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发展计划有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商品经济可以激发经济增长的活力,促进现阶段生产力的发展。我们党的建设是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环境下进行的,必然会受到商品经济的影响和制约,因此,全党必须经受发展商品经济的考验,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的原因:一是社会主义还存在分工;二是社会主义还存在具有独立经济利益的不同经济实体;三是社会主义还存在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为不同的所有者所有。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是统一的,是有机地溶为一体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二者又是对立的,因为商品经济受价值规律所支配,它要求绝对自由,盲目追求利润。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落脚点是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特点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没有资本家参加的商品经济;在国家计划指导下有计划的发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是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依据。只有建立有计划商品经济的管理体制,才能使国民经济管理“管而不死、活而不乱”;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经济既能有计划按比例发展,又能克服产销矛盾以满足人民的多种需要;才能充分调动地方、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才能把社会主义经济真正转移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正确轨道上来;才能促进对外开放政策的实现。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它既是商品经济,又是一种新型的特殊的商品经济。因此,我们不仅要考察它同历史上各种商品经济所具有的共同属性,弄清它与自然经济和产品经济的区别,清除长期以来自然经济观和产品经济观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应该着重考察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特殊性,把握它同其他各种商品经济,特别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区别,更好地指导我们的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主义的新经济体制,健康地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4.
商品经济或市场是社会主义的现实基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劳动用工形式或制度,是一种既能适应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又能体现社会主义公有制本质要求的劳动用工形式或制度。合同工制是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的劳动用工形式或制度,合作工制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劳动用工形式或制度。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劳动用工形式或制度是合同工制和合作工制相结合的劳动用工形式或制度。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对社会主义如何发展商品经济、商品经济与计划经济的关系等重大问题进行了开创性探索,初步形成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思想。邓小平在改革开放阶段回归了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倡导的正确路线,继承了毛泽东商品经济思想中的精华,对其不符合实践的部分进行了大胆突破,形成了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是我们党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经济性质作出的科学概括,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基础之一。目前,在学术界和社会上对这一科学概括的理解并不完全一致,对公有制、计划经济、商品经济在社会主义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的争论也没有真正解决。正确认识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7.
<正> 市场经济本质上是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本质,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具有和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不同的表现形式,从而形成一种特殊的变异复归现象。分析这种现象,对于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十分有益的。商品经济的本质商品经济是与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联系的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构建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基本理论,阐述了关于商品经济存在的条件、作用及其对价值规律的科学认识的理论观点。客观评价了毛泽东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思想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9.
在自然经济模式下,人们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十分有限,经济发展水平低,交流范围狭窄,因此,可持续性和生态平衡得以较好地维系。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国家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之后,少数民族地区的商品经济均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在国家确立了西部大开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之后,少数民族地区商品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商品经济的发展对生态平衡和可持续性带来了前所来有的冲击,如何通过制度安排和技术手段来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持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两难选择,为解决发展和保护之间的矛盾,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便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  相似文献   

10.
商品经济与公有制的关系,是在政治经济学说史上一直引起人们艰辛探索和激烈争论的课题,也是当代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不容回避的基本理论和实践问题。 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商品经济,这是我党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后对社会主义经济性质作出的科学概括,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理论基础。但是,这一论断仍没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四大明确指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  相似文献   

12.
<正>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产品经济成功地过渡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现在又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阶段,法制建设如何适应这个转变并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成为我们思考的一个重点.《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必须有完备的法制来规范和保障.要高度重视法制建  相似文献   

13.
异化现象存在于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各个社会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阶段是通过人们自身实践不断克服异化的过程 ,从而不断向消除异化的共产主义阶段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克服异化的锐利武器。  相似文献   

14.
<正>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对传统的经济理论及政策进行了一系列的反思,从认识上逐步纠正了传统的非商品经济的社会主义观,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观,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观。结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确认了中国现在还处在生产力水平较低,商品经济很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观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的基础上,进一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我国的经济理论和宏观经济政策发生了一系列突破性的进展,从而为社会主义经济环境的优化创造了条件。我们最终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科学,法制健全,市场秩序规  相似文献   

15.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经济体制格局变动基本上是沿着"计划经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轨迹运行的,这其实就是中国的市场化进程。中国的税收理论也正是围绕着这一进程不断展开、深入、创新和发展,自始自终贯穿并服务于改革开放这一伟大历史进程,从而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税收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6.
发展小城镇:扩大内需的理性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小城镇的恢复,建设与发展。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民的一大创举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要影响,1984费孝通阐发“小城镇 大问题”重要观点,对小城镇作了定性分析和分类,起了推动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积极作用,在当前对于克服小城镇建设同向仍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种全新的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商品经济的存在、市场机制的有效运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跨越式的发展等都使得按生产要素分配具有客观必然性。按生产要素分配和按劳分配具有不同的理论基础,但也有内在的统一性。在实践中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与按劳分配有机结合,统一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必然引起和拉大个人收入差距,对现实的收入差距要有正确的认识,对过大的收入差距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调节。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明确市场经济的含义出发,指出把市场经济视为资本主义的同义语是难脱“教条”之嫌,进而介绍当前学术界关于市场经济含义的诸多表述;论述了现代市场经济是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及其内容,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当代西方国家实行现代市场经济的几种类型;文章重点阐明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含义和重大意义,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内容和特征;最后,指出了两种误识应予纠正:一是要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代“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这一提法;二是把计划同市场经济对立起来。  相似文献   

19.
1.改革起点的特殊性。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品经济实际上是自然经济,因此我们的改革一方面要为发展商品——市场经济扫清障碍、创造条件,完成由自然经济向发达商品经济的转化,另一方面要适应生产力发展和市场体系发育程度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改革  相似文献   

20.
<正>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构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标志着我国经济正在从商品经济走向市场化,早在80年代商品经济刚起步时,就对我们国家的各个领域,包括教育领域,特别是高等教育领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冲击。近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和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冲击尤为激烈,教育管理部门以及各高等院校,正为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研究对策。然而,制定任何对策,都必须有两方面的根据,一是理论依据。一是实现条件。前者所要解决的是科学性问题,后者所要解决的是可行性问题。因此,正确认识与处理高等教育改革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就具有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