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国风流人物曹操,由一个小县尉起家的人,为什么能成为一方霸主呢?这必然是内因和外因的结果。该文从内因出发,时曹操的过人之处进行剖析和探讨,寻其成就一番霸业的主要原因。曹操机智灵活的应变能力,自信乐观的精神气质;他虚纳谏胸襟:他那唯才是举的用人制度等等;他这种站在人才的角度上考虑问题的驶维方式,都充分向世人阐述他的管理才能,时至今日他的这些素质还不断房主智慧的光芒。  相似文献   

2.
在用人政策上,若将孙权与曹操、刘备相比较,他兼曹刘二人之长而避其短,显得更善于识人、用人和培养人才。孙权的用人政策是:强根固本,选贤使能;选才不拘一格,知人善任;恩宠有加,厚相接纳。  相似文献   

3.
传说曹操担心死后被人掘墓,设有七十二疑冢。但估计曹操自己都不会想到,他死后近1800年,会有那么多人为此唇枪舌剑,闹成一团。综合新华社等媒体报道,坚称河南安阳高陵曹操墓为假的学者闫沛东近日重申,自己掌握曹操墓造假的系列铁证,并指责考古队存在收钱策划之嫌;而考古队相关人士立刻公开否认了“收钱说”。  相似文献   

4.
郭嘉确实是曹操的一位得力谋士,他跟随曹操征战十一年,决策犹如刘邦的陈平,在征讨袁绍的过程中屡出佳谋,皆建大功。除了前面提到的“隔岸观火”之计外,他在追击袁氏兄弟的余部过程中,再次显示出他决策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运谋。话说曹操攻下冀州之后,杀了袁谭,取了南皮,就令李典和乐进分兵进攻并州的高干,自己则带兵攻打袁尚、袁熙二兄弟。袁氏二兄弟弃幽州,逃往辽西投乌桓去了。曹操召集文武,商议进击乌桓。曹洪认为袁尚、袁熙兵败将亡,势力穷尽,远跑沙漠,我们再引兵追击,假如刘备和刘表乘机袭取许都,那就不好办了,…  相似文献   

5.
在嫡庶问题上,曹丕、曹植二人都属于嫡子;在长幼问题上,曹丕是长子,具有优势;在贵贱上,同为曹操嫡子,尊贵相同。但在爱憎上,曹植更讨曹操喜欢;在文采上,曹植的文采高过曹丕。综合各项指标,似乎曹植更应接班,但却为何最后败下阵来?  相似文献   

6.
约等于曹操     
大卫 《走向世界》2010,(25):85-85
有一脑筋急转弯:古代中国跑得最快的人是谁?答曰:曹操。因为“说曹操曹操就到”。其实,和同时代的人相比,曹操确是跑得最快的人。挟天子以令诸侯,他比袁绍快:杀杨修、诛孔融,他的目光比刀还快:当然,赤壁之战惨败,他跑得也比兔子还快。窃以为,这个跑得最快的人,其实也是一个优秀的体操运动员,倘参加奥运会,当无人能出其右。  相似文献   

7.
隔岸观火是曹操在战胜袁绍后最终平定河北时的征战佳篇,研究分析这一军事之作,值得我们后人深思。在《三国演义》第三十二回“夺冀州袁尚争锋;决漳河许攸献计”中,叙说袁绍在仓亭再次惨败于曹操之手后,内心抑郁,不久染病而亡。临终前,他立小儿子袁尚为嗣。在以长子为大的封建社会,袁绍为诸儿不和又埋下了祸种。不过,由于曹操进兵围剿袁氏兄弟,大敌当前,一致对外,兄弟们先将立嗣之事丢在一边,合力抗曹。果然,袁谭、谭熙、袁尚及高干四人团结一致,共御曹操。曹军久攻不利,受到扼制。此时,郭嘉献计于曹操:袁氏废长立幼。引起…  相似文献   

8.
陈登在三国中并不是什么主要人物,但在演义的第十九回中,他暗联曹操,以诈取胜,凭其三寸不烂之舌,接连施用诈术,为曹操据杀吕布建立了大功.后被封为议波将军。故事是说曹操又联合刘备来打目布,就在此时,早已打入吕布内部的陈登,巧施三娼,把有匹夫之勇的吕布搞得狼狈不堪,连失三城。首先,陈登智说吕布,清除目布的;心腹耳目。因曹兵进军肖关,目布欲同陈登前往救应,留陈登父亲陈硅守卫徐州。陈氏父子商议乘此机会将徐州献给曹操,但又恐吕布妻小在此,心腹耳目太多,难以下手。陈登设计劝吕布早思退路,将钱粮,妻小送往下那,…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老百姓中间,几乎没有人不知道曹操的,因为曹操是“说到就到”跑得最快的人。作为汉末魏初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的曹操在他执政40余年里,通过自己的勤奋与努力,不仅成为汉魏时期集军事、政治、文学于一身的“非常之人,超世之杰”,而且通过一系列的理财措施,挽救了处于崩溃状态的北方社会经济,适应了富国强兵的需要,使自己成为历史上著名的“治世之能臣”。  相似文献   

10.
《三国演义》第三十四‘战官渡本初败绩,劫乌巢孟德烧粮’以曹操的获胜而告结束,在这当中,荀或的书信十分关键。汉建安五年(即公元200卒,曹操和袁绍各领兵对峙于官渡,号称拥兵70万的袁绍在军事上占据着明显优势。战斗初期,袁绍也占了不少便宜,后双方进入拉锯式的相持阶段。曹操慢慢地感到军力疲乏,粮草也供应不上,有意放弃官渡通回许昌,但又怕袁绍乘机追击,犹豫不决,于是写信向留守许昌的荀征求意见。荀收到信后,立即给曹操回信,坚决反对从官渡撤退。他在信中分析道:袁绍倾其全力与我们决一胜负,我方以弱档强,如果我们不…  相似文献   

