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国家相关部门进一步要求妥善处置僵尸企业,以促进僵尸企业平稳转型,推动企业健康持续发展。本文选取9家不同行业、不同退出路径的僵尸企业进行分析,收集相关案例资料,运用程序化扎根理论的多案例分析方法实施三级编码,归纳出僵尸企业退出路径选择的影响因素,包括国家产业政策、企业基本情况、亏损情况以及债务问题四大重要因素,并根据共性因子进行重要性程度排序,得出僵尸企业退出路径影响因素中的核心因素。  相似文献   

2.
张承钊 《河北企业》2023,(10):18-20
由于产能过剩、经济增长过于依赖房地产行业,中国经济从21世纪初期的高速增长过渡到现在的中速增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生产要素得以优化配置,同时调整经济结构以促进经济增长。2008年推出的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让一些盈利能力差的企业获得了政府贷款。在经济复苏时期,这些企业还能获得一定利润。但是随着新冠疫情、俄乌冲突等国际重大事件的暴发,很多企业出现了经营困难,甚至倒闭。但也有一些僵尸企业靠政府补贴、银行贷款而存活下来,它们占据了社会的一些宝贵资源。如何处置这些僵尸企业以及建立完善僵尸企业的退出机制是研究的内容。  相似文献   

3.
僵尸企业是困扰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难题。僵尸企业严重干扰市场秩序,阻碍技术进步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影响中国的产业升级。政府过度干预、GDP晋升激励机制、金融资源错配和预算软约束是僵尸企业产生的重要原因。政府应在减少行政干预、完善企业破产法律制度、硬化预算软约束、加强僵尸企业的债务管理和处置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完善僵尸企业的退出机制。  相似文献   

4.
当前,国有"僵尸企业"市场退出越发成为国有企业转型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大课题和挑战。文章在总结国有"僵尸企业"市场退出路径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建立健全准入和退出双并重的企业评价体系、构建国有"僵尸企业"多元化的市场退出路径、优化国有"僵尸企业"市场退出政策环境等工作建议。  相似文献   

5.
刘悦 《河北企业》2022,(1):39-41
目前全国工业部门中僵尸企业占比达7.51%。僵尸企业往往发生于国有企业,表现为落后产能的过剩,已经失去自我发展和修复能力,长期依靠政府干预和银行信贷支持维持"僵而不死"的局面。另外,政府过度干预严重违背市场规律,造成市场失灵,产业无法进行优胜劣汰,同时资源的错配以及行业进入退出障碍对正常运行企业产生排挤效应,拖慢经济发展进度。如何充分发挥政府职能,运用市场机制处置僵尸企业将成为影响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僵尸企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顽疾、国内大循环的梗阻,也是产能过剩的根源,如果处置不好,将对构建供给需求动态适配的新发展格局产生不利影响。有别于既有基于政府强制破产清算以及市场化改革推动僵尸企业处置的研究,本文从产业集聚视角切入,探讨产业集聚外部性对僵尸企业处置的影响作用以及中间机制。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城市面板数据库的匹配数据,以城市平均坡度作为城市产业集聚的工具变量,系统探讨城市产业集聚对僵尸企业的形成、复活以及退出的影响作用以及中间机制。结果发现,城市产业集聚显著降低城市僵尸企业数量与资产占比,对僵尸企业处置表现出显著的促进作用;产业集聚的僵尸企业处置作用表现出显著的企业所有制、企业规模以及企业年龄异质性,对非国有僵尸企业、规模较大僵尸企业以及年老僵尸企业的处置效果更明显;机制检验发现,产业集聚对僵尸企业的处置是通过预防新僵尸企业形成、促进僵尸企业复活以及退出市场三条渠道实现的。此外,产业集聚通过金融外部性作用显著降低城市金融资源错配,这一机制在以上三条渠道中均显著;产业集聚通过技术外部性发挥提高城市创新能力,并且通过这一机制促进僵尸企业复活;产业集聚通过补贴效应的发挥不利于僵尸企业的退出。基于研究结论,本文的政策启示是,要进一步深化要素市场改革,促进要素流动与产业集聚;完善集聚区企业信息披露机制;减少集聚区政府补贴,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以市场化手段淘汰僵尸企业  相似文献   

