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正>循环经济的理念由美国经济学家K.鲍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并随即引发了运用经济学手段对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研究的国际化热潮。一般认为,循环经济是指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的规律重构经济系统,通过资源的循环利用,使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和废弃物排放最小化,将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从而实现经济与  相似文献   

2.
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它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过程中,建立起一种新形态的经济。循环经济在本质上就是一种生态经济,是按照清洁生产的方式,对能源及其废弃物实行综合利用的生产活动过程。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本文重点对循环经济投资问题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3.
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工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循环经济是从工业可持续发展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经济理念。它要求在获取利润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 ,遵循资源利用减量化、产品再使用、废弃物再循环的“3R”原则 (Reduce ,Reuse,Recycle) ,追求的是“三低一高”(低开采、低消耗、低排  相似文献   

4.
一、生态足迹理论及计算模型 (一)生态足迹概念及理论基础 1992年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Rees和他的博士生Wackernagel在《我们的生态足迹——减轻人类对地球的冲击》中提出了“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EF)的概念,即“任何已知人口(某个人、城市或国家)的生态足迹是生产这些人口所消费的所有物质和能量及吸纳这些人口所产生的所有废弃物需要的生物生产土地的总面积”。生态足迹的计算基于两个基本前提:(1)人类可以确定其消费的绝大多数资源以及其所产生的废弃物的数量;(2)这些资源和废弃物能够换算成相应的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  相似文献   

5.
"物质闭路循环"与"太阳能可持续供给",是自然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两大基本特征; "循环经济"与 "低碳经济"则是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两个必备条件,四者是统一的.当今世界正在从"工业文明"时代,向"生态文明"时代转型.这不是一场常规的技术革命,而是人类生产生活,及其思维方式的大转向.  相似文献   

6.
循环经济视野下的新经济生态伦理观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一、从自然生产到人类生产--生态文明与经济文明的冲突 “生产”的涵义有广义上的自然界各种物质生成活动和狭义上的人类社会生产活动.自然生产本质上是形成日益增大、日益复杂、日益高级的物质体的生产,最终导致了人类的出现.人类生产本质上是“再生产整个自然界”的生产,最终导致了大自然的再生.自然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对自然的这种先天依赖性,决定了发展隶属和延续着自然生产,但这已不属于狭义的自然生产,而属于广义上的大自然生产了.  相似文献   

7.
1、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市场机制之间的“匹配”(1)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两难”.尽管市场机制与可持续发展之间存在着先天的内在矛盾,但是坚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己经是人类不可更改的理性呼唤.发达国家一般强调环境持续优先的原则,而发展中国家则强调经济持续优先的原则.这是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仍处于较低层次,发展中国家判断福利是否增加的主要标准仍在物质需求方面,而不能以追求持续性为主,历史给他们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我国地广物博,农村占有土地明显多于城市,为了实现共同富裕,我国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兴农政策,加大了新农村的建设.但是在新农村建设以及农民生活与生产过程中,由于没有考虑到环境因素,导致大量废弃物无处不在,呈现出“脏”、“乱”、“差”等现象,严重影响到生态环境.针对于此,我们必须要采取措施来对农村废弃物进行处理.本文就农村废弃物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技术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9.
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科学技术发展到了新的高峰,但随之而来人类活动对地球和生物圈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也上升到新的高度,经济与自然生态系统冲突的迹象,在每天的新闻报道中比比皆是:森林缩小,土壤侵蚀,牧场退化,沙漠扩大,气温上升,物种消失,海平面升高,地下水位下降……这些趋势,标志着经济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日益紧张的关系,造成不断增加的经济损失。这些趋势显示,如果子系统经济运作,不能与大系统——地球的自然生态系统相互协调,势必两败俱伤。相对于自然生态系统,经济系统规模发展得越大,施加给地球自然极限的压力越多,这种不和谐造成的破坏就越严重。人类得出共识,只有遵循生态原则的经济才是可持续的,否则经济就会衰退以至衰败。人类有必要采取有效措施,构建一种能维系环境永续不衰的经济模式——生态经济。  相似文献   

