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设服务型政府,就是要向全社会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集中力量提供公共基础设施、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和医疗、扩大就业、公共安全、社会保障和保护弱势群体,并通过改革使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的生产或提供,加强对社会服务标准的监管,确保公共服务得到公正有效的提供。因此,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一是要重新界定政府在公共服务提供中的角色,意味着必须重新调整财政支出的结构,支持具有较高优先性的公共产品和政府职能。二是确定公共服务提供方面优先顺序,先做什么事情后做什么事情。三是在各级政府之间运行良好的职责分工和财政资源划分制度。  相似文献   

2.
地方政府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和财政补助方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方政府职能的转变,管理方式的改进,其重点是由行政管理向提供公共服务转变。探讨和研究地方政府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和财政补助方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明确界定各级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的责任的基础上,首先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支持具有较高优先性的公共产品和政府职能;其次确定公共服务提供方面的优先顺序;三是在各级政府之间运行良好的职责分工和财政资源划分制度。  相似文献   

3.
加强地府政府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工作,作为我国在本世纪头20年抓住重大战略机遇期。要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创新文化服务方式,创新公共文化提供机制,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政府从经济主导型向服务型转变,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建设越来越受关注。公共服务建设既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又是满足公众公共需求及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主要途径。我国地方政府公共服务建设能力存在整体水平不高、地区发展不均衡、公共服务意识不强等问题。本文就公共服务建设的现状,初步探讨提升公共服务建设能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实施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我国进入了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地方政府正在转向服务型政府,在公共服务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在实际转型的过程中,我国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建设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不平衡、政策能力不足、分配效率低等。所以本文从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对影响我国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因素展开分析,并指出提升我国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6.
建设服务型政府,就是要向全社会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集中力量提供公共基础设施、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和医疗、扩大就业、公共安全、社会保障和保护弱势群体,并通过改革使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的生产或提供,加强对社会服务标准的监管,确保公共服务得到公正有效的提供。因此,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一是要重新界定政府在公共服务提供中的角色,意味着必须重新调整财政支出的结构,支持具有较高优先性的公共产品和政府职能。二是确定公共服务提供方面优先顺序,先做什么事情后做什么事情。三是在各级政府之间运行良好的职责分工和财政资源划分制度。  相似文献   

7.
建设服务型政府,就是要向全社会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集中力量提供公共基础设施、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和医疗、扩大就业、公共安全、社会保障和保护弱势群体,并通过改革使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的生产或提供,加强对社会服务标准的监管,确保公共服务得到公正有效的提供。因此,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一是要重新界定政府在公共服务提供中的角色,意味着必须重新调整财政支出的结构,支持具有较高优先性的公共产品和政府职能。二是确定公共服务提供方面优先顺序,先做什么事情后做什么事情。三是在各级政府之间运行良好的职责分工和财政资源划分制度。  相似文献   

8.
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社会转型步伐的不断加快,使公众公共需求的总量不断增加,如何公平、高效的满足公众日益增加的公共需求,提供高质量、多样化的公共服务以满足不同社会群体的公共需求偏好,已成为目前各级地方政府的工作目标。本文在综合分析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现实意义的基础上,深入分析目前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建设进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新时期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工作应当以树立科学发展理念为引导,改革财政制度,完善地方政府间合作体制等。  相似文献   

9.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公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对政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适应这种新趋势,推进公共服务创新,为公众提供更公正、更快捷、更有质量的公共服务,是现代政府的基本职责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将合作博弈引入地方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研究中,分析地方政府、企业及第三部门各自的目标函数和博弈资源,构建地方政府网络治理主体合作博弈模型。研究表明:各治理主体通过合作可以实现资源互补与共享,获得合作收益,各主体基于各自目标函数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冲动引致了博弈,并在博弈的过程中表现出利益二元化的特征,在权衡自身利益、合作收益以及社会公共利益后不断调整策略;为确保良好的治理效果,提出从监督、信任、利益分配、信息披露与共享四个方面规范治理主体的行为。  相似文献   

11.
12.
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具有多方面的价值。互联网+战略的推动为其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和挑战。不过由于各种原因,我国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信息化建设存在诸多的问题,离互联网+战略的要求有诸多的不符合。鉴于此,本文以河北省为例,简要分析了这些问题,并提出了河北省各级地方政府主动按照互联网+战略的要求来提升公共服务信息化建设的路径。  相似文献   

13.
金莲 《企业研究》2011,(4):132-134
新公共管理与新公共服务是当代西方公共行政理论发展的两种代表性流派,其中新公共管理发展的比较旱体系也较完善,但是新公共服务着力于对新公共管理批判也存在较大的合理性,正在引起广泛关注。本文从新公共管理与新公共服务两种理论对政府角色的定位入手,并在评判两种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吸收两种理论的精华因子,探讨两种理论对我国政府改革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社会公共需求全面快速增长。在这个特定背景下,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公共服务体制,是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为此,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公共服务体制,而其核心是政府转型。[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2014年起我国开展的地方政府债券自发自还,对地方政府债券的信用评级提出了要求,然而我国现有的政府会计系统无法充分满足评级机构对政府资产、负债和收支等会计信息的需求,制约了地方政府债券信用评级工作的开展。为此,本文从依据可变现性和流动性对政府资产进行确认与分类,扩大政府负债的核算范围、确认与计量政府隐性和或有负债,引入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政府财务会计、完善地方政府收支信息,构建全面的政府财务分析指标体系等四个方面对我国政府会计改革进行了探讨,以便为我国地方政府债券信用评级提供必要的信息,促进地方政府债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伴随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建设进程加快,基层社区公共服务需求日益多元化,地方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逐渐成为转变职能、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新的社会治理方式。本文旨在分析政府与社会组织互动中的资源依赖关系,以及在互动中政府与社会组织的角色地位,从而呈现在社区公共服务购买项目中政府与社会组织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7.
《企业经济》2013,(5):151-154
随着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以及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升级,社会管理创新和政府民主化变革成为新时期城乡社会管理需要迫切解决的课题。本文在城乡社会管理创新视角下,关注区域经济平衡发展与城镇化进程的关系,关注地方政府改革与城乡社会统筹机制建设,聚焦多元化社会管理创新机制的形成与路径设计,提出地方政府在探索城乡社会公共事业创新中,要努力实现由"管制型"政府机构到"善治型"公共服务机构的变革。文章阐述了需要将新的研究方法引入中国地方政府社会管理创新研究中。  相似文献   

18.
解决地方政府财政危机,日本采取的财政重建机制在法律框架、重建程序、监控机制以及支持体系等方面都有成功的经验,值得我国在解决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时借鉴.本文首先对财政重建的含义和主要方式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对日本地方政府财政重建一般过程、财政重建的基本措施进行分析,阐明了财政重建的意义和对我国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孙冰 《活力》2011,(12):105-105
加强区域合作,推进区域行政—体化进程。有利于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模式,促进民族地区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高效履行。同时也有利于激发民族地区地方政府参与建设服务型政府工作的积极性,实现民族地区公共产品和服务的高效供给与公平分配。新时期伴随着我国区域行政—体化工作的深入开展,要求民族地区地方政府通过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增强公共服务意识,建立健全法律体系,加强跨行政区域的协调沟通,并切实发挥民族地区各级地方政府自身比较优势,最终提高自身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水平,实现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地方政府发债与公共项目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财政体制规定,中央政府可以发行国债,而不允许地方政府发债。这在控制地方政府滥借债方面似乎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随着生产建设型的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公共设施建设的需要与这种不允许地方政府发债的体制越来越不相适应,而且导致地方变相和隐性的债务越来越多,因而需要加以探讨和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