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项目管理理论认为一个成功的项目,首先取决于其利益相关者的目标一致。这一铁则使当前的中国物业管理面临生存悖论。作为一种独创的不可逆转的、富有连续性和生命周期的工作任务毫无疑义物业管理必须划入“项目”这一范畴之中。但是与通常的项目所不同的在于物业管理很难界定和识别出到底谁是真正的“客户”?这些“客户”的“需求”究竟是什么?假若政府对物业管理的需求仅仅是息事宁人开发商对物业管理的需求仅仅是推动销售,业主对物业管理的需求仅仅是免费午餐,事情就好办了。祭出“物业管  相似文献   

2.
诸多社会原因,物业管理一度成了房地产商的替罪羊,社区的垃圾桶.业主的出气筒.辫论的众矢之的!绝大多数物业管理者找不到职业的荣誉感,收入待遇、社会地位不高,有志考“报国无门”.失望者混事度日.物业管理似乎已经成为社区一切问题的症结!这是谁造成的?物业管理倘若真的沦为“垃圾股”将是社会之痛!物业管理如何才能变成绩优股?应当如何拯救物业管理?  相似文献   

3.
本文论述的“三位一体”,是指由业主委员会、社区居委会、物业公司三家构成的居民住宅小区物业管理体系。在物业管理发展过程中,新的住房消费理念和传统的住房消费观念时常发生碰撞,社区居民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业主特别是物业管理公司与业主之间的矛盾日益增加,如果矛盾得不到很好的处理和扼制,物业管理的生存与发展将面临着巨大威胁,同时对正在构建的和谐社会也极为不利。因此,如何化解这一矛盾,是急需解决的一大课题。笔者认为,解决这一矛盾,除了建立健全各项法律法规,争得社会各界的重视和支持外,更重要的是,使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形成一个健康的联合体即“三位一体”,才能使住宅小区的物业管理工作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相似文献   

4.
产业要闻     
《现代经济》2003,(12):52-54
一条物业管理“大鳄”进驻厦门近日,新加坡一家现代化物业管理企业悄悄进驻鹭岛,在专业化程度尚不高的厦门物业管理行业产生一股冲击波。当厦门的物业管理还停留在  相似文献   

5.
明心 《现代经济》2003,(1):23-24
在中国,可曾看到哪一次立法象《物业管理条例》那样,受到这么多的关注,遇到如此大的阻力?没有,没有过!短短两个月当中,各界都在发表意见,每个人都想说点什么,但我们所看到的结论是:中国人还不能够接受这个事物——物业管理! “社区”是物业管理存在的基础。和通常意义上的“小区”、“大厦”不同,社区是一个生念概念,它是一个系统  相似文献   

6.
随着城镇住宅商品化的不断深化,与之相适应的物业管理作为专业化、社会化的房屋管理形式已成为社区建设、城市管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我们在肯定物业管理取得成绩的同时,亦应看到其存在的一些问题,这对于完善笔者所在赤峰市(以下简称“我市”)物业管理体制是十分必要的。因此,笔者对我市市区住宅小区物业管理中具有普遍性的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当今的中国就是一个全球最大的物业管理项目,这里面的城市居民因为资产各异而分为三个大类:第一种是顶级豪宅,他们的所有者目标很简单,只是要“安全”,这里包括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正如孙立平所述的“总体性精英资本”,这一族群有足够宽广的生活圈子和超然的文化和品味,社区生活的意义对他们而言可能可有可无:第二类是城市贫民和刚刚进入城市的流动人口,他们蜷缩在旧城区的各个角落,并且常常被拆迁、拆违逼得腾挪转移、颠沛流离,他们的目标很简单,只是要一间房子,能够过日子就行;  相似文献   

8.
廖小斌 《现代经济》2007,(7S):30-31
深圳是中国少有的几个建构了自身物业管理特色的城市。“深圳物业管理”则是基于这一城市的地域文化特征所形成特色形态的一种命名。这一现象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达到了一个高峰。当其时,深圳物业管理以其中国物业管理发源地和最发达地区的双重标签.在全国各地攻城掠池,风光无限.“深圳物业管理”开始被两种难以抹去的形象所左右,其一是物业管理发展迅速及其在全国无出其右的地位,一如中国物业管理金字塔的塔尖;[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江西省萍乡市(以下改称“我市”)物业管理行业的主要进展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逐步完善了萍乡物业管理法律和法规。二是物业管理覆盖面积逐步扩大。全市城区物业管理覆盖率达40%,新建小区物业管理覆盖率达100%,覆盖600多万平方米,物业管理项目85个。三是物业服务企业不断增多。目前全市已有52个物业服务企业,其中2个为国家二级,30个为三级,20个为暂定资质。  相似文献   

