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三农"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农村金融的有力支持,而利率是农村金融的一个核心问题,但目前的理论研究中对农村利率定价,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农村信贷市场利率定价的研究并不多。本文从经济发达地区农村企业贷款市场组织形式出发,利用相关经济学理论来研究农村信贷市场正规金融的利率定价,以期为农村金融利率市场化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刘贵生 《西安金融》2008,(2):3-6,21
在我国农村金融领域,金融二元化、金融抑制现象仍将长期存在,其非充分竞争的格局,形成了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领域的实际垄断地位。如何科学、合理地对利率进行定价,激励农村信用社增加信贷投放,对于缓解农村贷款难,消除农村金融抑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陕西省农村金融市场问卷调查,对信用社现行利率定价进行了实证分析,针对影响利率定价绩效的因素,提出了完善农村信用社利率定价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随着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农村小额信贷得到了长足发展。然而,我国的利率管制措施限制了小额信贷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以山东省桓台县为例,利用Rosenberg模型对农村小额信贷的利率定价进行分析探讨,指出当前发展存在的弊端,并给出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4.
对“三农”贷款利率合理定价.是关系到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增效“三农”宗旨实现的重要措施。 一、当前农村“三农”贷款利率现状 目前在农村金融市场.尤其是信贷市场中,金融机构处于垄断地位。“三农”对象对贷款利率无选择权,只能被动接受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定价。  相似文献   

5.
欧阳昕  田欣 《云南金融》2011,(4Z):59-60
本文分析了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利率市场化的重要性,阐述了目前小额信贷定价机制存在的问题,通过对供需双方的博弈分析,讨论了利率市场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根据贷款用途和预期收益来对小额信贷利率实行差别定价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欧阳昕  田欣 《时代金融》2011,(11):59-60
本文分析了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利率市场化的重要性,阐述了目前小额信贷定价机制存在的问题,通过对供需双方的博弈分析,讨论了利率市场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根据贷款用途和预期收益来对小额信贷利率实行差别定价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信贷配给是制约我国农村信贷市场建设的重要因素,也阻碍了农村金融环境优化、影响了农村经济的良性发展。通过引入制度因子,量化信贷配给,构建了信贷配给宏观计量模型,对我国农村信贷配给状况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证明,利率和制度因子是造成我国农村信贷配给的两大因子。应合理调控利率、推进深化改革、加大三农扶持力度,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8.
金融发展、农村信贷与定价:一个理论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金融发展理论角度,我们可以发现银行信贷在农业生产过程之中存在的必然性与重要性,农村信贷构成农村地区经济增长的资本支撑力量。金融市场机制的形成,能通过改善信贷效率有效地促进农村经济增长与发展。我国农村非正规信贷的存在反映了既有融资制度下农户融资行为的扭曲;担保是影响农户融资行为的重要约束条件;普遍存在着的农村信贷分配不公平问题导致了福利损失。信息不对称与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制约着农村信贷定价效率。而中国农村信贷定价机制扭曲,信贷配置效率低,主要受制于国内农村金融机构的法人治理与经营水平限制,信贷供需失衡,农村金融体系发育不完善等因素。为促进农村信贷系统运行效率的提高,需要丰富农村信贷供给主体,打破垄断格局;提高农村金融机构微观主体的市场化定价能力;在解决农村金融基础设施方面提供政策支持,消除农村金融发展的“门槛效应”,营造充分的市场竞争机制。  相似文献   

9.
以利率市场化金融环境为背景,描绘了利率浮动、金融机构差别定价与农村信贷配给程度的趋势变动图,进而推测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并应用相关课题组的实地调研数据对推测结果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显示,利率定价的提高首先会适当缓解农村的信贷配给程度,随着定价持续上升,反而会逐渐加重农村信贷配给的遭遇程度。  相似文献   

10.
《银行家》2014,(2)
正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激励金融机构服务农村地区,中国人民银行在农村推行利率市场化改革,改革的重心是不断扩大利率浮动区间,使农村金融机构在利率定价方面享有越来越大的自主权。农村金融的利率市场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1993年《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设想,1996年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的放开标志着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正式启动。1998年、1999年和2002年,中国人民银行分三次扩大  相似文献   

11.
为适应利率市场化,农村金融机构需要设计出更加科学的利率定价机制。本文通过现有农村金融机构贷款定价机制与利率市场化内在要求的比较和与国有银行贷款定价策略的对比。分析农村金融机构现有贷款定价体系建设的滞后因素以及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影响农村金融机构贷款定价的诸多因子和程度。探索符合县域农村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定价机制,逐步提高利率定价在配置资金方面的效率。  相似文献   

