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奥运营销已经成为企业关注的焦点,而没有赞助身份的中小企业如何进行奥运营销……  相似文献   

2.
奥运赞助不是包赚不赔的买卖。赛事经济自1996年的亚特兰大奥运会开始得到了普遍关注与认同,但只有1/4的奥运赞助商从中获利。在6月17日的“2008奥运经济论坛”上,中国银行董事长肖钢宣布中国银行已经收回奥运赞助和营销费用。中行成了第29届奥运会中第一家宣布收回奥运营销投资的奥运赞助商。  相似文献   

3.
奥运营销的竞争,并不仅仅是一场能否拿下奥运赞助资格的“赞助战”,归根结底是一场“品牌动作之战”,虽然有些企业并未取得赞助奥运的资格,但是他们依然可以通过运用一些与奥运有关的营销要素,在这场“品牌动作之战”中占据优势,这里就向读者们介绍可以搭上奥运快车的11种非奥运营销“牌”。  相似文献   

4.
姚伟 《商界》2007,(6):80-81
1984年洛杉矶夏季奥运会:柯达 “非奥运营销”的概念最早出现在1984年,用于描述在这一年举行的洛杉矶奥运会上一些企业所采用的特殊营销手段。在这届奥运会上,富士耗费巨资成为奥运赞助商,而其竞争对手柯达却成为了ABC电视网的赞助商。并由此创造了一个非奥运营销的经典:因为赞助电视网,柯达有权在奥运转播过程中不断传播柯达的品牌标识。  相似文献   

5.
2008年8月8日,还有一年,北京奥运已然进入倒计时。 奥运,作为体育营销的顶级平台,对于中国市场的企业来说,既熟悉又陌生。多年的体育营销经验,各种体育赛事的赞助活动,使得企业在奥运营销上初具经验。然而,奥运在中国召开,却又是前所未有盛事,中国企业能否成功畅游奥运这一世界性平台犹未可知。 对于奥运赞助商来说,筹备奥运营销的已有数年,步入了最后一年的收网阶段。如何充分利用奥运赞助商身份来挖掘商机,如何在传播、终端上统筹并进,如何在经历了数年的播种之后收获品牌或市场效益的果实,是每一个赞助商都在思考的问题。 而对于非奥运赞助企业来说,奥运所助推的消费动力已经体现,也正是企业发力的时机。然而,奥运知识产权和反隐性市场的大门,也在徐徐关闭。无论实力型企业抑或草根企业,都在寻找市场的空隙,寻找合理合法的机会接近奥运。 为此,本刊特别策划了《争夺“前奥运”市场》专题,以企业在奥运前夕的营销案例入手,希望为广告主有所借鉴。[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后奥运营销的讨论也许可以从奥运营销开始,探究几年来奥运营销的点和面,琢磨这些点和面在未来的演化和发展,否则讨论营销就好了,不必说“后”奥运营销。但是,后奥运营销的另一个含义也值得注意,也许后奥运营销就是指奥运后的营销,也就是把奥运本身作为一个整体的经济事件,看奥运后的经济与企业营销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成功营销》2012,(9):67-67
奥运营销舞台总给人惊喜,从多个品牌的大手笔赞助.各类定制营销活动.到花样叠出的视频原创节目.你方唱罢我登场.热闹至极。  相似文献   

8.
奥运营销的边界是什么? 当我们看到一些颇有点儿奥运“味道”的营销推广活动,被奥运赞助企业大声抗议的时候,常常会想到这个边界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对战奥运营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小明 《广告大观》2007,(2S):55-56
随着08奥运的临近,体育无疑是当前最热门的话题,拥有了空前的关注度与曝光率。联想、海尔、恒源祥、强生、中国网通、中国银行、青岛啤酒等国内外知名企业纷纷加盟。奥运营销成为企业实力的证明,营销的利器。但是,付出了高额的成本,面临的当然是沉甸甸的营销压力。因此,如何将奥运赞助落到实处,如何有效运用奥运赞助权益,如何使奥运赞助权益最大化又成为奥运赞助商当前面临的重大问题。2007年注定是奥运赞助商们无法回避的岁月,同时,2007年还是非奥运赞助商用创意和执行进行“雪耻”和“证明”的机会。  相似文献   

