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现代农村金融制度”的目标,是新时期推动农村金融改革与创新的引擎。中国农村金融体制变迁与整体农村经济制度变迁的路径相悖,呈现出强制性、“渐进式”及结果的“滞后性”等特征。现时期农村金融服务尚不能满足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亟待构建现代农村金融制度。文章从建立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政策性农业保险、信贷担保机构,以及现代农村金融制度的基础体系、政策扶持和监管体系等方面,对创新现代农村金融制度,支持新农村建设提出了几点启示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李崧 《农业经济》2002,(4):39-40
综观我国的制度变迁过程,不难发现我国的农村金融改革一直滞后于整体经济制度变迁及金融制度变迁。一方面,作为农村金融的重要和基础力量的农村信用社不能有效发挥农村金融中介的职能,不能有利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农村信用社普遍效益较差,规模偏小,实力较弱,作为非国有金融产权主体不能有力促进多元产权主体高效竞争的金融体系的形成。在我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农村的金融问题事关我国金融乃至经济发展的全局。笔者认为,我们应该用发展和联系的眼光,从现代合作金融角度来探讨我国农村信用社的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3.
我国农村金融制度特征缺陷及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呈现出加快发展的趋势。但是,农村金融服务的供给却远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所以必须对现行农村金融制度进行创新,以满足农村不断增长的金融需求,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基于此,根据我国农村金融制度的变迁,对我国现行农村金融制度的特征和缺陷及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土地流转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农村土地制度是农村经济的基本经济制度之一,它的变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农业乃至整个社会经济制度的变迁和发展,以户均制为特征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极大推动农村社会进步后,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已逐渐显现出一些缺陷,作为一种新制度,土地流转是现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极好补充。鉴于此,本文应用新制度经济学相关理论对土地流转制度的产生及效率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一场诱致性制度变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经济制度变迁的反观与思考冯开文1978年之后,一场以诱致性为主要特色的制度变迁①在中国农村悄然地发生了。这场变迁体现出了一些与改革开放以前截然不同的重要特点,也蕴含着一系列值得认真总结的经验。一变迁的突出特征...  相似文献   

6.
中国农村金融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1  
中国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首先得益于制度的创新。然而遗憾的是 ,中国农村金融由于受到种种因素的制约 ,发展缓慢 ,严重制约了中国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本文拟用新兴的制度经济学理论 ,分析中国农村金融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 ,并提出我国农村金融制度创新的设想。一、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理论道格拉斯·诺思对制度及制度变迁的研究中提出了著名的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理论。诺思认为 ,路径依赖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 ,一旦进入某一路径 (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 )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其原因是 :制度变迁过程与技术变…  相似文献   

7.
中国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兴起:理论及其实证研究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国家控制下的农村金融是转轨经济中中国农村非正规金融兴起的制度背景。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兴起是一种诱致性制度变迁。农村非正规金融兴起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非正规金融部门之间的一个博弈过程。农村非正规金融是有效率的。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兴起作为一种底层改革,对中国整个农村金融制度的变迁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前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深,我国的城市和农村仍旧存在很大的经济差距,在农村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农村金融法律制度在农村经济发展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农村金融法律制度所反映出的是农村经济制度的具体形式和一些其它结构的组织形式,农村金融法律制度对于推动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详细的分析了中国农村金融法律制度的背景下的现实障碍和路径选择,希望能够推动我国农村金融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9.
农村金融制度变迁路径设计与创新问题一直是我国理论界关注的焦点。回顾我国农村金融制度变迁的历程,每一个发展阶段无不折射出政府强制性的制度供给,而较少反映出微观金融主体的诱致性制度需求。本文以路径依赖理论为理论框架,指出由于这种政府供给主导型的强制性农村金融制度变迁因具有强势路径依赖的特征,而容易被锁定在低效状态。最后,笔者提出,要使农村金融制度在变迁过程中,退出这种低效的锁定状态,必须注重对新的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的引入,实施动态的制度变迁,而达到高效的路径替代,从根本上完善我国的农村金融制度。  相似文献   

