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存在反向关系。重要性原则在审计理论与实务中涉及到多种重要性水平,对重要性、重要性原则、重要性水平与审计风险之间的反向关系的认真区分,对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能够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2.
我国的《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0号——审计重要性》第8条及第10条对重要性与审计风险、重要性与审计证据之间的关系界定为:重要性水平越高。审计风险越低;重要性水平越低,应获取的审计证据越多。笔认为此种界定尚不完善,拟就此作以下探讨。  相似文献   

3.
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审计证据的关系及其图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审计证据之间有着密切关系,并对审计实务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但如何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却并不容易。本文详细论证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以图示直观地描述了它们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从审计风险的内涵着手,通过对风险模型及其应用的分析和阐述,探讨审计人员在审计各操作步骤中所关注的审计风险不同内涵与审计证据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审计证据之间有着密切关系,并对审计实务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但如何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却并不容易。本文详细论证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以图示立观地描述了它们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审计的过程就是不断收集审计证据的过程。首先详述了常用的审计技术及其获取的审计证据类型,然后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合适性、可靠性问题及其与审计风险之间的关系。最后,对信息化环境下的电子审计证据与审计风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为审计人员在审计项目中合理应用这些审计技术、设计合理的审计证据收集程序、减少审计风险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陈志强 《新智慧》2000,(14):40-41
我国理论界在对审计风险和审计证据之间的关系问题上出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论述。如注册会计师全国统考指定辅导教材《审计》中认为:“审计风险和支持注册会计师对会计报表表示意见所需的证据数量之间是反向关系。也就是说,对特定被审计单位来说,其审计风险越低,所需的证据数量就越多。”然而,《〈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具体准则〉释义》(以下简称《释义》)则持相反观点,认为审计风险和审计证据之间是同向关系,即“审计风险越高,则支持注册会计师形成审计结论或意见的审计证据的需要量就越大;  相似文献   

8.
审计风险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在审计理论中,审计风险与审计重要性和审计证据等概念密切相关;在审计实务中,审计风险是审计人员在制定审计计划、执行审计程序、出具审计报告等阶段必须时时加以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重要性与审计风险是现代审计中两个重要理论基石。本文阐述的是二者的反向关系及其在注册会计师审计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张龙平 《新智慧》2005,(1):36-37
安然事件后,国际审计和保证准则理事会(IAASB)为提高审计人员评估风险、发现舞弊的能力,修订发布了三个新国际审计风险准则(ISA):一是ISA315《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二是ISA330《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程序》,三是ISA500《审计证据》(已修订)。IAASB要求从2004年12B15日起执行新准则。原IAS310《了解被审计单位情况》、ISA400《风险评估与内部控制》、ISA401《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下的审计》和ISA500《审计证据》一并作废。新准则与原准则相比,有七大实质性变化。  相似文献   

11.
审计风险在审计活动中普遍存在,表现为评估审计风险、可接受审计风险和终极审计风险三种形式,改善审计执法环境,增强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规范审计工作并努力完善审计方法体系,可以最大限度防范审计风险。  相似文献   

12.
重要性水平是现代审计理论和实务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正确理解重要性水平与审计风险之间的关系,对准确把握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的相关内容,合理确定审计程序,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审计证据与审计结论之间的关系直接涉及到审计结论本身的合理性乃至审计职业存在的基石,这一问题也被国外学者称为一般证据理论下的审计理论。文章在剖析现代审计中审计证据与审计结论关系的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探究现有研究的缺陷,并建议引入科学说明理论,完善审计证据与审计结论间的关系,为审计判断和审计质量的提高提供指南。  相似文献   

14.
浅谈国家审计风险的成因及防范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国家审计风险的特征,认为形成国家审计风险的有:审计人员的素质因素;审计机关的管理水平;被审计单位的影响;外部审计环境的影响四个方面。提出了控制国家审计风险六方面的对策:强化风险意识,提高国家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健全法制,尽快充实和完善国家审计准则;加强宣传力度,树立审计权威;加强和完善审计项目质量检查制度;重视后续审计,增强审计严肃性;建立审计风险外部监控制度。  相似文献   

15.
内部审计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重要性日益受到重视,但由于委托代理关系的存在和内部审计内在的原因,内部审计中的审计风险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这影响到了内部审计效应的发挥和其自身的发展,故应加强对内部审计风险的控制。可采用建立良好的内部审计机制、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和建立风险评估机制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6.
内部审计证据是否符合审计目标的要求、支持审计结论,就要依据审计证据的质量特征作为判断标准。内部审计证据质量特征既有最高质量特征(有用性),也有主要质量特征(充分性、可靠性和相关性)。此外,内部审计人员还要考虑影响审计证据质量的因素,如审计风险、被审计事项的重要性程度、经济性和时间性原则等。  相似文献   

17.
审计责任关系假设、审计主体独立假设、审计事项可疑假设、审计证据可靠假设、审计标准适当假设等审计假设,都不可避免存在审计风险。  相似文献   

18.
黄长江  谭林 《新智慧》2006,(4):53-54
重要性对会计报表审计影响重大。确定审计重要性水平不但是现代审计的特征之一,而且是实现审计总目标所必须采用的手段之一。国际审计实务委员会发布的《国际审计准则第25号》、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APB)发布的SAS220征求意见稿、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布的(审计准则说明书第47号——执行审计中的审计风险与重要性》,都对审计重要性问题进行了专门论述。我国财政部于2006年2月颁布的《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21号——重要性》也对此进行了专门规定和说明。因此,对于重要性概念的深层次探讨,无论是在加速实现同国际审计惯例接轨方面,还是在指导我国审计人员审计实务、提高审计人员执业水平方面,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审计风险是指审计师对含有重要错误的财务报表表示不恰当审计意见的风险。被审计的单位通过注册会计师进行风险职业的评估和评价,审计单位通过采取风险控制措施对剩余的风险进行确定,并采取执行审计程序的追加,使剩余的风险降低在可以接受的范围水平之内。确保财务报表的公正性、对审计的风险进行分析并把审计风险降低至可以控制的范围之内,这些都是审计风险与风险导向审计的特点。审计的过程是以参考审计风险的评价为基础,风险导向审计与审计风险模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风险导向审计是对审计的全过程进行分析时应用过程。  相似文献   

20.
《新智慧》2002,(3):34-35
在会计活动和审计活动之中,无时无刻不面临着风险。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生活的日益复杂化,会计风险与审计风险的影响与日俱增。研究它们的关系,以正确地区分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尽可能地防范,规避风险,更好地保护财会,审计人员的利益,是必须重视的课题。本拟就两之间的关系以下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