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珠三角制造业处于"微笑曲线"低端,同质化严重、竞争力不足,产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探讨制造业优化升级,须跳出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孤立发展定式,从互动发展角度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对制造业现状进行分析,剖析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互动发展关系,并从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和二者互动的角度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运用投入产出法分析西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联关系,发现西部地区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直接依赖作用明显,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具有一定的间接依赖作用,西部地区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辐射拉动作用显著,而生产性服务业受到制造业的需求引力过小.通过构建VAR模型,采用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等检验技术分析,结果表明:西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存在长期互动,但互动发展程度较低,目前二者处于产业内部循环发展阶段,且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促进作用明显强于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的经验及对辽宁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吕怀涛 《当代经济》2009,(23):96-101
后工业化时代,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日益凸现.本文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的角度,对国际、国内相关地区从现状趋势、分化过程、区位模式、发展环境等方面进行比较,提出在辽宁新型工业化道路上,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的互动融合是必然选择,而突破二者之间在市场需求方面的低效平衡是实现互动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经济师》2013,(12)
文章对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机理进行了分析,结合沈阳市装备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以沈阳市1995-2011年的时序数据为基础,对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增长变量进行了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并建立了相应的ECM模型,以描述沈阳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关系,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生产性服务业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助推器,"两业"相依在互动中融合,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东北制造业转型升级缓慢,源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长三角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所以能够在互动中快速发展,关键在于制定并实施了正确的发展模式。长三角"两业"互动发展经验给东北地区带来的启示是:更新经营理念、增强服务外包意识是摆脱制造业转型升级困境的首要条件;此外,还要合理规划与区域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经济发展格局;加快专业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培育竞争力强大的产业集群等。  相似文献   

6.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文献综述   总被引:72,自引:0,他引:72  
本文介绍了目前理论界流行的四种论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的观点,即“需求遵从论”、“供给主导论”、“互动论”和“融合论”。然后,从分工和竞争力两个视角综述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的机制。从产业层面看,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能促进经济分工,提高经济效率。从企业微观层面看,制造企业使用生产性服务有利于其提高竞争力。最后,文章对论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关系的实证文献进行了概括。  相似文献   

7.
林木西  崔纯 《当代经济研究》2013,(12):28-34,93,2
生产性服务业促进装备制造业发展是工业化进程的必然要求。通过对罗默(1990)"内生技术变动"模型进行拓展分析可知,在均衡状态下作为中间投入部门的生产性服务业的收益递增,能够使得最终生产部门的装备制造业也呈现出收益递增。生产性服务业通过专业分工承接装备制造业的外包,可以降低装备制造业的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同时还可以为装备制造业提供人力资本和其他专业化服务,以提高其生产效率。然而,目前我国的生产性服务业对提高装备制造业生产效率所起的作用较小。因此,我国需要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化程度,推动装备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发展。  相似文献   

8.
9.
述评区域性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问题的相关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系统梳理国内有关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问题的研究现状,据此指出对此问题的后续研究对象尚需“微观”、研究内容更要深化、政策研究亟待加强、研究方法有待改进,以期为进一步深入探讨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发展问题提供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借鉴建议.  相似文献   

10.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需求结构及发展态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采用投入产出法与比较分析方法,对典型国家(或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需求结构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经济发展水平、服务业发展水平、生产性服务业性质、制造业性质四方面是影响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需求结构的重要因素。本文从四要素发展特点总结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需求的国际发展态势,即随着经济发展水平与服务业发展水平的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由对制造业需求显著转为对自身需求显著,而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由以非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为主导逐步转向以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为主导。结合我国现状,本文最后提出了推动我国两类产业互动发展的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生产性服务业是21世纪发展最快的行业,其增长潜力大,产业关联度高,对产业结构优化、价值链层级提升和整体经济竞争力水平的提高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从产业角度来看,生产性服务业经历从制造业中分离、独立发展、与制造业互动融合三个阶段;从价值链角度分析,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三个阶段分别服务于制造业的上下游、核心环节以及生产性过程中;从行业角度来看,初级阶段以人力服务、物流服务为主,中级阶段以资本服务为主,高级阶段以信息技术和知识技术服务为主。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归纳和整理前人的研究,从经济发展驱动、市场驱动、创新驱动、政策驱动和集聚驱动五个方面对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进行分析,为产业融合方面的后续研究作贡献.  相似文献   

13.
制造业转型升级需要生产性服务业做支撑,研究简要分析了制造业转型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在具体讨论了无锡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及面临问题的基础上,从政策支持、发展方式途径以及扩大开放等方面提出了促进无锡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若干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4.
邓丽姝 《经济论坛》2009,(19):86-88
文章探讨了生产性服务业在北京制造业升级中的作用机制,总结了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北京制造业升级的现状,提出了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北京制造业升级的思路和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赵维双  冯滨 《经济师》2013,(12):180-181
文章对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机理进行了分析,结合沈阳市装备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以沈阳市1995—2011年的时序数据为基础,对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增长变量进行了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并建立了相应的ECM模型,以描述沈阳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关系,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6.
以往的创新研究多基于制造业的背景,对生产性服务业创新的研究更不充分。然而生产性服务业是工业化后期阶段发展最快的产业,研究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创新对中国有巨大现实意义。该文介绍了产业创新的元素和创新模块,并通过对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创新特点作出的比较,揭示了两者协同创新的主要障碍。提出以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创新政策作用的关键结点,推动生产性服务业的组织创新、制造业的技术创新等推动产业协同创新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7.
文章系统阐述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内涵与分类,在此基础上,基于产业视角,从互动需求、分工与价值链和产业关联三个层面,综述了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和互动机理。基于空间视角,从产业集聚、协同定位等层面,分析二者之间的协同集聚关系。基于创新视角,从价值链延伸以及产业层面的知识互动,综述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交互创新。基于生态学视角,综述了二者之间的共生关系。最后,阐述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研究的未来方向及趋势。  相似文献   

18.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将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并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本文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协调发展机制不完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制造业的增长方式抑制生产性服务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外资制造业与本地生产性服务业关联程度较低等方面,分析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的不均衡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文章对国内外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跟踪梳理,分别从产业结构、投入产出、外包、绩效和竞争力,以及主体地位的视角介绍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揭示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的本质和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20.
推动高水平开放和绿色发展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目标。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污染排放数据库的匹配数据,理论分析并实证考察了生产性服务业开放与企业绿色发展的关系。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开放会显著降低企业污染排放强度,推动企业绿色发展。机制分析表明,提高企业末端治理能力和企业管理效率是生产性服务业开放推动企业绿色发展的两条重要途径。异质性分析表明,生产性服务业开放对企业污染排放的降低效应在高污染强度行业中的表现更为突出,对高融资约束企业和高能源消耗企业环境绩效的提升作用更强。此外,生产性服务业开放对制造业与服务业共聚水平较高地区的减排效应作用更大。进一步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开放不仅有利于推动行业内低污染排放强度企业进入和高污染排放强度企业退出的动态更替,还有助于实现制造业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绿色产品创新、能源利用效率提升以及能源投入结构优化。未来政府需要合理制定并实施阶梯性的服务业开放政策,优化地区服务业和制造业产业空间布局,引导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嵌入融合,赋能制造业绿色生产和绿色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