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城市化是新世纪中国经济高增长的强大动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即将来临的21世纪中,城市化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将成为新世纪中国经济持续高增长的强大动力。 一、城市化是一种经济社会现象和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城市化是一种经济社会现象,是近代和现代经济发展的伴生物。同时,也是世界现象,是不可阻挡的历史发展潮流。在现代 相似文献
3.
一、重视城市化水平过低所产生的问题。过去20年,为我国经济增长作出巨大贡献的一个因素是以乡镇企业为主的农村工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过去20年,为中国经济增长作出巨大贡献的一个因素是以乡镇企业为主的农村工业的发展。农村工业化的发展不仅使1.5亿-2亿农村劳动力开始进入非农产业,收入得以提高,而且使中国的市场得以扩大。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国已进入城市化加速阶段,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如何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选择优势产业将成为提升城市化水平,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出发点。本文从我国在推进城市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着手进行分析,筛选出了若干发展潜力大、就业吸纳能力强的行业;这些行业在我国未来的城市化进程中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应制定相应的政策来加以重点扶持。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我国1985年-2011年时间序列数据。检验和估计了我国保险业发展、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表明:城市化水平、非寿险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存在单向因果关系,而寿险业与经济增长之间因果关系不显著;城市化水平、非寿险业与经济增长存在正向关系,而寿险业对长期经济增长产生抑制效应;城市化水平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于非寿险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此,本文提出政府应加大对保险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均衡发展寿险业和非寿险业,重点支持县域和农村保险业的发展,拓宽保险业参与国民经济发展的途径;加快城市化建设的进程以促进保险业的发展;在城市化进程中重视非寿险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8.
目前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正处于加速时期,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日益重要。城市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对国民产出的增长具有促进作用。本文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对新疆1985--2007年城市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分析了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得到结论:滞后期不同两者之间作用程度也略有不同。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吉林省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互动作用关系,本文采用吉林省1982-2006年的数据就吉林省城市化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做格兰杰因果实证分析,得出滞后4期的经济增长是城市化的格兰杰原因而城市化不能很好解释经济增长的结论,由此本文构建了吉林省经济增长促进城市化的分布滞后模型,模型得出滞后4期内各年经济增长促进城市化的乘数值,以动态预测吉林省城市化水平。 相似文献
10.
城市化——中国经济保持中长期增长的重要源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国民经济的增长最终需要通过居民消费需求的扩大来实现。 人口的 中国目前主要表现为“农转非”及其衍生的非农业人口的增长)对于拉动消费需求的中长期增长具有极期重要的作用,本文利用1985-1998年期间的有关统计数据就此总是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12.
20年来,浙江的经济发展,其增长轴心是工业化推动型的经济增长.更确切地说是劳动力等廉价资源推动型的、以农村工业化为主要内容的经济增长,也可以概括为强县战略。但是,随着工业化向纵深发展,随着消费品需求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随着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转变,随着古典市场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的转变,浙江省的跨世纪经济发展,必须转换增长轴心,实施城市化推动型的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3.
适时调整经济增长方式——城市化发展扩大内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促使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应适时转型,即从出口导向转向为扩大内需,而城市化发展将对内需的扩大起到龙头作用。 相似文献
14.
货币和财政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可以暂时挽救经济于水火之中,但唯有长期动力的激发,才是经济重新步入健康增长轨道的最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5.
让农民真正成为市民,就得让住房市场真正成为释放居民巨大潜在消费需求的市场,而不是赚钱之工具;就得加快中国要素的市场化进程及减少政府对市场过多的管制与干预。十八大即将召开,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最近一些讲话,已经透露出下一届新政府的主要经济发展思路与政策。李克强认为,城镇化是最大的内需潜力所在,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依靠,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是事关长远的大战略,要把城镇化放在现代化大趋势中来思考。这些言论给市场发出了一个十分明确的信 相似文献
16.
在结构层面,唯一有希望可以继续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的是城市化。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是生产要素(包括人力、技术和资本)在市场中的合理流动。过去30多年间,部门间的要素流动提高了生产率,国有企业和私有企业之间,国内国外之间。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