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2006年末入世过渡期结束,外资银行在中国的扩张与竞争日益深化,不同来源外资银行的经营绩效也出现了明显分化,这一现象以深圳尤为突出。本文首先考察和分析了中国银行业的开放历程及外资银行在华扩张和竞争态势。在此基础上利用企业竞争战略理论深入剖析了港资银行和其他外资银行在深圳市场上经营绩效存在显著差异的原因,具体包括:(1)当地政策环境的变化促使竞争主体调整战略从而带来绩效差异;(2)不同的市场细分和目标客户定位是导致经营绩效差异的关键;(3)业务范围不同直接造成经营绩效分化。本文结论:为实现持续成长,银行必须借助蓝海战略来实现自身价值与顾客价值的双重创新。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加入WTO后银行业对外开放的背景下,外资银行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范围和深度都逐渐加大。本文分析了外资银行的中国战略及其对中资银行的影响,认为:一方面,中资银行应对外资银行在华的发展现状及其动态进行深入研究,并对其市场进入战略、客户与业务拓展战略、地域拓展战略以及竞争与合作战略采取积极的对策;另一方面,从中国金融体系的高度出发,外资银行的中国战略顺利实施及其在中国的进一步扩张,在某种程度上是符合中国银行业未来发展趋势的,有利于增强中国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和竞争力。  相似文献   

3.
外资银行的中国战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刘振华  谭诤 《金融论坛》2004,9(11):44-49
在中国加入WT0后银行业对外开放的背景下,外资银行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范围和深度都逐渐加大.本文分析了外资银行的中国战略及其对中资银行的影响,认为:一方面,中资银行应对外资银行在华的发展现状及其动态进行深入研究,并对其市场进入战略、客户与业务拓展战略、地域拓展战略以及竞争与合作战略采取积极的对策;另一方面,从中国金融体系的高度出发,外资银行的中国战略顺利实施及其在中国的进一步扩张,在某种程度上是符合中国银行业未来发展趋势的,有利于增强中国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和竞争力.  相似文献   

4.
本文将国际生产折中方式延伸至金融产业,同时纳入我国区域地理结构和外资银行个体异质性,从微观层面运用嵌套Logit模型定量分析东道地区独特区位优势因素对外资银行跨国经营区位战略的影响。根据1992-2012年81家外资银行跨越中国50个城市和5大地理区域建立的273家分支机构,研究发现,外资银行在我国选择东道城市时采用"区域-城市"分层战略,区域层面和城市层面对外资银行区位影响因素不尽相同,且外资银行母国经济发展程度和分支机构类型的个体异质性影响其在华区位战略。据此,我们提出应继续放松对外资银行的管制,完善监管制度,加强中西部地区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等建议。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贯彻十七大精神的高度,从如何推进商业银行调整经营战略,实现经营多元化,提高银行竞争力问题出发,在借鉴外资银行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看法与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外资银行在华经营现状入手,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检验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动因。结果表明:"追随客户"战略是带动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最主要因素,国内信贷和存贷利差对外资银行进入中国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中国对外进口和外资银行的进入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7.
天津市是环渤海地区经济中心。天津市要发挥区域经济中心的带动、幅射作用,做大做强金融业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在对天津市银行业各个方面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中外资银行的比较优势与不足,提出天津市银行业竞争不充分、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后短期内不能构成较大冲击、外资银行经营战略转变、银行规模不是唯一竞争力等结论。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发展天津银行业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外资银行经营治理和发展战略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隽 《福建金融》2008,(5):54-56
文章在分析国际性大银行发展战略和经营治理特点的基础上,比较了国内商业银行与优秀外资银行的差距,并对国内商业银行的发展提出策略性建议。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外资银行在华经营现状入手,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检验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动因.结果表明:"追随客户"战略是带动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最主要因素.国内信贷和存贷利差对外资银行进入中国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中国对外进口和外资银行的进入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0.
“入世”四年来,外资银行总体经营稳健并呈现良好发展势头。外资银行的进入和发展对中资银行的经营理念和管理体制带来了全面冲击。本文研究并揭示外资银行的经营特点,准确把握外资银行的经营战略,寻找中资银行的差距和不足,并提出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1.
外资银行的引进 ,打破了我国国内银行业由国家垄断的局面 ,促进了竞争。但是 ,引进外资银行对我国经济生活 ,特别是对中资银行会产生什么影响 ,带来什么问题 ,这是亟待研究的课题。一、目前外资银行在华的经营状况外资银行在华经营取得成效。据人民银行总行统计 ,改革开放以来截至 1997年 ,我国区批准了 2 77家外资银行机构在华开展业务 ,涉及到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 2 3个大中城市和海南省、基本上覆盖了所有经济发达地区。外资银行在华的主要服务对象是中国境内的外商投资企业、外国人、华侨和港澳台同胞 ,为其提供外汇存款、放款、汇…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法人化导向下外资银行本土化经营的外部竞争环境和自身竞争力分析,为外资银行实现本土化经营提出了实施方案。外资银行必须在公司治理、品牌打造、人力储备、资本管理、公共关系等多个方面进行本土化战略规划,从而为国内市场和客户提供优质服务,为股东创造最大价值,实现本土化的最佳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本文试图就外资银行来华的原因及其对华战略作出分析,并展望外资银行未来的发展,即从外资银行的经营角度作出分析,以理解外资银行在我国金融体制中所处的地位,进而对我国引进外资银行和对外资银行的监管政策,建立明确的出发点,从长远的和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外资银行,把握外资银行在国内的发展方向。 第一章:60年代末期—80年代末期跨国银行的发展。 本章简单回顾了美、日。  相似文献   

