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分析了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作用机制,构建了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协调发展度模型测算了陕西省2009—2018年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协调发展度。研究结果显示,2009—2013年,陕西省制造业的综合发展指数高于生产性服务业,2013—2018年,生产性服务业的综合发展指数高于制造业,陕西省2009—2018年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正从失调走向协调,最后提出了促进陕西省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生产性服务业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重要引擎,推进制造业服务化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文章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服务化影响的理论分析基础上,基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运用固定效应、随机效应与中介效应实证分析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服务化影响的直接效应与具体路径,研究发现:(1)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促进制造业服务化发展;(2)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主要通过集聚的 MAR、JACOBS 与PORTER 外部性促进制造业服务化升级。因此,文章提出提高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重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外部性路径,推动制造业服务化,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3.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背景的产业升级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有利于提升产业竞争力,促进产业升级。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价值链环节上活动的相互渗透、延伸和重组,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反映。价值链高度相关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的基础动力,技术创新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的内在动因,规制放松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的外在动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过程实质是价值链分解和重构整合的过程,生产性服务业关系性地融合到制造业价值链的基本活动中,以及结构性地融合到制造业价值链的辅助活动中。根据价值链之间作用方式的不同,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价值链分解和整合的方式和过程各不相同,从而形成不同的融合模式。  相似文献   

4.
根据发达国家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经验,生产性服务业重要性的逐步提升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生产过程中.生产性服务投入制造业的比重不断增长;二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部门间的相互作用日益加深.形成共同发展的互补关系。一方面,经济增长尤其是制造业扩张将会引致对生产性服务的需求;另一方面,生产性服务业是制造业生产率得以提高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发达的生产性服务业.就不可能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制造业部门。  相似文献   

5.
盛革 《特区经济》2014,(3):92-94
我国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需要探寻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协同创新的新思路、新方法。本文首先阐述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创新的必要性,然后对相关的理论研究进行了评述;在此基础上,基于价值网视角,理论描绘了一个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创新的机制模型。该模型刻划了产业集群内企业间的协同创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创新的运行机制,能够帮助分析国内传统制造业低效的分工体系和交易效率对产业升级以及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为打破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供需低效平衡、生产性服务需求不足提供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6.
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产业关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蒋希  李锦飞 《改革与战略》2010,26(1):126-128
文章以《2002年江苏省42部门投入产出表》数据为基础,运用投入产出方法,研究了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关联,结果表明: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需求主要集中在传统服务业;技术和知识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带动制造业发展的能力相对较强;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互动不足,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互动不足。  相似文献   

7.
许晖  邹慧敏 《港口经济》2008,(11):20-24
制造业是生产性服务业产出的重要需求部门,而生产性服务业则是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得以提高的前提和基础,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滞后,就无法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制造业部门。因此,制造业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前提,生产性服务业则是制造业的助推器,两者呈现出一种“互补互利、共存共荣”的关系。作为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重要窗口的天津滨海新区,要想加快天津地区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8.
西安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使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法对西安市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历年数据进行计量检验。结果表明,西安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但两者协同效应存在一定的单向性,即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支撑作用,而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拉动作用并不明显。并结合检验结论分析原因,提出了促进西安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的几点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随着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制造业生产过程融入越来越多的服务要素,服务业与制造业出现了融合互动的发展态势。本文从产业融合的角度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关系、交易成本—服务外包化、专业化分工和产业价值链三个方面进行了理论分析,并以广东佛山市为例,着重分析了佛山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的现状、失衡的表现及对佛山经济的影响,最后就实现佛山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0.
根据投入产出法,综合考虑研究区域的实际情况,基于中间需求率先界定甘肃省生产性服务业的范畴,再利用分配系数定量分析甘肃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关系。甘肃省生产性服务业的范畴界定为: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邮政业、研究与实验发展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行业。其次将制造业分为资源型制造业、低技术制造业、中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四种类型来分别讨论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关系。最后得出目前甘肃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不足,制造业服务化程度较低。  相似文献   