10.
一、循环经济概述 “循环经济”一词由美国经济学家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首先提出。所谓循环经济(recycle economy),即在经济发展中,遵循生态学规律,将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使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谐循环,维护自然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11.
王文博 《商》2014,(4):280-280
物质生产并不是社会的唯一基础,在马克思看来,人类社会是一种有机体,它是四种生产的统一,即物质生产、人类自身再生产、精神生产和社会关系再生产,物质生产并不是唯一的基础,而且物质生产也不能离开其他三种生产而孤立发展,这是一种只能在观念中分开,而不能在事实中分开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所谓循环经济,即在经济发展中,遵循生态学规律,将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实现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使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谐循环,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循环经济的本质是生态经济,要求经济活动遵循以下原则,即“减量化”,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量,从源头节约资  相似文献   

13.
施蔷生 《上海商业》2009,(11):38-39
出行自由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权利之一。出行是城市中的基本生活方式之一.也是属于一种基本的消费行为。当社会物质水平达到一定阶段后,人类继基本需求后就要提出选择需求。印度诗人泰戈尔说:“我不能选择那最好的,是那最好的选择我。”选择是人类文明的进步,选择让世界充满温暖和快乐。  相似文献   

14.
在味觉纪念馆里,首先要向人们展现的第一物——盐.这一颗颗与每个人的生命和生存、生活息息相关的盐——一种特殊的上天赐给人类食物. 食盐—— 食盐是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物质,其重耍性不言而喻.在著名的牛津《英语词典》里就用了近4页的篇幅来为“盐”作解,大大超过解释其它食物.  相似文献   

15.
王子铭 《商》2014,(3):81-81
自“游戏说”“巫术说”“劳动说”等当今时代人们所认为的几种艺术起源论及表现形式以来,各式各样的艺术表现形式也随着时代不停的发展而层出不穷。当代,我们将“艺术”定义为人类通过借助特殊的物质材料与工具,运用一定的审美能力和技巧,在精神与物质材料、心灵与审美对象的相互作用下,进行的充满激情与活力的创造性劳动。可以说它是一种精神文化的创造行为,是人的意识形态和生产形态的有机结合体。而在艺术表现过程中所借助的工具、物质材料、以及表现者主观审美能力及技巧,则共同构成了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在众多被借用的客体当中,身体,作为人类感知、认识、乃至表现世界的物质基础及根本出发点,成为了人们思考的焦点和问题关注的核心。  相似文献   

16.
<正>循环经济的内涵循环经济是指在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中,应当遵循生态学规律,通过优化物质系统内部的循环和能量流动,减少资源输入和污染输出,使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从而在经济增长中保护环境,实现经济系统和自然系统的和谐循环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方式。  相似文献   

17.
发展生态旅游应以生态学为准则,一个良好的生态旅游系统能适应自然条件变化,具备高效而经济的物质能量转换与和谐的结构,还要具有净化环境污染的能力。生态旅游,其旅游的物件是自然环境,主体是人类,由于旅游行为本身就是人为的一种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与自然生态系统能形成复杂的人、自然复合系统,而人类在活动时又能引起生态系统发生变化。因此,管理这样的系统应从生态学规律的角度出发,以生态学原理作为指导,协调好经济、环境、生物、发展的关系。基于此,本文对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加以探讨,并详细阐释了用生态旅游的管理模式对自然保护区具有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所谓循环生态农业,就是运用可持续发展思想、循环经济理论与产业链延伸理念,以农业资源循环利用为途径,以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能源为重点,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把传统农业的"资源→产品→废弃物"线性物质流动方式转化成为现代农业的"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的生产模式.  相似文献   

19.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认真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的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至今已三十年,国人的综合物质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常提到象征着上世纪国人物质生活水平的三大件,从“改革开放”前的“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彩电、冰箱、洗衣机”,再到本世纪反映国人物质生活水平的“住房、汽车、别墅、理财、电脑互联网”等等方面,已经不能用“三大件”来衡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