10.
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制度变迁在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但是历时多年的改革并未从根本上形成能够满足农村金融需求的农村金融供给机制。那么。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制度变迁走过了一条怎样的轨迹?为什么多年来针对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与制度变迁并未解决农村金融发展的根本问题?如何促进农村信用社进一步的改革与制度的变迁?本文围绕这些问题展开研究,梳理农村信用社多年改革与制度变迁的轨迹,总结其改革与制度变迁的特征并分析其中的问题,最后就农村信用社进一步改革与制度变迁提出一定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为基础,对农村金融制度的需求与供给进行分析,农村金融制度供给的不足与农民资金需求的增长形成矛盾,农村资金互助社的产生弥补了农村金融制度的不足,通过对农村资金互助社的产生、演进的特点进行分析,得出农村资金互助社是不同于以往农村合作金融制度的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是诱致性制度变迁的结果,能够降低交易成本,解决道德风险问题,同时会提高社员福利,但是在演进过程中运作不规范,发展缓慢。  相似文献   

12.
本文根据诺思的国家与制度变迁理论,分析了我国农村金融制度变迁中表现出来的一系列现象,并指出政府的两个利益主体即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农村金融制度变迁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现有农村金融制度安排主要是这两大利益主体博弈的产物,而农户作为利益相关者却不能参与其中,这种不完整的利益博弈机制必然导致金融制度安排的残缺。  相似文献   

13.
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对于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考察我国农村金融资源配置状况,然后立足于金融功能观对造成农村金融资金配置低效率的原因进行深层次分析。结果表明:以往农村金融改革主要遵循金融机构观,这使得农村金融体系不能适应外部环境的变迁。因此,今后农村金融改革应以功能观为导向,在对现有农村金融机构重新定位的基础上,推进农村资本市场建设,完善农村金融竞争机制。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中国设计的农村金融制度没能解决农村金融市场参与主体之间存在着较高的信息传递成本问题,致使金融机构缺乏为农村提供金融服务的激励,而农村金融新政则实现了对原有制度变迁的路径突破,也有效破解了金融机构和农村借贷者之间信息传递成本过高问题。制度的激励相容机制能够使经济参与主体在实现自身利益追求的同时实现新政既定的社会目标。  相似文献   

15.
制度约束下的农村金融发展与农业经济增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1996—2011年中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对制度约束下的农村金融发展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整体而言,制度约束下的农村金融发展并不利于农业经济增长;在农业经济发展程度越高的地区,制度约束下的农村金融发展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负向作用可能越大;促使农村金融制度约束与农业经济制度约束相适应有助于农村金融发展对农业经济增长的正向作用。上述结论表明,只有减小制度约束程度或完善配套制度,促使制度约束相适应才能发挥农村金融发展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良性作用。  相似文献   

16.
《农村工作通讯》2007,(2):11-12
目前中国金融理论与实务部门,在推进农村金融机构多元化的必要性认识上已经没有分歧。而当前国家出台相关政策也确实降低了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进入门槛,这预示着新一轮以农村金融市场开放、金融机构多元化为中心内容的中国农村金融领域的制度变迁正式启动。  相似文献   

17.
农村金融体系改革的战略构想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本文以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理论对我国农村金融体系进行了剖析和研究,并试图构建一种适合当代中国农村现状、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的新型农村金融体系。  相似文献   

18.
中国农村金融改革的制度解释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官兵 《农业经济问题》2005,26(10):38-41
本文以制度范式来分析中国农村金融制度的历史和现实变迁。本文认为,农村金融制度的决定和变迁是国家及其代理人、农户和其他城市利益集团之间利益互动的产物,其中国家的角色非常重要。农户阶层对金融资源支配权的完整与否决定了农村金融制度未来变迁的效率。  相似文献   

19.
发展中国家的农村金融制度及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宏观上论述了发展中国家农村金融制度的发展与完善,对推动农村经济金融化、货币化,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作用,提出了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加快农村金融制度创新以求中国农业实现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化,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20.
在土地改革完成后,我国农村经济制度经历了三次重大的变迁。每次变迁都程度不同的包含了对前一种制度的否定。尽管制度的每次变迁都截然不同甚至完全相反,但每次变迁都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农民问题和农业发展趋势的论述为其理论依据。这种基于同一理论基础而在不同时期做出相反制度安排的现象,是我们误读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