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斌 《发展》2000,(11):39-41
多年来的实践证明,甘肃省作为内陆干旱、半干旱省份,无论是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加农民收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稳定农村,妥善解决“三农”问题的角度来考虑,还是从培植地方财源,促进农村经济和国民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考虑,都迫切需要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和帮助农民“下山入川”,“下旱塬入集镇”,异地集中连片兴办乡镇企业,从而加快农村城镇化的进程。   一、乡镇企业与小城镇建设之间的关系   乡镇企业是小城镇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小城镇建设是乡镇企业发展的重要条件。小城镇的建设与乡镇企业发展存在着互为依托、互相促…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发展小城镇是一个大战略。”加快小城镇建设有利于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结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城乡一体化和农村现代化。作为郴州农业大县的桂阳,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意义更为重大。但大量农村人口转移城镇势必造成城镇用地紧张,因此要不断深化土地改革,坚持按市场经济规则配置土地资源,实行乡镇工业小区、集贸市场和小城镇“三位一体”的安排部署,有效利用土地。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是有效利用土地的基础城镇建设首先要搞好规划。规划是城镇建设的灵魂,它决定着城镇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一、我国目前小城镇面临的新形势 我国小城镇建设从上世纪80年代就有了较快的发展,但是把小城镇确定为“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是在城乡人口比例失衡、农产品总量过剩、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解决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背景下提出的,也是国内外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对小城镇建设提出的新要求,这对于解决“三农”问题,推动代国农村城镇化和整个现代化建设,全面  相似文献   

4.
甘肃小城镇建设的思考与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树旗 《发展》2000,(1):23-24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这一重要论断符合中国国情和客观规律,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和现实可行性。小城镇建设已经成为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和农业产业化之后农村改革的重大战略。甘肃省委在贯彻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决定》的实施意见中提出,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民有三个伟大发明:农民吃不饱肚子,发明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进不了工厂,发明了乡镇企业;农民向往着城市生活,发明了建设小城镇。每一大发明,都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极大地改变了农村的面貌。小城镇建设事关中国农村进一步发展的基本问题。正如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所指出的那样:“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有利于乡镇企业相对集中,更大规模地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避免向大中城市盲目流动,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改善生活质量,也有利于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更快增长。”这一…  相似文献   

6.
一、造成失业不断上升的原因1.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存在及转移是造成失业不断上升的一个原因.我国目前农村劳动力是4.5亿,其中约有1.1亿多的剩余劳动力.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我国实行城乡劳动力分治的政策,严格的户籍制度,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使我国实际早已存在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被隐性化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了农业科技发展和资金的投入,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使长期被隐性化了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逐渐扩大而被显性化出来.  相似文献   

7.
小城镇位于城市之末,农村之首,兼有城乡的两重性质,景观异质性高,具有明显的边际增值效应,能构筑奇异的景观。本文就小城镇在贫困农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面临的问题和贫困地区如何建设小城镇作初步探讨。1 小城镇在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1.1小城镇建设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措施。近年来,安徽省22个贫困县通过多种扶贫方式,使贫困人口下降到1998年末的不足200万人。现有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山区与库区,共同特点是人多地少,剩余劳动力多,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产品商品率低,农民收入低,处于温饱和贫困状…  相似文献   

8.
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它有利于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促进个体私营经济相对集中,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开拓农村市场,扩大内需,实现农村城镇化和城镇现代化。为增强小城镇建设的针对性,改善小城镇基础设施载体功能,就要兴办和培育各类市场,推动小城镇特色产业的兴起,发挥小城镇的经济“龙头”作用。本文结合河北省元氏县的实际,就小城镇发展战略问题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同志早就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第二个飞跃就是适应科学和市场社会化的需要,发展规模经营。"要发展规模经营,首先必须把过多的农业人口从土地上转移出来,让土地向部分种田能手集中。多余的人口转移到哪里去呢?一是向大中城市流动,二是发展小城镇。相比之下,前者不符合城市化发展方向,更重要的是,让农村人口进入现有的城市,根本容纳不了。即使把1.5亿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关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从70年代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到80年代的乡镇企业崛起,给中国农村的两大文明建设寻找出了历史上的两大支点。80年代初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就把小城镇作为大问题提出。但由于条件不具备,他的真知灼见没有形成人们的共识,只能作为一种预见。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镇企业的逐步完善、逐步发展,使两大支撑点达到了一个顶峰,同时农村两大文明建设的发展也面临新的课题。象“两大支点”一样,集约着9亿农民智慧的又一个支点——小城镇建设,在全国乡镇星罗棋布般兴起,越来越引  相似文献   

