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文章使用流动性约束拓展Dynan模型,对中国城镇、农村不同收入等级居民家庭预防性储蓄动机进行测度分析。结果表明:1.城乡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更多来自中等收入家庭,且不同收入等级家庭的预防性储蓄动机强度呈正态分布特征;2.当期流动性约束下,农村家庭预防性储蓄动机强度明显增强,估计结果更合理,而城镇居民储蓄行为不受当期流动性约束影响;3.服务类消费价格普遍上涨带来预期流动性约束对农村、城镇居民的储蓄行为都有显著影响,造成预防性储蓄动机增强。  相似文献   

2.
文章使用流动性约束拓展Dynan模型,对中国城镇、农村不同收入等级居民家庭预防性储蓄动机进行测度分析.结果表明:1.城乡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更多来自中等收入家庭,且不同收入等级家庭的预防性储蓄动机强度呈正态分布特征;2.当期流动性约束下,农村家庭预防性储蓄动机强度明显增强,估计结果更合理,而城镇居民储蓄行为不受当期流动性约束影响;3.服务类消费价格普遍上涨带来预期流动性约束对农村、城镇居民的储蓄行为都有显著影响,造成预防性储蓄动机增强.  相似文献   

3.
农村居民边际储蓄倾向长期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变农村金融市场呆滞现状,解决农村居民流动性约束问题,建立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系统为农民提供一个安全的消费环境。消除其不确定性带来的预防性储蓄增长问题。从而推动农村居民建立理性、科学的储蓄、消费方式与理念。  相似文献   

4.
对我国居民储蓄消费行为在理论回顾的基础上进行了实证分析,以期解释影响我国居民储蓄消费行为的因素及其影响机制。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现阶段决定居民储蓄消费的最主要因素仍然是当期的居民收入,利率对居民储蓄有显著的影响;我国居民储蓄中的确存在预防性动机的成分,但并不十分显著,此外较低的金融发展水平的存在进一步强化了居民的预防性动机,从而导致居民较高的预防性储蓄。  相似文献   

5.
根据预防性储蓄理论,预防性动机是居民储蓄增加的显著原因。但是,国内外的部分实证分析表明,预防性动机的强度并不显著。为此,在预防性储蓄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未来支出增加的预期是导致居民储蓄提高的重要原因。为了促进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应该采取措施抑制教育、住房和医疗保健等消费价格的过快增长,同时,应该提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和体系。  相似文献   

6.
经济学诺贝尔奖获得F.Modigliani的生命周期模型开创消费与储蓄理论的新篇章。但该模型暗含的前提不符合中国农民的生活条件。修改前提将F.Modigliani的分析方法应用于中国农民的储蓄,可导出三个蕴含中国农民生活特征的简化模型:一个两代人力储蓄的周期模型,直观地描述了贫困循环的微观经济机制;含有子女的三代人力储蓄的周期模型表明农民多生子女是农民长期福利最大化的要求;收入增长的周期模型确定了中国农民人力储蓄崩溃的条件。  相似文献   

7.
引入支出增长预期变量,结合预防性储蓄动机等因素,能够较全面地解释居民的储蓄和消费行为.VAR模型分析说明,广东城镇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动机高于全国城镇居民.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广东较高的市场化程度增加了居民面临的不确定性,较高的消费水平使支出预期对消费的影响减弱,改革过程中的非平稳性等.为化解高储蓄并促进消费的增长,应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保持改革的连续性和平稳性,抑制教育、住房和医疗保健等支出的过快增长,增加对贫困人口的转移支付力度,发挥资产财富效应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根据资产选择理论,国债的发行取决于国债利率和居民对国债资产需求的大小。目前,预防性储蓄存款是制约我国国债需求的关键因素,因此,以往反映居民应债能力的指标需重新考察。采用ARIMA模型对我国国债潜在需求能力进行估算和预测,结果表明,我国国债规模已经接近国债的潜在需求能力,国债实际发行空间不容乐观。由于我国当前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居民储蓄中用于养老、医疗、教育等预防性储蓄的比重仍然较高;因此,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释放预防性储蓄存款是增大国债可发行空间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9.
教育、医保和住房支出压力对城镇居民消费影响的VaR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引入居民支出增长预期变量,结合预防性储蓄动机等因素,能够较全面地解释居民的储蓄和消费行为。VaR(风险值)模型分析说明,支出增长预期对未来消费变化的影响仅次于可支配收入因素,但要强于预防性动机对消费的影响。该分析的政策涵义是,为促进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应该采取措施抑制教育、住房和医疗保健等支出的过快增长,强化财政的公共服务功能。同时,要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水平。  相似文献   

