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继锋 《商》2014,(48):196-196
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在除放火、决水、爆炸以及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痛原体等物质的方法外,采取概括性的描述“其他危险方法”,因此该罪犯罪构成的规定为开放的犯罪构成。在认定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这种犯罪时,必须严格把握构成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特定要件。在司法实践中,盲目的扩大解释,或者任意的缩小其范围,都将导致定罪不准,量刑不当的情况。从现有的研究状况来看,对于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并没有学者进行深入的研究,在司法实践中,该罪名的定性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分歧,如与相似罪名难以区分,构成要件的概括性表述缺乏可操作性。本文试图以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为切入点,通过对学界对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观点的总结,对本罪的立法与司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阐明和论述,让我们对这一罪名的认识更加清晰、深入。本文通过大量的案例,列举出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在实践中表现的形式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应该通过立法和刑法解释的方式使其具体化,以此解决司法实践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2.
近些年来,酒驾,飙车和毒驾等为代表的危险驾驶行为和案件逐渐增多,给他人生命财产乃至社会公共安全带来重大危害,社会公众对此纷纷表达意见和看法。通过分析危险驾驶罪的立法概况,从犯罪构成层面对危险驾驶罪进行解释,审视危险驾驶罪在立法、行政和司法中实际有待解决的问题,最终提出危险驾驶罪在今后的立法策略。具体来说,毒驾入刑,提高自由刑幅度,完善行政实体法以衔接刑法,明确醉驾者与劝酒者构成共同犯罪等等。  相似文献   

3.
《商》2015,(4):219-220
危险驾驶罪主观方面的认定不能局限于传统刑法理论和现行刑法第15条关于过失犯罪的规定,应当从事实出发,对将危险驾驶罪认为是故意犯罪所带来的包括与交通肇事罪、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之间无法划清调整范围等问题进行反思,正视我国刑法体系应当不断进行调整以满足现代科技社会自由与安全两大价值之间如何平衡的现实问题,有限承认过失危险犯在道路安全领域的存在。  相似文献   

4.
崔战伟 《消费导刊》2009,(16):153-154
"杭州飙车案"一下子把交通肇事罪、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过失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把在我们面前,这引起了各界的关注和讨论,在专业人士内部亦有不同观点,7月20日下午3时30分,杭州市西湖区人民法院对"5·7"交通肇事案(即"杭州飙车案")进行了一审公开宣判,以交通肇事罪判处被告人胡斌有期徒刑三年,也就是说社会各界关心的案件定性问题已基本定型,留下的是让人们去回味和思考,本人现就该三个罪在犯罪构成上进行辨析,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5.
《商》2016,(3)
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立法上语言技术粗糙;司法上运用超出此罪应有半径;且此罪与故意杀人罪关系暧昧。而此罪运用的实质问题,就是公法益和私法益的衡平问题,可谓电车难题在刑法上的凸显。  相似文献   

6.
赵国娜 《商》2014,(31):189-189
在如今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贩卖毒品的行为有抬头之势,而在刑法理论界和司法实践当中对于贩卖毒品罪的既遂未遂认定均存在不少分歧,或宽或严的认定标准都违背了刑法中罪责刑相适应的原则。本文从具体案例出发,深入探讨贩卖毒品罪的犯罪构成,结合理论界对该罪的各种既遂学说和司法实践中的判罚尺度,试分析贩卖毒品罪的既遂标准以及共犯条件,以期对认定该罪既遂未遂的讨论中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7.
邓瑜 《华商》2008,(3):85-86
我国刑法第一百四十条规定了"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但是司法实践对这一罪名在认定上存在分歧。本最主观方面只能是直接故意,对明知的认定应综合考虑;本罪销售金额的认定应以经营金额计算。  相似文献   