12.
张建福 《甘肃金融》2010,(11):68-68
(一)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大力拓展信贷支农业务。充分发挥农村营业网点多的优势,加大县域信贷资金投入,进一步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减轻农民负担适当降低贷款利率,实现双赢。  相似文献   

13.
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宏伟目标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制约农村发展和建设的瓶颈在资金,运用立法手段制定和实施专门的《农村信贷法》,对解决农村资金短缺和外流问题,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有着十分紧迫的现实意义。《农村信贷法》应当总结和发展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已经取得的成果,废止农村信贷利率管制政策,实行以市场为导向的信贷资金定价机制,建立适合农村社区的贷款投放和回收制度,科学配置农村信贷资源,解决农户贷款难和农村信贷资金短缺问题。  相似文献   

14.
推动农村信贷产品创新,是新形势下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加强和改进农村金融服务、促进信贷结构优化调整的重要内容,对于支持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如何在科学可行的风险定价模型下,既积极推进农村信贷产品创新,又科学合理地进行市场定价,成为农村金融部门积极思考的重要课题,本文拟对江西省吉安县个案实证分析来探讨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中国农村金融市场中非价格信贷配给的理论和实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建立农村金融市场中非价格信贷配给的理论分析框架,基于特殊设计的直接诱导式询问方法,对农户面临的非价格信贷配给机制进行调查和识别,并实证分析影响非价格信贷配给机制的因素。研究发现,农村利率市场化改革以来,农村金融机构并没有将灵活的利率差异化管理作为弥补潜在贷款损失的手段。当前农村金融市场中多种类型的非价格信贷配给机制并存,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合约特征和放贷行为偏好使得一部分农户被配给出信贷市场,一部分农户主动退出信贷市场。农村金融机构倾向于与农村地区少数生产规模较大、具有稳定收入和身份特征的农户建立稳定的、以重复放贷为基础的信贷供给机制,不具备这些特征的农户将面临配给,这与利率管制时期的放贷行为并无本质差异。未来须调整仅仅以增加农村金融供给解决融资难题的改革思路,深入到市场结构、信贷合约和产品创新以及包括公司治理、风险甄别和内部管理机制在内的农村金融机构治理机制等微观层面的改革。  相似文献   

16.
90年代农村金融机构实行商业化改革后,农村利率结构的扭曲是造成农村地区信贷资金外流的最主要原因,也是农村金融机构经营亏损的重要原因。其后的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改革和发展加剧了农村金融市场的扭曲,也增加了纠正农村金融市场扭曲(利率市场化)的难度。借助于金融与经济发展理论,本文试图分析我国利率政策造成的农村信贷市场扭曲以及后者对农村金融机构行为及效率的影响、农村信贷资金的配置造成的影响,并指明了改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建立合理的农地流转公积金贷款利率定价机制,是破解农地市场化流转、农户融资瓶颈的有效途径。传统典型贷款定价模型由于缺乏针对性,难以全面清晰地反映出农地流转公积金借贷双方在信贷交易中受私有信息和外部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本文以农村金融信贷交易合约模型理论为支撑,建立农地公积金贷款定价指标体系及利率价格函数模型,为创新农地金融服务模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农村合作银行是农村金融的主力军,肩负着支持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的重任,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深化,农村合作银行贷款利率如何定价,是摆在基层央行面前应认真思考的问题。只有建立科学合理的贷款利率定价机制,才能使农村合作银行在市场竞争中获得生机。  相似文献   

19.
在引入信用系数β来衡量企业的还贷能力和还贷意愿的基础上,比较研究了两种信贷定价模式下银行和企业在融资成本、利润和风险方面的变化,通过博弈分析,构造了浮动利率信贷定价模式优于固定利率信贷定价模式的条件,研究得出了浮动利率与信用系数的关系:R=(1-β)R,β≦1,为银行确定浮动利率提供了操作性比较强的依据。结果表明,浮动利率信贷定价模式在抵押品要求上是对固定利率信贷模式的帕累托改进,并达到了帕累托最优。浮动利率信贷定价模式用浮动利率直接激励了企业的信用行为,形成了企业守信—银行利率刺激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20.
利率问题始终是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本文以阿里为例,对小额信贷利率问题进行了比较分析,提出:“利率市场化”是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必然选择;鉴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性,要因地制宜,逐步推进。对于农村市场机制失灵的地区,仍应继续坚持财政补贴;西藏农牧区小额信贷“利率市场化”需要一个铰长的培育过程,目前实行的优惠利率是符合当地实际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