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本文使用第三次工业普查的75万家企业数据,通过估计四个行业112个产业的生产函数,研究制造业的集聚经济特征、产业最优集聚规模及集聚水平的内生性问题。结果表明:集聚经济的存在形式为市级范围的本地化经济,省级范围的城市化经济虽然存在,但实际影响很小;企业层面规模报酬递减说明集聚经济更可能来源于城市经济理论所强调的技术外部性;随着集聚规模的上升,集聚经济呈先升后降的倒U型变化,各产业存在一个集聚效应最大化的最优集聚规模,但实际集聚规模普遍远小于最优集聚规模;与最优集聚规模相对应,以指数衡量的产业集聚水平也具有内生性。  相似文献   

2.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作为产业发展的趋势,是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选取中国285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利用面板门槛模型重点研究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绿色经济效率的非线性关系及行业和区域异质性。研究表明,当以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城市规模、环境规制为门槛变量时,制造业与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一般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存在单一门槛,呈倒U形关系。当以经济发展水平作为门槛变量时,制造业与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一般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存在双重门槛,呈倒U形关系,且制造业与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更大。因此,要因地制宜地推动产业协同集聚,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的优势,科学规划产业布局及监管强度。  相似文献   

3.
在建设绿色低碳城市的背景下,构建集聚模式多样化的产业联动发展格局,对于降低城市碳排放具有重要意义。以2003—2019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基于产业集聚类型异质性视角构建计量模型,实证检验制造业集聚和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城市碳排放强度的异质性影响,并进一步基于集聚外部性分析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从集聚类型异质性来看,制造业集聚和产业协同集聚均与城市碳排放强度之间存在明显的倒U型曲线关系,但产业协同集聚的影响更显著也更强烈,特别是在制造业与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的过程中;从集聚外部性异质性效应来看,相较于MAR外部性效应,制造业集聚的Porter外部性效应更能促进城市碳排放强度降低;而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全行业协同集聚的Jacobs外部性与城市碳排放强度之间存在明显的U型曲线关系,且这种影响在制造业与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的过程中更显著;从区域异质性来看,产业集聚类型异质性对城市碳排放的影响效果存在较大差异。各城市应培育差异化的主导产业,优化调整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结构,培育制造与服务一体的多功能产业群,为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奠定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  相似文献   

4.
基于2013—2019年长三角地区16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在测度出绿色经济发展水平和制造业升级水平的基础上,利用固定效应模型和面板门限模型分析绿色经济对制造业升级的影响效应。研究表明,绿色经济对制造业升级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绿色经济对制造业升级的正向影响存在基于政府科技投入的单门限效应,相较于少量的政府科技投入而言,较多的政府科技投入会使该正向促进作用有所减弱。绿色经济对制造业升级的正向影响还存在基于制造业集聚度的双重门限效应,当制造业集聚度低于第一个门限值或高于第二个门限值时,绿色经济发展对制造业升级的正向推动作用显著,当制造业集聚度处于两个门限值之间时,绿色经济对制造业升级的正向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 2005—2007 年中国近 14 多万个制造业企业样本组成的面板数据,采用分层线性模型的估计方法实证检验了集聚经济和所有制类型对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控制了企业个体特征后,城市化经济和地方化经济等外部性集聚收益依然显著存在。进一步的分析表明,所有制类型对企业从集聚中获得的收益也存在显著影响,国有企业获得的地方化经济效应明显大于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而外资企业获得的城市化经济效应则显著高于内资企业。  相似文献   

