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我国曾经出现过留学潮,近几年又形成了归国潮,大量的“海归”人才怀揣理想回到祖国,各地政府也运用各种手段和出台各种优惠政策,以吸引海归人才回国创业。但为什么海归人才创业成功的几率并不高?本文分析了海归回国创业的背景和原因,客观审视了海归自身所具有的优势和劣势,指出其在创业过程中所遇到的主要障碍,最后对海归人才应如何顺应局势、扬长避短、克服障碍、取得创业成功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2.
张西振 《商界》2008,(2):80-81
近日,有位刚留学回国,在一所大学任教的朋友写信对我诉苦,说他的那位“混蛋”系主任千方百计地挤兑他。这本是我意料之中的事情,因为我的这位朋友机敏多才且性情刚烈,初来乍到即崭露头角,上司既然少才缺德。不怕他、恨他才怪。为他颇感不平之后,又觉得照他那样的个性,遇上个跟他过不去的上司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相似文献   

3.
在出国大潮下,我也加入了留洋的队伍,先后在新加坡和澳大利亚学习管理专业,梦想着学管理的“海归”回国后.可以在大公司做个令人羡慕的白领工作。学成回国后,很轻易地就找到了一份外企的工作。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曾经出现过留学潮,近几年又形成了归国潮,大量的“海归”人才怀揣理想回到祖国,各地政府也运用各种手段和出台各种优惠政策,以吸引海归人才回国创业。但为什么海归人才创业成功的几率并不高?本文分析了海归回国创业的背景和原因,客观审视了海归自身所具有的优势和劣势,指出其在创业过程中所遇到的主要障碍,最后对海归人才应如何顺应局势、扬长避短、克服障碍、取得创业成功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5.
想到这个题目,是因为收到一位朋友的来信。这位朋友刚刚留学回国,在一所大学供职。前几天来信向我诉苦,说他的那位“混蛋”系主任千方百计地挤兑他。这本是我意料之中的事情,因为我这位朋友机敏多才,初来乍到即崭露头角,而且性情刚烈,生就一把刀子嘴,上司既然少才缺德,不怕他、恨他才怪。  相似文献   

6.
向上 《商界》2006,(4):38-41
不知不觉,就在日本学习、工作、生活了10多年,成了地道的“日本通”、“知日派”。 最近,受祖国大好形势的召唤及朋友的邀请,我毅然回国发展。回国几个月来,明显感觉到国内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日本企业差距很大,工作效率也远比日本低。  相似文献   

7.
1982年,邵青锋幸运地成为了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代留学生。邓小平南巡讲话后不久,1992年的春天,他成了第一批海归。  相似文献   

8.
在网络泡沫破灭的最低谷年代,邝子平与他的团队因为每年在中国投资6—8个项目而两度获得“年度最佳投资人”。作为英特尔投资部中国区总监,这位业界的元老人物、斯坦福大学的计算机硕士至今沿袭着他从美国清贫留学、打工奋斗时保持下来的勤奋踏实的风格。 他这样解释当初为什么要回国的原因:“我和朋友走在大街上,突然看到一栋很漂亮的大楼,我可以很自豪地跟朋友说,瞧,那是深圳招商银行的大楼,我们前两个月刚刚做了整个楼的网络。”  相似文献   

9.
在出国大潮下,我也加入了留洋的队伍,先后在新加坡和澳大利亚学习管理专业,梦想着学管理的“海归”回国后,可以在大公司做个令人羡慕的白领工作。学成回国后,很轻易地就找到了一份外企的工作。  相似文献   

10.
张华光 《农机市场》2009,(12):14-14
朋友当了老板,每次见面的第一件事总是夸赞他的团队如何“棒”,待遇如何“高”,如何充满激情。的确,这个企业每年都能超额完成销售任务。今年借“全国农机会”之便,去他的摊位上拜访不遇。只见参展人员正席地而坐,热火朝天地玩纸牌。当我以参观者的身份询问产品情况时,他们头也不抬地抛来一句话:“自己看。”我不知道我的朋友看到这番描述会做何感想。  相似文献   

11.
《华商》2011,(12):25-26
他曾在黑龙江插队当农民,也是资深留美“海归”。数年前,荣膺国内最高级别经济学桂冠——孙冶方经济学奖。周其仁,北大学生最喜欢的讲课教授、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12月6日,“晨报会讲堂”第一场年度财经会讲《中国经济的下一个增长极》开讲。  相似文献   

