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金融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对于那些经营差、风险大的中小金融机构如何实施市场退出,切实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保持金融秩序稳定,就成为我们当前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本文在对中小金融机构市场准入的背景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中小金融机构退出需要遵循的几条原则,探讨了中小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方式,并就进一步完善中小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金融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对于那些经营差、风险大的中小金融机构如何实施市场退出,切实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保持金融秩序稳定,就成为我们当前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本文在对中小金融机构市场准入的背景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中小金融机构退出需要遵循的几条原则,探讨了中小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方式,并就进一步完善中小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国对部分严重违法违规经营、经营管理不善的中小金融机构果断地实施了市场退出。如何实现中小金融机构平衡、有效率地退出市场,尽量减小市场退出成本,对不良资产的处四声是关键。本试图通过对退出方式、损失分推方式和动作不良资产的载体设立方式的分析,探索中小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4.
马经 《中国金融》2000,(12):17-18,20
近年来 ,我国对部分资不抵债 ,不能支付到期债务的中小金融机构果断地实施了市场退出。这是我国金融监管政策的新突破 ,对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确保金融稳定和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但要使这部分中小金融机构平稳、有效率地退出市场 ,却还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而资产处置则是金融机构市场退出中的一个关键环节 ,因此 ,本文拟对这个问题做一点探讨。一、关于资产处置的总体原则  退出市场的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普遍较差 ,形成原因和表现形态各不相同 ,涉及的利益关系十分复杂 ,加上缺乏良好的外部社会经济环境和市场条件 ,处置的难度是相当大…  相似文献   

5.
对中小金融机构市场退出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目前一些中小金融机构退出市场的问题,我们应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是金融企业竞争的必然结果,而现在的关键是如何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完善中小金融机构退出市场的法律体系,对需退出市场的中小金融机构进行正确的评估,选择合适的市场退出方式,避免因此产生不必要的社会负效应。  相似文献   

6.
广东金融风险的特点是,金融风险集中爆发在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地方性金融风险处置代价大,地方性金融风险有从银行业向保险业、证券业扩散的趋势,外源性金融风险有扩大之势。风险处置中的不足和问题是,金融机构风险处置后续工作进展缓慢,市场退出制度化建设滞后,新设金融机构长期系统性风险防范薄弱。应通过建立区域金融安全协调合作机制、监测分析预警机制,明确中央银行再贷款职能,推进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等途径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各种原因致使金融风险在不同程度地积累,也出现了金融机构倒闭退出案,而我国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法律制度仍存在诸多不足,应加强这方面的制度建设,使金融机构市场退出实现规范化、法制化。本文分别论述了几种主要的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方式,在对金融机构市场退出应把握的原则进行探讨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我国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法律制度的若干建议,即建立开明的破产制度、存款保险制度以及建立金融资产处置市场。  相似文献   

8.
中小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方式:收购或兼并,行政关闭和撤销,破产清算。市场退出应把握的原则:法律严肃性原则,稳定性原则,市场性原则,协调配合性原则,自愿性原则,多并购少破产原则。中小金融机构市场退出应注意:建立中小金融机构预警机制;通过建立存款保险体系、完善法制、对退出准确全面界定,确保退出平稳。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中小法人金融机构风险事件逐渐增多,严重影响金融稳定,研究并推动建立健全中小法人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成为我国金融业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且紧迫的任务.通过对我国中小法人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立法现状的分析,梳理借鉴国外关于中小法人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立法的相关经验,提出了构建、健全中小法人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法律体系、成立专门的中...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部分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等中小金融机构积累风险的逐步暴露,中小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建设已迫在眉睫,如何在最大限度地保护存款人利益的同时确保市场退出过程的稳定、高效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辖区内白银市银鹏城市信用社市场退出进行分析,探讨如何推动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及构建中小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有效机制.  相似文献   

11.
"温州现象"不仅加剧了产业空心化,使资金失去了监管,而且与正规金融一起形成了更加强大的金融势力。本文认为金融垄断是造成"温州现象"的重要原因。因此,必须以强化金融风险管理功能为核心,大力改革已经滞后于金融发展的金融制度,从而打破金融垄断的局面。  相似文献   

12.
本按照党的“十六大”深化金融改革的精神,科学地分析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家金库管理体制面临的新情况及新问题;探索了在深化金融改革中,如何建立和完善国家金库管理体制。对于进一步促进金融体制和财税体制改革,实施我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发挥国库作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上海自贸区发展融资租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融资租赁在发达国家已成为企业非常重要的一种融资工具,其交易规模仅次于银行信贷。融资租赁具有产融结合的特征,与上海自贸区服务实体经济的方向是一致的。上海自贸区成立后在放宽市场准入、加大税收优惠和提供金融支持等方面的制度创新促进了区内融资租赁的发展,但仍然存在一些制度瓶颈。为促进自贸区融资租赁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借鉴国外经验,进一步加大制度创新力度:统一融资租赁公司的政策和监管部门;进一步加大税收政策优惠;实现融资租赁机构的多元化融资和降低融资成本等。  相似文献   

