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新财富》2007,(12):128-129
产融结合的热潮正席卷整个中国市场,从民营集团到大型多元化集团。乃至垄断行业龙头,都纷纷进入银行、保险、证券等行业。尽管有不少企业是抱着Pre-IPO理念进入金融领域,准备赚一把“原始股”收益就走,但仍有很多企业是实实在在地实施自身的产融战略,其中有些赚到了钱,有些则吃了亏。因此,以UPS、GE、巴菲特分别代表的产融战略三个层次,即基于渠道共享的经营协同、基于产业稳定性的金融协同和基于零成本资金与产业回报的互动模式为参照,所有实施以及准备实施产融战略的中国企业。都应该明确,产融战略的核心在于产业,正视企业的产业基础、确定自身的产融层次,是产融战略成功的前提。  相似文献   

2.
以产业资本为主体的企业为获得稀缺的金融资源,满足产业发展的资金需求以及获取资本的增值,纷纷走上了产融结合的道路。产融结合对推动资本结构的优化配置发挥了较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蕴藏着巨大的风险。本文从产融集合的概念和模式出发,对产融集团的财务风险进行了识别和界定,通过案例分析了GE集团在财务风险处境中所实施的风险对策,并得出启示及实施建议。  相似文献   

3.
《新财富》2007,(12):114-118
产融结合一词起源于20世纪初的JP摩根时代,它的最初含义是指金融资本对产业资本的渗透与控制。新的产融时代,开始于产业向金融的自然延伸和由此产生的经营协同效应,然后发展为基于产业稳定性的金融协同效应。但无论是哪个阶段,产业经营都始终是产融战略的核心—从UPS的存货融资业务,到沃尔玛的信用卡业务、马里奥特的资产证券化业务,再到福特的汽车金融业务,如果没有实业经营的规模与稳健,金融业务将注定难以成功,就像福特汽车金融业务陷人困境一样。与UPS、沃尔玛的单一业务相比,通用电器(GE)高技术门槛的多元化业务组合确实为其金融部门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更稳定的基础,使其金融业务从一开始就因为实业部门的3A评级,享受了比花旗等大型金融集团更低的资金成本。但对于“保险+实业”的产融模式,GE也力不从心,或许只有像巴菲特这样的投资高手才能够在这个“超级组合”中获利。总之,产融战略的核心在于产业经营的规模与稳定,有什么样的产业基础才能够支持相应层次的产融战略。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了入世后我国产融结合新一轮发展的特点和成因,并对此次产融结合的效应做了两方面的分析,最后对我国产融结合的发展模式和政府监管提出了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5.
《商》2015,(28)
<正>在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仅仅依靠强化企业内部管理来推动企业发展的经营战略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的发展。新形势下企业如何要做大做强?笔者认为,在高度重视资本市场的经济大环境下,积极参与资本市场、利用金融手段、搞好资本运作,创新大胆地尝试走产融结合的发展模式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我国产融结合的进程是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慢慢开始的,进入九十年代,各大型企业渐渐看到了产融结合的先机和美好前景,纷纷涉足金  相似文献   

6.
产融结合随着宏观经济制度、金融制度变迁以及企业制度完善,其内涵不断丰富、调整与发展。当前形势下,我国产融结合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应当紧跟不断发展变化的经济形势,努力克服产融结合的思想误区,突破产融结合障碍。适应产融结合规律的演化与变迁,选择与国情相符合的产融结合模式,探索产融结合的成长与实现路径。通过明晰政策方向,完善政策机制,促进产融有效结合。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产融结合成为我国企业集团迅速扩张的一种首选发展模式。它为实体企业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资金,极大地提高了企业集团的市场竞争力,为企业集团的做大做强提供了资金保障和财务支持。然而,产融结合所带来的一系列风险也不容忽视,德隆、农凯、托普等企业集团相继发生的财务危机,提示我们产融结合带来的风险需要我们密切防范。本文从风险管理角度出发,分析产融结合可能带来的主要风险,并就风险提出相应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8.
实体经济空心化发展代表我国企业逐渐趋向产融结合发展的未来发展趋势,为此企业必须针对当前产融结合这一模式做出关联性研究与选择,充分利用实体经济空心化背景满足企业新模式构建需求。本文主要对企业集团产融结合模式下的动因与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未来企业集团在实体经济空心化背景下实现产融结合有效模式的针对性策略。  相似文献   