7.
我国近几年来对僵尸企业的处置步伐不断加快,在2016年的改革中国有企业清除僵尸企业4977户,涉及资产高达四千多亿元。僵尸企业主要集中在传统重化工业,主要是我国市场经济制度的不完善及政府的强制干预造成的。僵尸企业对经济发展危害巨大,甚至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风险,所以对僵尸企业进行妥善处理也是我国实现市场经济法治化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加快国企改革、实现供给侧结构改革的要求。要改变僵尸企业的现状,首先要减少政府干预;其次多渠道化解僵尸企业的困境,鼓励企业兼并重组;最后要尽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避免由于僵尸企业的退出带来的一系列就业问题,影响社会稳定与和谐。  相似文献   

8.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战略转型的关键时期。从党的十九大以来,僵尸企业处置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在此背景下,本文从全球经济形势、我国进入工业化后期经济趋势和不完善的经济体制三个方面详细论述了“僵尸企业”形成的原因;从内外部因素探讨僵尸企业处置难点,后详细分析僵尸企业处置路径,先致力于“救活”僵尸企业,后考虑破产清算。并从市场与政府角度、企业破产角度提出一些建议,为我国更好处置僵尸企业提供思路,以期全面、深入地了解和解决僵尸企业。  相似文献   

9.
随着"僵尸企业"问题的凸显,国家提出要加快推进"僵尸企业"重组整合或退出市场。而"僵尸企业"高负债率、盈利差的特点,决定其并购重组的过程中会存在较大的风险。对于并购方来说,有必要对并购重组中的风险进行了解并加以防范。  相似文献   

10.
本文针对各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开展的国有企业“僵尸”“特困”企业专项治理工作,通过分析“僵尸”“特困”企业专项治理工作的目标任务,提出了“僵尸”“特困”企业开展处僵治困工作,实现企业本质脱困、结构调整、产能优化、转型升级、改革发展的应对举措,以期对开展处僵治困工作的企业管理任人员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中国经济驶入25年来的最低谷,清除“僵尸企业”也到了关键时刻。对“僵尸企业”这个名词,或许你不会陌生。“僵而不死”是它给人的第一印象,顾名思义,是指那些连年亏损、资不抵债,却能获得银行贷款和政府补贴而免于倒闭的企业。也有经济学家将其界定为,“扣除非经常损益后,每股收益连续3年为负数的上市公司。”不少“大僵尸”藏身于上市公司中,靠“吸血”残喘荀延。沪深两市有近300家“僵尸企业”,占上市公司总数的10%。其中近200家为传统制造业公司,包括钢铁、有色、造纸、纺织、船  相似文献   

12.
陈伟明 《现代企业》2004,(7):11-11,15
按照国有企业“有进有退”的战略方针,这几年来,一大批国有企业从相当一部分行业中的退出,提高国有企业的资产质量和效益,这已成为整体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但从这几年的退出情况来看,劣势企业退出的壁垒很多,主要是来自企业经济性的。  相似文献   

13.
当前,我国有些企业由于自身经营管理存在弊端,导致企业需要常年通过地方政府或银行机构贷款才能持续经营,这些企业被人们形象地称为"僵尸企业"。"僵尸企业"数量的增长和长期存在将严重影响我国市场经济和谐稳定发展,不利于我国经济高效、科学转型。因此,当前合理处置"僵尸企业"变得至关重要。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僵尸企业"的全面评估工作,结合它们的实际类型,有针对性地采取处置措施,确保"僵尸企业"有效退出市场。  相似文献   

