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目前在河蚌育珠中所用蚌源主要是三角帆蚌,在其养殖过程中,蚌病防治是一个重要环节。常见有如下几种疾病,并将其防治方法做一简要介绍:一、水霉病:鳃组织受伤后水霉菌入侵,引进鳃脓肿,导致蚌呼吸发生障碍,直至死亡。此病主要原因是手术操作时使鳃受伤而致。因此,手术插片时,要将贴附在外套膜上的鳃瓣轻轻推到内脏团一侧,避免损伤鳃组织。发现该病时,用孔雀石绿2ppm 全池泼  相似文献   

2.
水质管理乃是河蚌育蛛中重要环节。水质的好坏关系珠蚌的成活率和生长速度、珍珠质的沉积、珍珠的产量和质量,可见水质管理的重要性。水质管理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水质管理乃是河蚌育珠是重要环节。水质好坏关系到珠蚌的成活率和生长速度,珍珠质的沉积,珍珠的产量和质量,可见水质管理的重要性。水质管理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正> 一、珍珠培育的水质要求 培育珍珠的水质应保持黄绿色,透明度以30cm左右为好,溶氧达到每升5毫克以上。 春季,育珠蚌新陈代谢逐渐恢复并加强,珍珠质开始沉积,此时宜施有机肥培肥水质,以加速浮游生物的繁殖。特别在4月中旬和5月上旬,是三角帆蚌性腺成熟期,又是珍珠生长期,这时育珠蚌需要大量的营养物质,要增施有机和无机肥料,使水质保持肥爽。  相似文献   

5.
<正> 珍珠养殖业的兴起始于二十世纪60年代中后期,当时在江苏的吴县、苏州、无锡、武进,上海郊区,浙江的嘉兴、绍兴、德清乃至江西、湖南、湖北、安徽等地掀起了养殖高潮。由于缺乏技术,蚌病的蔓延使育珠蚌大批死亡,有的地方几乎全军覆灭,蚌农损失惨重。时隔十几年后的八十年代后期,浙江的金华、  相似文献   

6.
三角帆蚌与褶纹冠蚌是目前主要的淡水育珠蚌,用它们培育珍珠已有l000余年的历史。这两种蚌均不能追逐食物,而依靠蚌壳的开闭,外套膜内侧纤毛和鳃纤毛的摆动造成水流滤食硅藻、原生动物及有机碎屑。一只河蚌每昼夜的滤水量能达本身重量的几十倍甚至几百倍,因此人们利用其滤水的习性,广泛把河蚌养殖运用于污水治理、水质净化工程中,效果十分明显。但对于每只河蚌本身含水量及干肉重与鲜蚌重的比例情况的报道不多见,  相似文献   

7.
<正> 我国淡水珍珠生产已有30年的历史,已取得可喜的成绩。但是,回顾我国淡水珍珠生产的现状,还面临一些主要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1、育珠蚌种类单一,需进一步开发其它品种育珠蚌; 2、目前采用育珠蚌为三角帆蚌,已发现该育珠蚌品种退化,多代近亲繁殖,育珠质量不高;  相似文献   

8.
<正>精养鱼塘水质容易败坏,鳃病发生率极高,因此素有"养鱼先养水,治病先治鳃"之说。现将鳃病分为以下六大类型供参考:一、细菌性鳃病1.症状:病鱼鳃丝黏液增多、发黑,挂满污垢,严重的鳃丝腐烂,露出骨条。2.病原:水质不良刺激鳃部组织引起鱼  相似文献   

9.
<正>一、水霉病1.病原和症状:该病是由霉菌感染引起的。主要症状是伤口上有白色的棉絮状的菌丝。2.预防:(1)鱼池清塘时要用生石灰清塘消毒。(2)在捕捞运输和放养时尽量避免鱼体受伤,同时合理放养也是防止少生水霉病的重要措施。(3)苗种放养时必须用食盐或高锰酸钾浸洗消毒,同时保持水质肥、活、嫩、爽,无污染。并发寄生虫病要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10.
<正> 一、泛塘的原因 1、投饲和施肥不当:精养,为提高产量,盲目超量投饲和施肥,以致水质过肥,发生泛塘死鱼。 2、自然条件差,放养量过大:浅水塘或自然条件很差,但为求高产仍大量放养鱼种和过量投饲施肥,以致水质过肥,发生泛塘死鱼。 3、池底淤泥过深:精养鱼池长期不清除淤泥,塘底淤泥厚达一米以上,以致水质恶化发生泛塘死鱼。 4、水质老化:池中长期不加新水,以致水质肥而老化,微囊藻和枝角类等浮游生物大量繁殖,遇天气不好时,很容易发生泛塘死鱼。 5、水体污染:有的养鱼池,水体被污染,水质恶化,也易发生中毒死鱼或泛塘死鱼。  相似文献   