11.
所塘“两虎相争”是曹操的谋士苟所谋献的一个计谋。那是(三国演义)的第十四回“曹孟德移驾幸许都,吕奉先乘夜袭徐郡”,占据徐州的刘备收留了被曹操击败的吕市,并让其屯兵于附近的小沛。此情,早有探报报知曹操,曹柱认为其乃心腹之大患,忙集文武,共商对策,这才有谋土苟所拜的这条两虎争食之计。其让曹操奏请皇帝授刘备以徐州牧,造此诏命的同时再附一封赛信,叫刘备杀掉自布。事成则刘备中一帮手;事不成,吕布也会同刘备厮杀。此乃投之以小利,使前蚌相争,坐收渔人之利。然而刘备却未上钩,反而以诚相待地将曹操的富信让目布看了…  相似文献   

12.
《中国合作经济》2009,(7):71-71
颁奖词 曹操故里论“天意”,别提“赤壁”说“菜地”;四大品种无公害,杜康就菜最适宜;院所科技育新品,反季绿色大基地;曹公再要征东吴,“天意”开道谁能敌!  相似文献   

13.
吕何生 《西部大开发》2011,(11):122-123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军阀混战,在这种逐鹿中原的纷乱局面下,曹操南征北讨,能够最终完成统一北方之大业,是有诸多重要因素的。曹操曾三次颁布"求贤令",他求贤若渴的心情在这些"求贤令"中表露得十分鲜明,"唯才是举"是曹操的人才观。曹操不仅重视人才,而且善于用人。《三国志·武帝纪》注引《魏书》说曹操"知人善察  相似文献   

14.
一般而言,国家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两个环境因素的制约,一个是自然环境,另一个是国际环境。国家现代化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和互利耦合,简称为生态现代化;国家现代化与国际环境的相互作用,可以简称为国际现代化。如果把国家现代化的自身努力看成是内因,那么,国际环境就是国家现代化的外因。内因和外因的相互作用,决定了事物的性状和变化。  相似文献   

15.
《世说新语》是我国最早的文言志人小说,记载了从汉末至南朝年间许多名士的言谈轶事,其中有关曹操的记载初步奠定了他在文学作品中的"奸雄"形象;《三国演义》一书则在创作过程中吸收和改造了这些故事,从而进一步发展了曹操的艺术形象,突出了他的"奸雄"本色。从《世说新语》到《三国演义》,曹操在历史上的真实形象被逐渐扭曲,其中的历史原因值得深入思考和探究。  相似文献   

16.
高翔 《老区建设》2012,(2):47-48
古往今来,对曹操的溢美之词不少,非议却更多。这种状况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大家所熟知的《三国演义》中的曹操被罗贯中用艺术手法进行了再创造,这与历史上真实的曹操有很大差距。曹操文学形象的嬗变使曹操从历史名人演变成为不朽的文学形象。  相似文献   

17.
贾军喜 《黑河学刊》2012,(8):90+105-90,105
曹操是历史上最具争议性的人物,对他的评价向来众说纷纭。《三国演义》中,曹操被称为"奸雄、曹贼"。在《三国志》中,曹操丰功伟绩,文武双全,叱咤风云,是卓著的政治家、军事家。在文学领域,曹操是建安诗派的鼻祖,是文坛的领袖;文字里才华横溢,舒展着历史的抱负豪情;诗歌里愁情若苦,承载着忧思的难忘岁月。  相似文献   

18.
刘佳 《魅力中国》2010,(19):163-163
《短歌行》可以说是曹操的代表作.他的作品中多是反映政治家的抱负和热情,继承了《诗经》《楚辞》和汉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但又有他自己的创造。汉乐府诗大多叙事,而曹操常用汉乐府旧题抒写感情和抱负,内容和形式上多有创新,气魄雄伟,情感深沉,于质朴自然中带有慷慨激昂的悲壮情调。建安诗歌是魏晋南北朝诗歌发展史上最为光辉夺目的一章.汉末的社会动乱和思想的活跃促使建安诗坛大放异彩。以“三曹”和“建安七子”为代表形成了“慷慨任气”的时代风格,也就是后世称道的“建安风骨”.  相似文献   

19.
作为当代青年知识分子的楷模,秦文贵的感人事迹和崇高精神有如一面鲜艳的旗帜,在我国石油战线,在柴达木盆地的大野劲风中猎猎飘舞。1997年5月.共青团中央授予他首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1999年5月,秦文贵被中宣部树为“当代青年的榜样”,受到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秦文贵,一个质朴而响亮的名字!他的事迹、他的优秀品质和崇高精神,在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广为传诵,成为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学习的榜样。作为当代青年知识分子的楷模,秦文贵的成长是外因和内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外因说,柴达木广案的土地和蕴藏在这块土地下…  相似文献   

20.
曹操有句名言,"生子当如孙仲谋"。我们知道"曹氏企业"规模最大,光儿子就有25个,但他说生儿子就得像孙权一样,只有孙权才是好儿子。为什么曹操那么喜欢孙权?孙权到底有什么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呢?孙权之所以称霸江东,占三国鼎之一足,有个重要原因就是他建立了一个学习型组织。众所周知,孙权是继承了他爸爸和哥哥的家业,他哥哥孙策人送名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