14.
李莉 《特区财会》2003,(7):25-27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就是投资,如果投资得当就会有效利用企业的现有资源使企业增值,从而扩大企业产品市场占有率,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但是在企业规模壮大后往往面临着如何退出已有投资的问题,不少企业正是由于没能在投资的进入与退出之间取得较好的平衡,因而在市场竞争中陷入被动。应该说,企业的投资与退出是相辅相成的,尤其是目前大多数企业对投资退出的认识不足,以为只有在企业经营不善的时候才会面临投资退出的决定,结果是企业丧失了投资退出的最佳时机或最佳途径,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损失。其实投资退出应该是企业发展的一种积极战略,企业的发展不仅要知“进”,更要知“退”,一是保住胜利果实,二是在发生投资失误的情况下使投资失误所造成的损失降到最小。  相似文献   

15.
资源依赖型企业(以下简称资源型企业)是指从事煤炭、石油、有色金属等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开发和初加工的企业。由于任何不可再生性资源的含量都是有限。其开采过程一般都要经过“开发——上升——稳定——衰减”四个阶段,因此,资源型企业的发展必然会受到资源开发规律的影响,最终都要走产业转型之路。而产业转型,是指资源枯竭型企业通过发展“接替产业”,逐步摆脱对原有资源的依赖,“以进为退”.“循序渐退”.实现非资源化退出。但是。要实现资源型企业的成功转型并非易事.总结世界各国资源型企业转型的实践经验和教训,本人认为,我国资源型企业的转型特别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6.
针对企业债务风险,政府应本着以预防为主,以结构性去杠杆为思路,以市场化方式分步骤、有计划地加以防范和化解。应建立地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债务动态监测机制,以债务重组的方式化解企业债务困境,以创新发展提升企业盈利能力,通过市场化方式解决部分僵尸企业债务风险,适当释放无法处置的企业债务,让僵尸企业尽快退出市场,给新经济发展腾挪空间和资源,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创新资本市场服务模式,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加强企业债务风险防范的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17.
在一次关于“物权与善治”的研讨会上,我首先问了与会同仁一个问题:自2002年以来,物业管理行业最流行的词汇是什么?有一位业主代表回答:炒物业!我说:对!那是你们业主的词汇,用物业管理行业的语言,叫“退出”,这就是物业管理当前的核心词汇,它同时以两种形式极大规模地进行着,一是优秀的物业管理企业对具体物业项目——特别是住宅小区项目的退出:另一个则是物业管理人的退出,  相似文献   

18.
《价值工程》2017,(32):60-64
有效处置僵尸企业并化解过剩产能必须对僵尸企业有更实质的了解。本文以企业、银行、政府三方基于利益最大化的博弈视角分析僵尸企业的成因,在国内外有关僵尸企业识别方法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特有的制度环境,构建同时满足企业陷入财务困境、银行给予信贷支持和依赖政府生存三个条件的识别指标体系,尝试弥补已有识别方法的欠缺。并以钢铁行业僵尸企业进行验证及后果分析,发现僵尸企业由非僵尸阶段向僵尸阶段演变,获得的信贷资源更多。  相似文献   

19.
国企改革是“摸着石头过河”,过程大致可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79-1986年,“放权让利”使经营者掌握了一部分的剩余控制权和索取权,但没有涉及到产权制度,更缺少商法的支持。第二阶段是1987-1992年,国企实施了两类改革措施:一是承包制,二是股份制,产权制度有所突破。第三阶段是1993-2002年,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目标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抓大放小”、“有进有退”改革战略促使国企大部分退出竞争性行业,主要进入“国家安全行业、自然垄断行业、提供公共产品的公益性行业”等,以及“高新技术产业中少数几家关键性企业、支柱产业中的骨干企业”。第四阶段是2003-至今,在“增强国有经济控制力,发挥主导作用”的政策导向下,新成立的国资委把“兼并重组”、“整合壮大”作为新一轮国企改革的目标,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深化,《国有资产法》等法律陆续颁布。该阶段改革的另一个结果是“国进民退”,民间资本被迫退出一些所谓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  相似文献   

20.
实现经济从高速度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政府和社会各界已经幵始高度关注如何割除传统经济肌体“毒瘤”——“僵尸企业”问题。这也是管控风险、警惕“黑天鹅”事件和防范“灰犀牛”事件的应有之义。笔者围绕“僵尸企业”处置问题,从十个维度梳理出一些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