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新经济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创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加工贸易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最快的一种贸易方式。加工贸易的迅猛发展为我国经济带来了巨大收益 ,它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增加了国家外汇、财政收入 ,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加工贸易仍是我国今后发展的重点方向 ,我国在继续发展沿海地区加工贸易的同时 ,还应重视中西部  相似文献   

2.
QFII制度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彪 《华东经济管理》2003,17(4):125-126
引入QFII制度是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需要。对中国证券市场而言,QFII标志着中国证券市场更进一步地对外开放,对中国证券市场的长远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国许多学者对国内外海洋经济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本文分别从全国层面和区域层面的海洋经济研究、海洋经济核算以及国外发展海洋经济经验对我国的借鉴作用等方面对已有的研究进行梳理,为进一步推动我国海洋经济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资本帐户开放是我国金融业发展的客观要求,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不断发展和对外开放深化,我国资本帐户开放的风险正不断降低,开放条件正逐步变得成熟。本文在分析资本帐户开放的成本和收益基础上,对如何降低资本帐户与金融开放的成本,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辽宁位于环渤海海洋经济圈,是东北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具有丰富的海洋资源,海洋文化产业也在不断地发展。基于SWOT—PEST矩阵分析模型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对辽宁海洋文化产业发展进行分析,剖析辽宁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与劣势,阐述从政策、经济、社会和科技四维下辽宁海洋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机遇与挑战,提出新时代辽宁海洋文化产业发展应完善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所需政策,充分发挥辽宁海洋文化产业特色优势,抓住国内外双循环发展新机遇,大力培养海洋文化相关的专项人才,从而进一步推动辽宁海洋文化产业发展,以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推动海洋经济的发展和地区经济的发展,实现海洋强省战略。  相似文献   

6.
共建“一带一路”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了新机遇,为推动海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带来了新动能。本文基于2007年—2018年我国11个沿海省市面板数据,运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双重差分模型、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模型以及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共建“一带一路”对海洋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效果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共建“一带一路”能够持续显著促进海洋产业结构升级;(2)共建“一带一路”通过鼓励对外直接投资、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实现海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中介效应显著;(3)共建“一带一路”促进海洋产业结构升级的效果具有异质性,在海洋经济相对发达的省市表现出更强的影响效果。今后应持续依托共建“一带一路”深化对外开放,加强政府间交流合作,消除投资壁垒,重点发展海洋科技,提高技术的市场转化率,从而更好地推动海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7.
杨津 《港口经济》2011,(8):32-32
为进一步落实好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发展海洋经济的战略部署,以科学发展观推动海洋经济增长,加快推动中国海洋事业自主创新,培育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加快开发海洋科技先进成果,加快推进海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造福广大人民,做大做强我国海洋经济,7月20日,中国老教授协会海洋分会天津专家委员会在国家海洋技术中心召开会议,  相似文献   

8.
王义 《天津经济》2013,(2):13-17
本文概括了近年来我国对外开放新趋势,分析了天津市对外开放主要成绩和存在差距,提出了天津市对外经济转型升级的目标思路、重点任务及政策措施。本文认为,我国正在着力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东部沿海省市积极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天津必须加快实施对外开放提升战略,走以我为主、高端引领、创新驱动的对外开放路子,发挥好对外开放对发展的推动作用、对外开放对转型的带动作用、对外开放对改革的促进作用、对创新的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9.
王义 《天津经济》2013,(1):10-13
本文概括了近年来我国对外开放新趋势,总结了一些省区市对外开放好做法,分析了天津市对外开放主要成绩和存在差距,提出了天津市对外经济转型升级的目标思路、重点任务及政策措施。本文认为,我国正在着力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东部沿海省市积极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天津必须加快实施对外开放提升战略,走以我为主、高端引领、创新驱动的对外开放路子,发挥好对外开放对发展的推动作用、对外开放对转型的带动作用、对外开放对改革的促进作用、对创新的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0.
安徽省城乡居民收入状况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外资是安徽省对外开放的主要内容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条件。目前我省在引资工作中仍然存在不足之处 ,文章主要从引资方式和投资环境两个方面入手 ,结合省情研究对策。  相似文献   

11.
品牌经济是品牌产品、品牌产业、品牌企业等形成的品牌体系和经济形态.品牌经济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源动力.民族地区要认识到发展品牌经济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发展品牌经济是提升民族地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实现民族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重要战略.民族地区发展品牌经济要运用市场力量,规范企业的生产和经营行为,打造自己的品牌;要通过体制和机制创新,营造适合品牌诞生的良好环境;运用系统力量,积极寻求品牌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促进品牌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上海循环经济发展的因素分析及其途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循环经济是世界各国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惟一出路,发展循环经济是上海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文章在全面分析上海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和条件的基础上,结合其他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设计了上海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并系统地提出了上海循环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重点和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3.
陈桃 《特区经济》2008,228(1):202-203
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以产业集群为理论发展专业特色镇应是西部地区发展经济、缩小与东部差距的出路;另外,西部地区中小城镇的经济发展不能再走传统的先发展再治理的道路,而应以循环经济为指导,由此,提出西部地区应大力发展以产业集群和循环经济相结合的生态型专业镇。  相似文献   

14.
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企业创新文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俞国 《改革与战略》2011,27(10):64-67
21世纪是生态文明的世纪。发展低碳经济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关键之举。当前,扬州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是“发展创新型经济、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重要举措。强烈的市场竞争要求企业不断创新,建立低碳文化,塑造低碳品牌。我国是一个在世界上影响巨大的发展中大国,发展低碳经济既是责任也是可持续发展、转变发展方式的难得机遇。笔者认为,扬州要发展创新型经济,建设创新型城市,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关键要进一步加大对低碳经济的扶持力度。要营造浓郁的企业创新文化和低碳文化的氛围,低碳的理念不但要体现到生产和管理环节中,而且要纳入企业的文化建设中去。  相似文献   

15.
李冰  罗清和 《特区经济》2007,(3):130-132
本文深入分析了深圳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因和现实意义,提出深圳发展循环经济应做好如下几方面的工作:完善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律体系;营造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推广循环经济示范工程;强化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以绿色消费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6.
罗鹏  魏浩 《亚太经济》2006,24(6):97-100
跨国公司作为全球经济的发动机,依然是国际研发的主体。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跨国公司的国际研发也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的研发投入日益增加,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本文认为,发展中国家在积极吸引跨国公司研发投资的同时,应该趋利避害,发展本国的经济。  相似文献   

17.
刘殿臣  闫彩红 《特区经济》2007,216(1):188-189
云南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之间存在着非常规的发展情况。本文提出从3个方面促进云南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发展: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实现产品的深加工来促进二次产业的发展和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相似文献   

18.
发展我国循环经济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文章阐述了循环经济的基本特征与运行目标和发展我国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与战略要求,认为发展循环经济将给中国带来重大贡献,并提出2010年前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和现阶段必须做好的七项具体工作。  相似文献   

19.
循环经济:构筑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新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资源型城市面临着支柱产业单一,竞争能力不强的突出矛盾。在产业转型的推动下,循环经济成为新的经济运行模式。文章阐述了循环经济的模式、原则、优势,论述了发展循环经济以实现我国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必要性,并对发展循环经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温州民间融资的经验和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对温州民间融资的经验分析,提出了民间经济和民间金融发展之间存在的密切关系,大力发展民间经济的一条重要举措,必须改变对国有金融机构的过分依赖,发挥民间资本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