11.
国际经验表明,制造业的转型升级离不开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然而,山东烟台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已经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瓶颈,严重制约了烟台制造业未来的产业竞争力。因此,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快烟台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作为产业发展的趋势,是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选取中国285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利用面板门槛模型重点研究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绿色经济效率的非线性关系及行业和区域异质性。研究表明,当以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城市规模、环境规制为门槛变量时,制造业与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一般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存在单一门槛,呈倒U形关系。当以经济发展水平作为门槛变量时,制造业与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一般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存在双重门槛,呈倒U形关系,且制造业与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更大。因此,要因地制宜地推动产业协同集聚,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的优势,科学规划产业布局及监管强度。  相似文献   

13.
大力发展面向生产的服务业,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是“十一五“时期加速推进宁波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有效途径和战略选择。本文在分析生产性服务业的含义的基础上阐述了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战略意义,提出宁波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总体思路和重点。  相似文献   

14.
加快推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融合发展对于克服鲍莫尔成本病和破解“中国制造”升级难题以及助推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生产性服务业分类(2015)标准,本文首先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融合程度进行精准测算;继而运用双重差分法,利用我国行业层面数据,计量检验“营改增”影响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融合的政策效果。结果表明:“营改增”不但能够直接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融合,相对于低端生产性服务业,“营改增”促进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融合效果更好。拓展性研究表明,“营改增”试点主要通过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来影响二者之间的协同融合,并且“营改增”政策具有较强的滞后效应。这意味着后续增值税改革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融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制造业的中间产品,与制造业具有投入产出的上下游关系。本文以垂直关联模型为基础,构建了生产性服务业区位选择与制造业区位选择在空间维度上的互动关系。并以长三角地区27个地级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为例,通过建立两方程联立模型,验证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在区位分布上存在协同定位关系即二者在区位决定上相互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长三角范围内,制造业区位与生产性服务业区位的相互影响作用由于城市规模的不同而存在差异,由此决定了不同城市产业发展顺序的差异。大城市要积极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而在中小城市应首先发展制造业集聚,并以此来吸引和带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从而实现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以往的创新研究多基于制造业的背景,对生产性服务业创新的研究更不充分。然而生产性服务业是工业化后期阶段发展最快的产业,研究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创新对中国有巨大现实意义。该文介绍了产业创新的元素和创新模块,并通过对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创新特点作出的比较,揭示了两者协同创新的主要障碍。提出以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创新政策作用的关键结点,推动生产性服务业的组织创新、制造业的技术创新等推动产业协同创新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本文借鉴物理学中的耦合度函数、选取多项指标构建了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系统的耦合协调度模型,并利用2006年我国大陆29个省份的截面数据对区域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耦合协调发展状况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省域"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系统"的协调程度还处于中低水平,大多数省份生产性服务业滞后于制造业发展。  相似文献   

18.
对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完全需求系数进行量化,实证分析1995—2011年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互动水平的变化。结果表明,这17年间中国制造业对自身的完全需求提高了34.16%,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完全需求提高了45.50%;制造业对自身的需求挤占了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其中对基础型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有所下降,表明制造业基础型服务成本在不断降低;对驱动型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大幅增加,表明中国制造业已经进入产业互动升级的轨道。今后还应加强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与集聚水平,重点推进驱动型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跨界融合,高度关注先进知识要素和人力资本要素的积累。  相似文献   

19.
伴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升级,现代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融合发展日益深入,这种融合更多地表现为服务业向制造业的渗透,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直接作用于制造业的生产流程。  相似文献   

20.
生产性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互动发展研究——以浙江为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严任远   《华东经济管理》2010,24(8):11-14
文章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相互关系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合评述,在此基础上,立足于我国产业经济发展的实际,着重从制造业服务外部化以及制造业价值链的分化、重组两个方面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机理进行分析,并以浙江为例对浙江生产性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的互动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