11.
<正>泥鳅在饲养过程中发病很少,泥鳅发病多是因为日常管理和操作不当而引起的,一旦发病,治疗起来也很困难,因此对泥鳅的疾病应以预防为主。一是泥鳅的饲养环境要选择在避风向阳、靠近水源的地方进行。泥鳅对水质的要求不高,但被农药污染或化学药物浓度过高的水不能作为泥鳅养殖用水。苗种放养前,要将池塘进行彻底清整、消毒,并在池塘中种植一些  相似文献   

12.
<正> 珍珠为河蚌所产,目前淡水珍珠生产大多用三角帆蚌育珠。因此,河蚌尤其是三角帆蚌的养殖对珍珠的生产是至关重要的。随着人工育珠业的发展,蚌病时有发生,因此对蚌病的防治显得尤为重要,下面对一些常见蚌病作一些介绍:1.三角帆蚌瘟病①病因:尚不十分明确,此病可与噜水气单胞菌形成混合感染或相继感染。②症状:发病初期,三角帆蚌的爬行运动消失,对水的净化力减弱,进水孔与排水孔纤毛收缩,排  相似文献   

13.
<正> 淡水龙虾抗病性虽强,但在养殖时,管理不当,水质不好或其它条件不适时。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病虫害,常见病害防治方法如下: 水霉病 这属于真菌性病,春季容易发生。病因主要是虾体因碰伤或机械损伤而感染,特别是水质变坏,龙虾活动能力弱,觅食少,供氧不足,体能逐步下降,水霉菌乘机而入,细长菌丝布满整个虾壳,严重时会造成死亡。防治措施:及时大量换水,使池水新鲜清洁,用200ppm的孔雀石绿药浴30分钟,药浴后放入20ppm的金霉素药液浸泡5分钟,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14.
<正>育珠蚌等软体动物主食是浮游生物,也可以兼食粉末状人工饵料,所以一般养殖育珠蚌都釆用投施有机肥为主,辅施化肥的方式。然而,常规有机肥难以充分发酵,会产对珠蚌有毒、有害物  相似文献   

15.
正随着生态环境和养殖方式的变化,出现放养密度过高、池水过肥或过瘦、水质恶化、有机物过多等情况,导致河蟹虫害呈多发趋势。河蟹对杀虫药物比较敏感,虫害泛滥时,选药、用药不当,轻则影响河蟹生长,重则造成河蟹死亡事故。笔者根据近年来对渔业科技示范户的指导  相似文献   

16.
<正>一、水霉病1.病原和症状:该病是由霉菌感染引起的。主要症状是伤口上有白色的棉絮状的菌丝。2.预防:1鱼池清塘时要用生石灰清塘消毒。2在捕捞运输和放养时尽量避免鱼体受伤,同时合理放养也是防止少生水霉病的重要措施。3苗种放养时必须用食盐或高锰酸钾浸洗消毒,同时保持水  相似文献   

17.
<正>一、泥鳅发病的主要原因1.泥鳅身体受伤。因人工操作方法不当或不小心,造成泥鳅受伤,给病原体侵染创造了条件,从而感染疾病。2.投喂、管理不善。在泥鳅养殖过程中,如果管理不善,也易得病。如投饵方法不合理;水质变坏或有毒、有害的水进入养殖水体;酷暑季节,没注意防暑,使泥鳅食欲减弱,体质消瘦,抗病能力降低;换水时,水温差过大等。二、泥鳅疾病的预防为了使养殖的泥鳅少发病或不发病,就必须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防  相似文献   

18.
一、藻毒素中毒性蚌病1、病因:无侵袭性病原体,主要由具有藻毒素的藻类引起的中毒。形成藻蓝水华和隐藻水华的一些种类,具有这些毒素在水中大量繁殖,死亡后尸体被一些细菌分解,从而使藻毒素大量释放到水体中,影响水体中各动物的生长,严重时造成大量死亡。另外,河蚌独具的晶杆体,能释放出晶杆酶消化这些藻类的外壳,结果自身被藻毒素毒害。2、症状:单纯性藻毒素中毒引起的蚌病,病蚌通常无明显的外观症状,主要表现为昏迷,闭壳肌无力。肝组织切片,往往可见肝细胞产生糜烂解体。3、流行及危害:夏季水温升高到28℃以上时开始发病,7—8月份的炎夏时…  相似文献   

19.
《渔业致富指南》2005,(16):60-60
五、育珠蚌的养殖管理与施肥1、清除敌害在育珠蚌养殖期间,水生藻类大量地附着在吊养笼和蚌壳上,阻碍水流畅通,影响珍珠母蚌摄食,要定期清除笼上或蚌壳上的附着物。水域中凶猛鱼类危害母蚌,如黄鳝、河蟹等能侵袭母蚌的斧足,损伤蚌体。此外,农药、污水的注入,也常引起珍珠母蚌的  相似文献   

20.
<正>一、水霉病概述病原:水霉为真菌,共有十多种,其中最常见的是水霉属和绵霉属的种类。症状:水霉病俗称白毛病、肤霉病。水霉菌最初寄生时,一般看不出病鱼有何异常,当看到病状时,菌丝体已侵入鱼体伤口,向外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