9.
吴蓓  曲岩 《消费导刊》2009,(23):79-79
伴随着产融跨业经营和金融混业经营在世界范围卷土重来,产融结合渐成主流趋势。本文叙述了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各自的内涵与特征,解析了产融结合的模式,结合天津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天津产融结合促进经济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企业集团发展过程中,产融结合是促进其发展壮大的成功发展模式.由于产融结合的发展模式刚刚创立,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较大的风险和制度上的不足,本文将针对企业集团的产融结合发展模式进行相关探讨,对产融结合过程中存在风险及各种缺陷和失衡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意见.  相似文献   

11.
产融结合是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迅速做大做强的重要途径,但其本身是一把“双刃剑”,存在较大的风险.本文在分析产融结合风险基础上,系统地提出了防范产融结合风险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一、前言产融结合是指产业部门和金融部门之间通过股权相互渗透而实现资本和产权的相互融合的过程。赵文广博士在《企业集团产融结合理论与实践》中指出,按照企业集团的控制主体不同,可分为以产业资本为控制主体的“由产而融”模式和以金融资本为控制主体的“由融而产”模式。无...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产融结合步伐的逐渐加快,各行各业均开始了产融结合的探索。建筑央企也是其中的一员,若运用得当可以促进建筑央企的发展,基于此,拟对于建筑央企可以采用的产融结合模式进行了简单介绍并进行了对比,进一步对建筑央企产融结合模式的选择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企业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结合的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伍华林 《商业时代》2007,(35):45-47
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结合(产融结合)是现代市场经济中非常普遍而且极为重要的经济现象,应利用有效条件进行产融结合。本文借鉴了发达国家产融结合的经验,从产融结合的内涵入手,分析了产融结合的条件。指出产融结合的条件来源于产融结合主体的各个方面,主要是由法律政策、市场机制、资本结构和经营管理等所决定的,产融结合的有效条件是这些方面的有机整合。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经济的日益发展,实体企业规模逐渐扩大,企业日常经营活动出现资金缺口,因此大量企业选择进入金融领域,使得拥有更充足的资金。然而一些传统金融企业为扩大客户群体和获得更多的资金收益,开始逐渐向实体产业领域扩张。产融结合作为一种融资模式,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选择。本文着重论述电子商务企业的产融结合问题,以阿里金融和善融商务作为企业案例进行研究。对比分析“产到融”和“融到产”的异同点,提出对我国产融结合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发达国家产融结合模式变迁及其启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通过分析发达国家从工业经济迈向知识经济过程中产融结合模式的变迁,试图厘清发达国家产融结合模式的变迁路径以及适宜知识经济时代的产融结合模式,以期对于我国向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双重演进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7.
产融结合具有经济合理性,近年来,我国电子商务行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产业链生态,但行业竞争格局加剧,也促使着我国电子商务企业进行变革,走产融结合道路寻求新的业务增长及企业发展。在行业领导者阿里巴巴的带领下,电子商务企业开始大量涉足金融业务。本文在分析了我国电子商务企业产融结合的动因及可能面临的风险,以及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通过案例重点分析阿里巴巴集团产融结合模式及风险管理,分析了产融结合对企业绩效的积极影响,得出结论:选择合适的产融结合模式、有效地控制风险,我国电子商务企业进行产融结合能够有效改善企业绩效。并对我国电子商务企业产融结合实践以及对相关部门监管的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产融结合的概念已经为业界所熟悉,而产贸融结合还属于新生事物。但是,许多大企业集团在现实中已经在不自觉地进行产贸融结合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文章对产贸融结合的理论和具体的国际、国内实践案例进行了分析,尤其是探讨中央企业利用此模式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并结合中海油总公司的实际,研究如何有效利用产贸融结合模式,促进海油二次跨越战略目标早日实现,以此为现代大企业的发展模式做出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9.
王洁 《消费导刊》2014,(6):13-13
一、产融结合的概念 产融结合的概念在理论界中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产融结合是指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或工商企业与金融企业之间通过股权融合及业务合作等各种形式的结合与互动。狭义上的产融结合是指产业与金融业在经济运行中为了共同的发展目标和整体效益通过参股、持股、控股和人事参与等方式而进行的内在结合或融合。产融结合具有渗透性、互补性、组合优化性、高效性、双向选择性的特点。本文主要研究我国企业集团的产融结合,是狭义上的产融结合。  相似文献   

20.
文章选取我国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2007—2020年的面板数据,对产融结合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产融结合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具有显著负向影响;产融结合通过挤占企业研发资金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产生抑制作用;产融结合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异质性,在高成长性、非高技术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中,产融结合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更显著。进一步分析表明,产融结合的广度、深度与持续时间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之间具有先“抑制”后“促进”的非线性关系。最后,基于以上结论提出了提升产融结合创新效应的相关政策建议,以期为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推动金融供给侧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