14.
李楠 《银行家》2007,(5):20-21
外资银行在中国的战略布局已初见成效 经过多年来的发展和布局,外资银行在中国的机构数量稳步增加,业务品种、经营地域和客户范围不断扩大,资产规模增长迅速.截至2006年12月末,在中国注册的外资独资和合资法人银行机构共14家,下设19家分支行及附属机构;22个国家和地区的74家外资银行在中国25个城市设立了200家分行和79家支行;42个国家和地区的186家外资银行在中国24个城市设立了242家代表处.  相似文献   

15.
中资银行迎接外资银行全面竞争的策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随着中国银行业市场不断扩大对外资银行的开放程度,在华外资银行已在市场份额、客户营销、业务经营及人才吸引等方面对中资银行的经营形成挑战。中资银行只有加快改革进程,进一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才能在2006年底中国银行业全面开放后从容应对外资银行的激烈竞争。本文结合当前中国银行业的改制过程,提出了中资银行的应对策略,即通过与外资银行的业务及股权合作来弥补自身不足,通过调整经营结构实现经营战略的转型,通过完善公司治理培育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通过解决经营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市场应变力,通过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切实提升人力资源价值。  相似文献   

16.
邹新 《金融博览》2004,(7):19-19
银监会 4月 1 3日公布的数据显示 ,已有 1 9个国家和地区的 6 4家外资银行在我国设立了 1 92家营业性机构 ,其中 88家已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 ,在华外资银行的资产总额已达 4 95亿美元。外资银行在中国市场的走势及发展战略值得中资银行高度关注。首先 ,在华外资银行在中国市场的  相似文献   

17.
背景回顾 交通银行与汇丰银行于2004年正式结成战略合作伙伴.汇丰购入交行19.9%股权,创下当时外资银行参股中国内地银行的单笔最大宗交易,交行成为首家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的中国大型商业银行。随后,交通银行于2005年在香港联交所成功上市,成为2005年全球金额位居第二的公开发行。从此两行具有长远意义的战略合作拉开了序幕。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分析了中国保险业在综合经营①问题上的一些认识误区,指出中国保险业应根据外在环境和自身禀赋确定专业化经营或综合化经营的战略定位,提出中国保险业开展综合经营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并探讨了中国保险业未来综合经营的战略方向和实施方式。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即将对外资银行全面开放人民币零售金融业务的大背景下,多家商业银行已经在经营战略上将信用卡业务作为未来重要的盈利来源、稳定客户和持续经营的争夺焦点;同时,在提升银行管理水平和战略调整业务结构以及支撑资本运营的内部动因驱动下,国内各家银行近几年纷纷加大对信用卡运营的投入。  相似文献   

20.
乔时  张杨 《浙江金融》2013,(3):23-26
本文以11家在华外资银行为调查样本,对加入WTO以来特别是"法人导向"政策实施后外资银行在华发展战略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分析归纳出外资银行目前采取的三大类战略选择,以及影响其战略选择的内外部因素,并对提升中资银行竞争力,促进中外资银行协调发展,帮助监管层制定科学合理的监管政策提拱了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