贫乏”的,这样,西方发达国家相对“成熟”的失业理论对构建我国的失业理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肖冬华 《特区经济》2012,(5):255-257
"推拉理论"为台商投资向大陆地区转移的动力分析提供了一个可参考的框架。在台湾"推力"和大陆"拉力"的作用下,我国台商大陆投资升温。在产业选择上,随着台商投资形势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台商选择在大陆投资农业,以农业为主的绿色投资升温。在区域选择上,中西部地区成为台商新的投资热点。面对新的形势,应借助台湾"推力",强化大陆"拉力",促进我国台商大陆投资掀起新的高潮。  相似文献   

12.
耿凤英 《特区经济》2011,(6):262-264
中国制造业的高速发展和迅速崛起,为中国赢得了"世界工厂"的称号,而近年来频频爆发的"质量门"事件和全球贸易摩擦却使中国制造业危机重重。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在效率、效益、技术、品牌、成本等方面面临严重的发展瓶颈,离真正的"世界工厂"还相距甚远。为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必须以国际金融危机的倒逼压力为契机,加速中国制造业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  相似文献   

13.
胡月红 《特区经济》2009,(4):275-277
近几年,我国零售业异军突起,发展迅速。然而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及对商业领域的进一步扩大开放,许多国外的零售巨头都把自己发展的方向瞄准了我国。已进入和尚未进入中国的国外零售巨头必然采取各种各样的举措来抢占我国的零售市场。作为中国本土的零售业,在面临机遇的同时也将面临来自国外零售企业的竞争压力。随着外资像沃尔玛、家乐福等国际零售业巨头的进入,我国零售业的现有竞争力还不能和他们这些外资巨头相抗衡。因此,加快提升我国零售业的企业竞争力已经迫在眉睫。我们在与外资竞争的同时,也要根据我国的特殊国情,充分借鉴外资零售业成功经营的理念来发展自身企业。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中国与东盟的服务投资领域进一步的拓展,中国企业在东盟国家的投资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文章分析中国企业对东盟直接投资方面在金融上所面临的一些制约因素,以及如何改进我国的金融服务和加强金融合作为中国企业投资东盟服务。  相似文献   

15.
高越 《改革与战略》2009,25(10):94-97
中国国内各地区吸收FDI(外商直接投资)会受到国内其他地区的影响。文章使用1991年至2007年中国29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考察了影响直接投资区位分布的因素以及东部地区吸收的FDI是否对中、西部地区吸收FDI产生“挤入效应”。结果表明,东部地区吸收的FDI对中部省份吸收FDI有“挤入效应”,而对西部省(区)没有“挤入效应”;东部地区吸收的FDI对中部省份产生“挤入效应”有一个“门槛”,在越过“门槛”之后,中部省份的生产者服务越发达,则“挤入效应”越明显。  相似文献   

16.
“加强自主创新,用15年时间建立创新型国家”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向全国人民发出的庄严号召。国家汽车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中大力强调自主品牌和自主创新,大力发展汽车电子产业。文章对正确理解中国汽车电子产业自主创新内涵,自主创新对加速中国汽车电子产业发展的意义以及中国汽车电子产业自主创新中所面临的问题与对策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17.
"中国制造"是人们对世界各地销售的中国产品的总称。在2008年开始的全球金融风暴中,中国制造面临巨大的考验,在危机的寒冬中,中国制造开始寻找自己的出路。本文主要论述了从融资体系和企业技术来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  相似文献   

18.
贸易摩擦与“中国制造”转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中国制造"影响力的加大尤其是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不断加深,其所遭遇的贸易摩擦也日趋增多。本文从"中国制造"遭受的贸易摩擦入手,指出"中国制造"压倒性的数量、逐年加大的外贸顺差、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是引发贸易摩擦的原因,分析了"中国制造"的当前发展特点,并由此指出"中国制造"必须转型,最后提出自主创新与品牌发展是实现"中国制造"的转型的两个引擎。  相似文献   

19.
国内外对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研究一直是一个热点问题,并且各国的金融工具会计准则一直处于不断的修订和完善中。由于国内外学者已经具体介绍了金融工具相关准则及其内容,并对国内外相关准则作了详细比较,但对我国海峡两岸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尤其是与新准则)的比较研究几乎没有。本文试图从海峡两岸金融工具会计准则(CAS22、CAS23、CAS24、CAS37与TAS33、TAS34、TAS36)的系统比较入手,包括总体比较和具体比较,明了我国海峡两岸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差异,从而在比较的基础上加深对我国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理解,并对海峡两岸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发展与完善提出了若干设想。  相似文献   

20.
中部崛起战略视野下的农村教育现状、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淑娴  王洪清 《特区经济》2007,3(8):173-175
中部崛起战略事关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具有十分重要和紧迫的意义。中部崛起战略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找准支点,选择正确的突破口。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在农村,中部农村崛起的关键在教育,因此,应把农村教育作为中部崛起战略的突破口。要通过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变中部地区的人口负担为人口资源。近年来,中部地区农村教育现状有了很大改观,取得了很大成效。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围绕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中部地区农村教育:一是要进一步巩固普九义务教育的成果;二是要狠抓农村师资队伍建设;三是要努力做好农村继续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