11.
城镇化推进: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从 20世纪 90年代中期我国推出积极发展小城镇战略以来,对于我国城市化的选择,特别是应不应该把小城镇作为我国实现城市化的主要途径问题,学术理论界存在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积极发展小城镇是促进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一条现实而有效的途径,其本身就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这种观点的主要依据是:农村有大量剩余劳动力需要向外转移,而我国大中城市的集聚力和承受力相对薄弱,国家又缺乏足够的资金加强大中城市建设,以容纳农村转移出来的剩余劳动力,而发展小城镇比较容易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发展小城镇可以…  相似文献   

12.
发展小城镇是中国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是解决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由之路。本文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入题,阐述了小城镇建设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作用,从而提出加快小城镇建设是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小城镇建设与城乡和谐发展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城镇是城乡交流的桥梁和纽带,加快城市涉农服务功能建设、城乡交通信息网络建设、小城镇自身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以及进行多渠道筹集小城镇建设资金,实为推进小城镇建设与城乡和谐发展之有效一途。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我国农村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农村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建制镇由1979年的2361个,发展到1997年的16535个(不含城关镇),小城镇总数已达4.7万个,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因此全面实施小城镇发展战略是深化农村改革,解决农村市场经济发育过程中深层次矛盾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农村城镇化必由之路,对扩大内需,开拓农村广阔市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现就小城镇建设的目标谈几点看法。一、小城镇建设同农业产业化相结合…  相似文献   

15.
农村小城镇的功能定位与产业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农村小城镇,已成为我国优化农村经济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大战略。农村小城镇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是农村一定范围内的经济文化中心,是连接城乡的枢纽和桥梁,其功能应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与城乡间的互补交融、协调发展相适  相似文献   

16.
我国小城镇发展走过了一条曲折蜿蜒的路 ,对小城镇的认识也是逐步进入人们认识视野的。小城镇作为农村商品贸易中心在我国历史上曾经兴盛 ;作为乡镇企业大发展的载体而兴盛 ;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小城镇 ,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 ,随后1998、199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制定了落实小城镇大战略的具体方针 ,小城镇由“大问题”而至于“大战略”、“大前途”。发展小城镇是我国城市化发展的一条独特之路。“十五”期间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 ,如何从我国国情出发合理规划城镇发展的格局、规模速度和城镇功能、水准和质量…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经济改革的最显著成绩,一是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二是乡镇企业的崛起。乡镇企业的发展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可资借鉴的经验,集中地表现出它的灵活机制和适应与开拓市场经济的能力。具体讲,(1)乡镇企业具有面向市场、依托市场发育和发展自己的经营机制。  相似文献   

18.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问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小城镇建设在承担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起到重大的作用,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途径之一.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过程中却面临着制度、内部环境、客观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因此政府和相关部门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保证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的有序转移.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这与当前我国农村经济体制不完善有很大关系。我国实行的是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这是我国农村经济的一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初期,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中心的农村改革,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业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极大提高。但近几年来,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农民收入增幅明显减缓,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扩大,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我们必须采取各种措施,增加农民收入。一、大力发展民营中小企业,加快城镇化步伐,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提高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增加农民收入需要从农业和非农民两个方面来考虑。从农业方面来看,农业结构调整虽然可以提高农业竞争力,但究由于我国只有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