10.
曾朝晖 《广告大观》2007,(5S):59-60
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临近,奥运营销正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选项。据市场经济专家分析,在一般情况下投入1亿美元,品牌国际知名度将会提高1%,而赞助奥运会这样的全球性赛事,投入1亿美元,知名度可提高3%甚至更多。很多品牌借助奥运会,跻身于国际大品牌之列,赢得了跨越式的提升。  相似文献   

11.
黄琍 《市场研究》2006,(7):43-45
奥运会作为世界顶级体育赛事,奥运营销的商机必然备受瞩目,到目前为止,北京2008年奥运会已签订了10家合作伙伴和8家赞助商。在这些有幸参与奥运营销的企业感到无限风光的同时,也有专家提醒,赢得奥运会赞助资格并不意味着掌握了打开金库大门的钥匙,对于那些渴望通过奥运赞助实现  相似文献   

12.
奥运市场蛋糕诱人,奥运营销商机无限。然而,抱上“奥运”这棵“大树”就高枕无忧了吗?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上,大约只有25%的赞助企业获得对称的回报。大部分的赞助行为都以失败而告终!  相似文献   

13.
奥运营销商机 余下的几个月,将是奥运营销的冲刺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奥运营销周期带来的商机将集中爆发.奥运经济最为活跃、最让人心动的时期即将到来。本人将奥运营销周期奥运冲刺期的商机的特点总结为“三性一型”。  相似文献   

14.
文章对北京奥运会上国内赞助企业的奥运营销的表现得失进行了分析,同时对比非赞助企业的营销表现,指出了赞助企业和非赞助企业的问题和收获所在。  相似文献   

15.
借助2008年奥运会塑造有影响力的品牌,对于广告主来说,看起来都像走上一条不归之路。无论是直接赞助奥运会,还是通过媒体来释放广告影响力,成本都颇为高昂。拿奥运赞助商资格来说,据估算列为“奥运供应商”至少要花费1600万元,“独家供应商”则是4100万元起步,加上配套的广告投入和渠道投入,整个奥运营销的费用几乎都会超过1亿元。  相似文献   

16.
《商界》2007,(6):71-71
作为蒙牛乳业集团体育营销顾问,我认为,“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是蒙牛非奥运营销战的天才创意。当国内众多的非奥赞助企业努力思索着如何与奥运“第一次亲密接触”的时候,蒙牛已经先人一步找到了打开奥运之门的钥匙,这是必然,还是偶然?  相似文献   

17.
范佳丽 《商界》2008,(9):73-74
伊利奥运营销的1.0时代,闪电速度传递其赞助身份;2.0时代则是整合新媒体,将营销的高度与广度扩展到极限。  相似文献   

18.
<正>随着体育营销尤其是奥运营销的火爆,赞助营销与埋伏营销的抗衡问题日益突出。赞助营销犹如"豪华大餐"——体面、品种齐全,但为此需支付昂贵的费用;所谓"埋伏营销"是指非赞助者通过各种营销传播活动,使消费者误以为他们是奥运会或其他大事件的赞助商。通过混淆视听,达到宣传自身  相似文献   

19.
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和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压力,奥运的契机给商家以无限动力,纷纷推出奥运营销。本文在详细分析奥运营销的经济价值、政治价值、社会综合价值的基础上,提出奥运营销的博弈概念,最后从三知博弈法、TOP赞助计划、招标竞争、先知营销、提升企业品牌价值等方面探讨奥运营销的博弈策略。  相似文献   

20.
夏露 《商业时代》2006,(23):31-32
奥运积极进取的精神内涵和广泛影响力,使其成为企业营销的热点。本文从三个方面剖析奥运营销的策略,包括:抓住公众心理,将企业营销与奥运事件和内涵密切联系,以取得公众认同;在做强企业的基础上,采取长效或快速反应策略,以释放奥运效应;通过广告、新闻、赞助等多渠道宣传,沟通企业与公众,以达到奥运营销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