12.
海闻是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CCER)初创元老之一,1993年,他放弃了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终生教职的机会毅然回国。这其中最重要的目的,就是与同为“海归派”的林毅夫、易纲和张维迎共同发起组建CCER,完成他1982年作为第一批自费出国留学生所发的宏愿——“学成归来报效祖国”。  相似文献   

13.
特许趣事     
《连锁与特许》2005,(9):8-9
朋友两个人在餐馆吃饭,桌上放着一杯热芥末。其中一个认为芥末是甜的,于是舀了满满一勺放进嘴里,立即泪如泉涌。不过,他紧闭嘴巴,没说一句话。他的朋友迷惑不解:“怎么了?”“我想起了我父亲,就在20年前的今天,他上吊了。”他的朋友安慰了他一番,也舀了满满一勺芥末放进嘴里,骤然泪水如流。第一位佯装不知地问:“怎么你也哭了?”“我在想你父亲上吊的时候,你为什么不上吊?”第二位答道。  相似文献   

14.
Peter的情人     
阎岩 《广告导报》2008,(5):68-69
近日陪客户走访成都市场,进行广告效果定量调研。虽然周围朋友很多成都人,也经常拿他们“n”、“I”不分开玩笑,但这却是我第一次走进这块风调雨顺的肥沃土地。本没有什么期待,只要完成工作便好,临行前却被好友Peter的一句话吊起了胃口。他说:“成都,是我永远的情人。”  相似文献   

15.
罗婷 《经贸世界》2006,(7):10-13
最近有直销员朋友跟记打赌说:“如果第二批牌照在今年10月前能够发下来,我请你吃饭,地方你选;如果发不下来,你请我吃饭,地方我选。”虽然他看似对牌照的发放持比较悲观的态度,但是记能够明显体会到他的真实意思其实是“不相信幸福能来得如此突然”。  相似文献   

16.
俗话说:便宜没好货。但我的第一笔生意,竟受到客商这样称赞:便宜有好货。那是八年前,我刚从原莆田地委知青办“下海”。有一天,朋友小陈来找我,对我说:“林捷,你原天是地委机关干部,见的人多,见识也广,能不能帮我们厂推销一批书目?”我说:“我虽然没育推销过产品,也没做过生意,但我知道,推销产品不能只靠找熟人、拉关系,俗活说‘好货不要吹’,关键还是要看你们厂产品是否过硬。”第二天,我来到小陈的厂里看了看,原来是一批积压的书包。两年前,这个厂由于没有及时掌握市场行情的变化,盲目生产,造成产品滞销。我仔细一…  相似文献   

17.
《中国对外贸易》2020,(2):78-80
随着时代发展,我国的"海归"群体日益壮大。据统计,2018年度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66.21万人;其中,各类留学回国人员总数为51.94万人。从改革开放至2018年底,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到365.1万,逾八成选择回国发展。凭借中西交融的文化视野、流畅的外语水平、全球化的眼光等优势,"海归"群体在国内的就业市场上拥有一定的竞争力。而如何从国外的学习环境中回到国内的生活,也是"海归"们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沟通无限     
凌平 《广告导报》2006,(10):7-7
9月24日,北京游乐园迎来了一批特殊的朋友,他们共同的身份是“搜狐博客”。马伊俐、包月阳、梦非烟等明星大腕的捧场及搜狐明博赵婷婷等草根明星的露面,令整个活动悬念迭出,热闹不断。张朝阳也来到活动现场,与诸位博友在线下第一次亲密接触。我作为中国广告行业杂志主编“开博”第一人,同时在“搜狐博客”上访问量已超过了200万,也前去参加了本次聚会。通过写博客,我感觉到,交流与沟通的宽广与重要。而回到线下,我更感觉到我们《广告导报》作为行业资深杂志,在搭建信息交换平台上的任重道远。为行业提供更多、更好、更深的资讯和资源,是我们坚持不懈的努力!  相似文献   

19.
携程e龙巅峰     
鲁渝华 《商界》2005,(2):50-52
两个心比天高的“海归”,怀抱着冲天理想回国创业,在同样经历了互联网的洗礼与资本的无情后,最终摸索出了一条殊途同归的赚钱大道。狭路相逢之际,谁又最终能笑傲江湖——  相似文献   

20.
津贴费     
津贴费赵大年回想起来很有趣儿,1994年我参军之后每个月的津贴费是3500元人民币。青年朋友可能为之咋舌,当兵能挣这么多呀!是真的,我不吹牛。但那是旧币──只相当现在的三毛五分钱。那时候我们过的是“军事共产主义”生活,也就是供给制,不挣工资,衣食住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