8.
强迫交易罪是97年刑法修订时新增的罪名,由于立法规定的不明确,造成了在司法实践认定中和其他犯罪不能正确区分开来的困难,主要是和抢劫罪、敲诈勒索罪、诈骗罪存在较多相似之处,他们在客体上都会侵害到他人的财产权利,客观方面采取暴利或者威胁的手段,由于对它们的界限把握不准而造成对相同行为认定不同的状况,严重危害了法律☆可权威性和司法形象,准确认定强迫交易罪是公正司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9.
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罪的性质认定在实务和理论中尚不统一,本罪“行为犯属性”的规定已经无法适用当前社会发展和刑法适用的要求。对比分析“行为犯”“目的犯”“结果犯”“危险犯”的观点和司法实践的现状,提出了“行为犯+非法定目的犯”的性质认定的限缩性解释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袁帅 《中国商办工业》2010,(12):280-281
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形势的快速发展,为了更有力地规范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秩序、保护权利人的商业秘密,我国在1997年的新刑法中专门增设了侵犯商业秘密罪,希望通过以刑法惩罚的手段来打击相关的经济犯罪,同时能够对商业秘密的保护发挥有效的作用。因此只有正确地理解我国刑法对侵犯商业秘密罪的规定,才能更有效地保护商业秘密。然而该罪在适用过程中遇到了诸多问题和争议,引起了法学理论界和司法实务界的广泛关注。立足于我国现行刑法的规定,对比国外的相关司法实践和立法规定,运用刑法学的基本原理对我国侵犯商业秘密罪的一些疑难问题进行探讨,并针对该罪的立法完善提出一些良好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袁帅 《现代商贸工业》2010,22(12):280-281
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形势的快速发展,为了更有力地规范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秩序、保护权利人的商业秘密,我国在1997年的新刑法中专门增设了侵犯商业秘密罪,希望通过以刑法惩罚的手段来打击相关的经济犯罪,同时能够对商业秘密的保护发挥有效的作用。因此只有正确地理解我国刑法对侵犯商业秘密罪的规定,才能更有效地保护商业秘密。然而该罪在适用过程中遇到了诸多问题和争议,引起了法学理论界和司法实务界的广泛关注。立足于我国现行刑法的规定,对比国外的相关司法实践和立法规定,运用刑法学的基本原理对我国侵犯商业秘密罪的一些疑难问题进行探讨,并针对该罪的立法完善提出一些良好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非法经营罪条款以"空白罪状+兜底条款"的设置方式及繁多的司法解释使该罪名在司法实践中逐渐暴露出背离罪刑法定原则、刑罚权泛化、模糊罪名之间的界限等问题,日渐有重蹈"口袋罪"覆辙的现象,且该罪包含多种行为类型,对该罪名理解不一易导致司法裁判中同案不同判问题的发生、损害法律公信力等司法乱象,故而深入分析其司法适用问题,探析出问题存在的根源,据此提出合理规制的完善路径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孟显芳  刘琪 《商》2013,(14):225-225,221
当前,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的实践现象较多,暴力讨薪现象随处可见,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增补了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这一新的罪名。然而,不论是学术理论界还是实务界对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的的争论一直都存在,因此,有必要正确理解本罪,为其在司法实践中的更好运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重大责任事故罪属于危害公共安全罪的一种,笔者在研究众多学者、专家成果的基础上,力图对本罪作一个系统的阐述。第一部分阐述了重大责任事故罪的概念,第二部分是关于本罪的犯罪构成。笔者结合通说,从犯罪主体、犯罪客体对本罪犯罪构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第三部分是关于本罪的认定。笔者介绍了本罪的性质,同时对司法认定提出了一定的界定原则。最后一部分是关于本罪的立法完善。结合关于犯罪构成的分析以及第三部分罪的认定分析,笔者从客观方面、犯罪主体、主观方面等提出了立法完善措施。  相似文献   

15.
侵犯商业秘密罪在客观方面的特征包括犯罪行为、犯罪结果、以及犯罪行为与犯罪结果之间刑法上的因果关系等内容。本文侵犯商业秘密罪的行为方式入手,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该罪的行为特征,并使之与传统犯罪的行为方式进行比较,有利于区分罪与非罪,有利于司法实践的认定。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暴力袭警案件频发。由于袭警事件的侵害对象(警察)身份的特殊性,故其较侵害其他一般公民事件会产生更为强烈的社会负面效应,公众关于增设袭警罪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从是否设立袭警罪的争议入手,结合国外相关立法经验和司法实践,对于我国目前是否有必要设立袭警罪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7.
曹怡 《北方经贸》2013,(3):79+82
我国曾在1997年修改《刑法》,从"强奸幼女罪"中又分设出了"嫖宿幼女罪"。概据十多年的司法实践情况,笔者认为设置"嫖宿幼女罪"这个罪名不利于对未成年女性的保护,建议取消。其理由是:此罪对被害的幼女产生人格贬损,有悖国家保护妇女儿童的承诺,违背刑法关于幼女行为能力的基本原则,造成刑法内容混乱,挑战公众道德底限,加剧社会阶层对立。  相似文献   

18.
李长梅 《商》2014,(43):241-241
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指的是自然人或者单位有违反商标管理的法律法规规定,故意销售明知是假冒这侧商标的商品,且销售金额较大,依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犯罪行为。对于该罪的数额认定方面一直存在争议,我们通过案例分析,对该问题在司法实践中的适用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9.
李景华  李山河 《消费导刊》2009,(23):138-139
刑法新增出售、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罪,该罪是指国家机关或者金融、电信等单位的工作人员,违反国家规定,将本单位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非法提供给他人,情节严重的行为。本罪是特殊主体,只有国家机关或者金融、电信、交通、教育、医疗等单位及其工作人员才能构成此罪;本罪的主观方面是故意;客观方面表现为有关单位或者个人违反国家规定,将其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非法提供给他人行为;犯罪客体是公民个人的信息自由和安全。在本罪的司法适用中,应注意此罪与彼罪的界限以及刑事处罚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20.
危险驾驶行为有巨大的社会危险性,刑法修正案(八)将飙车、醉酒驾驶等危险驾驶行为纳入刑法打击的范围,迎合了社会公众要求打击此类行为的舆论。但是,单独设立危险驾驶罪有悖刑法谦抑性,会造成刑法规范之间的不协调和实践操作上的困难。通过解释和完善现有刑法规范,完全可以满足对高危驾驶行为进行刑事处罚的需要。因此,在刑法中单设危险驾驶罪没有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