14.
高明  胡聪慧 《金融研究》2022,503(5):189-206
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的定位和关系,不仅是重要的学术问题,也是影响间接金融体系改革方向的关键。本文从机制视角建立学理框架,从信息和履约两个基础维度,讨论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的相对效率及决定因素,并通过系统梳理相关文献,指出现有实证研究的成果与挑战;进而结合中国特征,讨论如何提高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的效率,最后提出未来研究方向。本文认为,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因信息和履约机制不同而各有其独立存在价值,其相对效率取决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社会网络基础和征信、法律体系,现有实证文献对两者作用的分歧主要源于分类、样本局限和内生性处理。本文从机制视角进行分析,体现了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的金融属性,为探索相关领域学术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5.
理解财政,需要转换思维.表面看,财政行为是利益的分配和转移,而从实质看,财政行为是风险的分配和转移.财政通过分配和平衡风险,避免风险在某处聚集并在风险链上放大,避免了危机的产生,这实质是化解公共风险,所以财政的本质功能是通过平衡风险化解公共风险,以维护社会共同体的生存和发展.财政的基础性作用在于,只有财政有这种平衡风险的内在功能.与社会共同体面临的公共风险治理要求相匹配,是现代财政的判断标准.如果财政能够很好地平衡风险、化解公共风险,那就是现代财政;通过改革与公共风险治理要求相匹配,就是现代财政改革.新时代的现代财政改革,要立足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大国财政体系,应对面临的全球风险挑战;织密预算的制度笼子,完善权力的财政治理体系;建立公平与效率融合的财政制度;为形成经济双循环格局"架桥铺路".  相似文献   

16.
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的国际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具有系统重要性的金融机构增加了金融体系的关联性,加大了系统性风险。后金融危机时期,多个国际组织和国家对金融监管的缺陷提出了改革方案,强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加强宏观审慎管理,以提高风险监管和危机处置能力。我国应借鉴欧美国家的改革措施,从宏观审慎的要求入手,关注可能影响整个金融系统稳定的风险因素,从更为全局的角度加强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完善和提高我国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应对能力。  相似文献   

17.
A financial institution that finances and monitors firms learnsprivate information about these firms. When the institutionseeks funds to meet its own liquidity needs, it faces adverseselection ("liquidity") costs that increase with the risk ofits claims on these firms. The institution can reduce its liquiditycosts by holding debt rather than equity. Conversely, exceptin a limited setting resembling venture capital, firms thatdepend on monitored finance prefer to give the monitoring institutiondebt rather than equity. Institutions with less frequent orless severe liquidity needs have greater appetite for equityand for the debt of more risky borrowers. These predictionsare consistent with general patterns of monitored finance.  相似文献   

18.
循环经济的产业转型与绿色金融体系构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力 《海南金融》2008,(10):13-16
循环经济的产业转型需要面向市场的金融支持。现阶段我国金融体系存在环境功能缺失,需要进行绿色金融改革。构建我国绿色金融体系不仅要发挥商业银行的金融主力军作用,也要依靠政策性金融的引导作用。此外,提高资本市场的融资能力并推动金融体制创新等是必要的补充手段。  相似文献   

19.
We analyze how entrepreneurial firms choose between two funding institution: banks, which monitor less intensively and face liquidity demands from their own investors, and venture capitalists, who can monitor more intensively but face a higher cost of capital because of the liquidity constraints that they impose on their own investors. Because the firm's manager prefers continuing the firm over liquidating it and aggressive (risky) continuation strategies over conservative (safe) continuation strategies, the institution must monitor the firm and exercise some control over its decisions. Bank finance takes the form of debt, whereas venture capital finance often resembles convertible debt. Venture capital finance is optimal only when the aggressive continuation strategy is not too profitable, ex ante; the uncertainty associated with the risky continuation strategy (strategic uncertainty) is high; and the firm's cash flow distribution is highly risky and positively skewed, with low probability of success, low liquidation value, and high returns if successful. A decrease in venture capitalists’ cost of capital encourages firms to switch from safe strategies and bank finance to riskier strategies and venture capital finance, increasing the average risk of firms in the economy.  相似文献   

20.
杨子晖  陈雨恬  林师涵 《金融研究》2022,499(1):185-217
防范风险是我国金融业的永恒主题。如何有效应对金融系统的异常波动、缓释国际市场的外部冲击、精准处置重点领域风险,仍将是我国“十四五”期间的重要任务。本文分别基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有效测度、传染溢出、驱动因素、前瞻预测,以及其与宏观经济的相互作用关系、风险调控政策与政策的有效性、监管理念发展等不同视角,对272篇国内外顶级(权威)文献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梳理与总结,并展望该领域的重点研究方向,从而为我国构建金融风险防控长效机制、完善“双循环”新格局下的金融监管体系提供参考,以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