6.
制造业是一国经济之根本,加快推进我国从制造业大国转变为制造业强国,是我国经济谋求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而这一转变对技术创新的需求更为旺盛。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虚拟集聚正成为新的产业组织形态,将为我国制造业技术创新带来新动能和新引领。文章利用2014—2018年OECD世界投入产出数据、我国投入产出数据与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检验城市群虚拟集聚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表明:(1)虚拟集聚水平提升可促进城市群制造业技术创新快速发展。相比于单一的传统集聚,虚拟集聚与传统集聚叠加效应对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效果更为显著。(2)从地理区位上看,相比东部城市群,中西部城市群虚拟集聚对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效应更加凸显;从产权性质上看,国有制造业企业的创新行为对虚拟集聚效应更为敏感;从产业类型上看,虚拟集聚对一般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大于先进制造业。(3)当城市群整体虚拟集聚水平提升时,中心城市制造业技术创新受益更加明显;相较于城市群中心城市,非中心城市虚拟集聚水平提升对制造业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更为突出。因此,在推进城市群一体化建设进程中应加快制造业集群数字化转型,着力提升城...  相似文献   

7.
齐涛  何双希 《开发研究》2021,(3):106-113
基于2011-2018年肇庆市制造业各行业相关数据,运用熵值法计算肇庆市在行业层面的制造业区位熵.结果显示,肇庆市传统制造业中非金属矿物制品、有色金属冶炼和金属制品等行业集聚水平较高,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先进制造业中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等集聚水平呈增长趋势.先以2011-2018年肇庆市制造业行业层面的区位熵计算结果为自变量,构建回归模型,结果表明制造业区位熵越大,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越明显.再分别以肇庆市传统制造业和先进制造业共24个行业的区位熵计算结果为自变量,构建计量模型,结果显示,肇庆市先进制造业与经济增长呈现多种不同关系.为了促进经济发展,肇庆市应坚持制造业优先发展,坚持和发展传统优势产业,做好劣势产业转移;积极引育先进制造业产业,加快建设西江先进制造业走廊,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8.
浙江大型工业园区的现状及发展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业园区将服务、土地、劳力等资源聚集在一起,以其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区、体制和科技创新的试验区、外资引进的集聚区和推进城市化的城市新区,是当前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的重要载体。尤其是大型工业园区的建设,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必将成为区域经济高水平发展的有效载体,促使民营企业升级、集聚外来资金的新平台。  相似文献   

9.
刘西涛  王盼 《科学决策》2022,(11):81-93
探究人口集聚、空气污染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是关乎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性议题。选取 266 个中国地级以上城市作为研究基点,精研人口、环境同经济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人口集聚对经济可持续发展影响具有空间溢出效应,人口集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空气污染与经济可持续发展二者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且具有空间溢出效应;人口集聚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存在空气污染的中介效应。研究逻辑框架表明,人口集聚、空气污染与经济可持续发展者之间的关系存在“人口集聚—空气污染—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解释机制。最终得出结论:人口集聚导致城市拥挤城市耗能和排放增加加重了空气污染从而对经济可持续发展形成一定的制约。空气污染的存在削弱了人口集聚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因此,要更加注意短期内人口快速集聚对经济可持续发展形成的制约,警惕人口过度集聚对空气污染的影响及由此对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升擢城市“温度”、拓展城市“宽度”、增益城市“浓度”、聚焦城市“密度”,引导人口在区域范围内合理适度集聚,形成人口集聚合理布局,以技术创新发展方式转变和生产率提升减轻人口集聚对空气污染的负面影响从而降低由于空气污染造成的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推动经济可持续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10.
基于2002-2021年中国长三角中心区25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和静态门槛模型,实证检验长三角地区先进制造业集聚对区域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与假说。从经济开放度的视角,探究长三角地区先进制造业集聚对区域全要素生产率的门槛效应,分析先进制造业集聚对区域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路径。基于固定效应模型的研究发现,长三角地区先进制造业集聚对区域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基于静态门槛模型的研究发现,长三角地区先进制造业集聚对区域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具有显著的单门槛效应。当经济开放度小于或者等于门槛值时,先进制造业集聚对区域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具有促进作用;当经济开放度大于门槛值时,先进制造业集聚对区域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具有抑制作用。研究结论对于长三角地区各省市和各地级市在对外开放背景下优化先进制造业集聚、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等措施具有一定的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