10.
随着物业小区自主治理运动的推进,业主组织作为自主治理的主体和载体.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物业管理条例》从法规的角度对业主、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做出了比较详尽的规范.初步从法规的角度奠定了物业小区自主治理的基本框架。法规具有规范性和稳定性.另一方面,稳定就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滞后.在物业小区的自主治理中也是如此。《物业管理条例》对业主组织做出了一定的规范,然而物业小区自主治理的实践中却涌现出了“业主代表大会”.“监事会”以及“业主小组”等众多的业主组织,这些都是在实践中业主自发组织成立的。这些新生的业主组织不仅仅意味着业主组织种类的增多.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带来了物业小区治理结构的转变.即物业小区的治理结构由原来的“线性”的监督授权关系转向一种“复合式”的监督授权关系。这一转变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中对物业小区的自主治理都有重大意义,对此进行探讨正是本文的旨趣所在。  相似文献   

11.
《现代经济》2007,(4S):32-33
近闻深圳某民营物业公司在西南某项目承担了一个“第三方监督”项目,类似于物业管理方面的“监理”,以考察和评估开发商所聘请物业公司的实际水平和能力,虽然,一直以来由政府部门扮演着物业管理行业监管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中国人民大学制度分析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社区治理课题组”是当前活跃在物业管理和物业小区治理领域的一支生力军。该课题组的研究和实践活动可追溯到2000年立项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制度分析与公共政策”。该项目的中心内容和核心思路是用制度分析的研究框架探讨中国公共政策的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当时关注的主要领域是转轨中的住房制度变革。由于住房商品化的迅猛发展,物业纠纷与物业小区治理问  相似文献   

13.
毛绍礼 《现代经济》2007,(3X):66-67
“收费难”是目前困扰物业管理键康发展的瓶颈.因此.化解物业管理服务“收费难”也成为物业管理行业最关心的问题.河南安能物业管理服务公司通过十项办法有效解决了这一难题,可供同行惜鉴.  相似文献   

14.
《物业管理条例》将物业管理的适用范围规定在“物业管理区域”,并以此作出一个物业管理区域只能有一个物业管理企业和一个业主大会的基本规定,在第九条中将对物业管理区域的解释权交给了各地方部门:“物业管理区域的划分应当考虑物业的共用设施设备、建筑物规模、社区建设等因素。具体办法由省、  相似文献   

15.
《现代经济》2002,(7):26-26
当一个企业、一个行业面临这样的迷茫与困惑的时候,它所应当做的也许仍然和一个人一样,需要为自己“定位”和“正名”。有家企业内部开展“三找”活动,亦即“找准位置,找出差距,找到感觉”。我想这也应当是我们今天的物业管理行业所应当做的。物业管理宄竟是什么?我们如何把一份职业做成一桩事业,一个行业做成一宗产业?这取决于我们今天对我们的职业、企业和行业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有的法律界人士对国务院《物业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颇多诟病。以前有一本名为《居律师与你购房行》的书把《条例》贬得一无是处;近来又有人在由和谐社区发展中心与焦点网联合举办的“物业管理现状中的焦点问题与对策研讨会”上.把物业管理纠纷的根源归咎于《条例》,并得出了“《物业管理条例》必须废除”的荒唐结论(以下简称“条例当废论”)。持此论者认为:“目前物业管理制度的问题都因《物业管理  相似文献   

17.
魏学成 《现代经济》2007,(10S):54-56
近年来,和谐社区建设一直受到备方面的关注,“和谐”也成为物业管理企业新的研究课题。笔者认为,物业公司作为和谐社区建设的主要执行者,应首先明确物业公司与业主之间的关系,树立正确的和谐建设的思路,才能实现社区的稳定、和谐发展。这就要求物业管理企业消除小区接管时间越长,矛盾越多,和谐社区建设虚无的悲观主义,以及乌托邦式的完全家庭论两种思想误区。前者反映的是一种不思进取的消极服务思想,后者是建立在对两者之间关系非理性认识基础之上的一厢情愿。[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于锋国 《现代经济》2007,(8S):70-71
小区中,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及社区居民委员会等组织关系的协调与否,取决于他们对自身职责的理解是否准确到位。本文借“马家大院”之管理演义,告大家理清物业管理各责任主体权利义务之重要性,故事虽纯属虚构,却深谙物业管理本质。现予刊出,以飨读者。[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2007年住总集团承接北京市首个两限房项目“旗胜家园”时,将物业管理引入施工现场,开创了全国施工现场引入物业管理的先河。该项目于2008年底封顶。  相似文献   

20.
物业管理业作为一种新兴行业,给我们的社会带来了新构想、新观念、新产品及新经营方式。然而,目前的物业管理业发展水平极不平衡,如何使这一新兴行业快速健康发展一直被社会关注。本拟通过回顾物业管理发展历史及对现实研究,得出结论:物业管理业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