10.
基于城乡差异的视角考察人口结构和医疗保险制度对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老年抚养比和少儿抚养比对居民储蓄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医疗覆盖面和医疗保险缴费水平对居民储蓄的影响为正。从城镇和农村分样本回归结果来看,少儿抚养比对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储蓄均呈现显著负向影响,老年抚养比对城市居民储蓄影响并不显著,而对农村居民的储蓄呈显著负向影响,医疗保险覆盖面对城镇居民储蓄呈现不显著的影响,对农村居民储蓄呈现显著正向影响。医疗保险的缴费率对城镇居民的储蓄存在显著正向影响,而对农村居民的储蓄存在显著负向影响。研究表明目前的医疗保险制度并没有起到缓解居民预防性储蓄的作用。实施全面二孩政策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降低未来风险的不确定性,对降低高储蓄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城镇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强度的分区跨期测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城镇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下滑等经验观察,借助于Euler方程的天然正交条件,直接采用GMM方法对城镇居民的相对谨慎系数进行了分区跨期测度。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城镇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动机较强,总体波动呈现倒U型结构,且地区间差异显著。因此,在居民存在较强的预防性储蓄动机的情况下,如果能够减少城镇居民未来支出的不确定性,收入分配改革可能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居民消费是未来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而影响居民消费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政府在教育、医疗及社会保障等民生方面的财政支出是否能够降低居民进行预防性储蓄的预期。本文对湖南省1990~2012年度城镇居民消费、可支配收入、储蓄和财政民生支出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湖南省居民消费与收入、储蓄和财政民生支出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但财政民生支出的增加并未带动居民消费增长。而这种"挤出效应",根本上源于我国改革进程中社会福利制度的不完善,基于此笔者提出了拉动居民消费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中国城镇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强度的实证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选择中国城镇居民1990-2008年间的省际面板数据,采用了固定效应—工具变量法(FE-IV)对我国城镇预防性储蓄动机强度及其地区差异、时序变化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我国城镇居民存在很强的预防性储蓄动机,其中西部城镇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最强,中部次之,东部最弱;然后滚动回归的结果表明,全国、东部及中西部城镇居民的相对谨慎系数整体上呈现出先下降然后上升的趋势,且东部和中西部城镇居民间相对谨慎系数的差距逐步变小。本文最后在实证结果基础上提出了缓解我国城镇居民储蓄快速增长的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新加坡淡马锡模式是国有企业经营管理的典范,通过了解其国有资产管理模式,有助于我国国有资产管理模式的创新。比较分析淡马锡国有资产管理的经验,从多个维度剖析淡马锡国有资产管理模式的内容和成功的原因,进而为我国国有资产管理模式改革提供有益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5.
1994年以来,"两缺口"模型在中国出现悖论,对中国收入分配状况产生影响。储蓄缺口不缺下的高投资结构失衡,导致财富过多流向国有部门和垄断行业,国富而民不富,恶化收入分配格局;外汇缺口不缺下低质量、区域不均衡的外资引进没有明显改善国内居民总体收入状况,扩大收入分配的区域、城乡差距;出于谨慎性动机和资本市场不发达的高储蓄率抑制居民财产性收入增长,使居民无法充分分享经济增长成果,收入增长常年低于GDP增长。  相似文献   

16.
基于管理心理学视角的企业员工忠诚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企业员工忠诚度已成为令企业管理者身心疲惫的"公关"难题,想要的人留不住,留下的人不卖力。从管理心理学角度出发,界定了员工忠诚度的内涵,并对员工忠诚度进行现状分析,给出员工忠诚度下降的原因,最后运用管理心理学理论,从了解特长、营造宽松环境、加强沟通与激励、做好培训和职业生涯规划四个方面入手,给出提高员工忠诚度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该文通过解读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理念的内涵及主要特色,分析了我国高职院校实施"教学工厂"存在的困难,提出了借鉴NYP"教学工厂"理念,先引入学期项目,再逐步深化校企合作,建立相应的运行机制,在此基础上,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推行"教学工厂"模式。  相似文献   

18.
移动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导致网络口碑的传播速度和影响程度较以往更加显著,深刻影响着消费者的行为。文章从认知理论视角出发,构建理论模型,探讨消费者感知价值、网络口碑以及行为意向三者之间的关系。实证研究发现:消费者功能价值、情感价值都与重构意向显著正相关,网络口碑能够正向调节此关系,并且随着网络口碑强度的加大更增强这种关系;消费者功能价值、情感价值都与传播意向显著正相关,网络口碑能够正向调节此关系,并且随着网络口碑强度的加大更增强这种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