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说起我国的碳纤维发展,有人用"大器晚成"来形容。吉林化纤集团旗下的碳谷公司与长春工业大学通过产、学、研合作,成功开发出低成本、大规模PAN基碳纤维原丝生产技术,打破国外垄断,实现了碳纤维原丝大规模生产技术的国产化,对我国碳纤维事业发展及纺织行业的技术创新与产品升级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采用丙烯腈(AN)-丙烯酸甲酯(MA)-衣康酸(IA)三元共聚,NaSCN一步法湿法纺丝工艺路线进行聚丙烯腈(PAN)基大丝束原丝的工业化试验,确定了工艺条件,形成了工业化生产技术。与进口产品相比,大丝束原丝的金属杂质含量和均匀性指标偏高,需要对关键设备进行研究,以更好地满足生产需要。  相似文献   

3.
仅以本文浅介碳纤维的应用及其未来的展望,同时介绍东丽公司碳纤维业务的发展状况。 当前,世界上生产两种碳纤维。一种是用聚丙烯腈纤维为原料生产的丙烯腈(PAN)基碳纤维;而另一种是用煤、石油精炼产生的沥青和合成沥青制得沥青基碳纤维。PAN-基碳纤维强度优于沥青基碳纤维,并在世界碳纤维总产量中占压倒多数。因此今天我愿意集中讨论PAN-基碳纤维。1971年,东丽成为世界首家成功地、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碳纤维的公司,产品称为“Torayca”,是东丽碳纤维的缩写。目前,东丽在世界范围内PAN-基碳纤维的生产及市场领域占领先地位。 1、碳纤维制造工艺 在PAN-基碳纤维生产时,称为母体原丝的聚丙烯纤维,先要由丙烯腈聚合和纺制成丝。然后将这些原丝放入氧化箱中,在200~300℃进行氧化。进而在碳化炉中于1000~2000℃的温度下被碳化成碳纤维。除了常规碳纤维(一般较细),PAN-基碳纤维还包括粗碳纤维,称作“大丝  相似文献   

4.
碳纤维及原丝的发展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国内外碳纤维及其原丝市场与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认为我国碳纤维和原丝的需求增加较快,大丝束碳纤维在未来产业应用领域有竞争力,而发民菜碳纤维原丝必须以腈纶企业为依托。  相似文献   

5.
居新宇 《中国纺织》2011,(12):68-69
日前,全国最大的碳纤维原丝生产基地——年产5000吨碳纤维原丝生产线,在吉林化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建成。吉林化纤凭借其自主创新拿下的原丝制造两项专利,解决了长期制约我国的碳纤维材料国产化技术"瓶颈",为碳纤维新材料在国内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原料基础。  相似文献   

6.
在聚丙烯腈(PAN)基碳纤维生产过程中产生多种有害废气,其中含有剧毒物质氰化氢,需要经过处理才能排放.文章综述了PAN基碳纤维生产过程中氰化氢废气的主要脱除方法:吸收法、吸附法和燃烧法.介绍了各种方法的原理,并对其可行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直接燃烧法是目前工业生产中比较合适的一种方法,其工艺简单,设备成熟,热回收利用率高,废气处理效率高.  相似文献   

7.
10月13日,中复神鹰碳纤维公司经过三年的奋斗,终于成功攻下了碳纤维原丝干喷湿纺工艺,现在年产千吨级的高品质碳纤维(T700)已投入试生产。这是我国新材料产业的重大突破,填补了国内空白,打破了国外技术和产品封锁,将为我国高科技产品作出重要贡献。T700碳纤维是新材料领域的高端产品,在国防工业和国民经济上有着特殊的地位。目前,只有12k碳纤维能达到T700水平。  相似文献   

8.
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近日发布公告称,公司将以自有资金投资"年产2000吨碳纤维及1万吨碳纤维复合材料产业化项目",第一期投资总额不超过3亿元,投资期限3年。金发科技相关人员表示,不出意外,公司高性能PAN(聚丙烯腈)碳纤维项目将在今年年底试车投产,首期产值可达20亿元,至2013年前实现生产高性能碳纤维2000吨的产业规模。此外,公司还着手打造万吨级高性能碳纤维复合材料产业基地建设,  相似文献   

9.
目前,传统化纤企业总体上已经趋于饱和,高科技纤维因其明显的竞争力正处于发展的上升期。近几年来,高科技纤维生产厂家的数量以年平均8%-15%的速度增长,并带动传统化纤厂加速向高科技、高附加值纤维领域转移。 以日本旭化成为例,2002年决定将绝大部分腈纶生产线改造成大丝束PAN原丝生产线,生产预氧化纤维或大丝束碳纤维,并打算进一步发展复合材料。日本三大化纤和碳纤维生产厂家东丽、东邦TENAX和三菱人造丝,利用自产的碳纤维继续发展预浸料、片材和织物,进一步引进复合材料研究人才发展CFRP车体等,利用塑料光纤的优势,发展各种信息网络用的导线和  相似文献   

10.
凝胶纺丝法制备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原丝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凝胶纺丝方法制备了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原丝。采用纤维截面摄影、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溶解速度测定等方法对凝胶纺所得丝条的截面结构形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采用凝胶纺所得的丝条,截面形状为圆形,且表里结构均一。  相似文献   

11.
拟建项目     
江西年产2000吨山嵛酸项目该项目建设周期为2002~2003年,投资总额为2000万元,目前正在报批项目建议书(立项)。该项目将建设一条年产2000吨山嵛酸的生产线,主要产品有:山嵛酸2000吨/年、甘油200吨/年、油酸3000吨/年,关键设备有加氢装置1套、制氢装置1套、精馏装置1套等。山东年产1500吨高性能聚丙烯腈基长丝及碳纤维项目该项目建设周期为2002~2003年,投资总额为4200万元,目前正在报批项目建议书(立项)。该项目将建设1套1500吨/年的聚丙烯腈基长丝及碳纤维产品生产装置,关…  相似文献   

12.
8月26日,沈阳中恒新材料有限公司正式奠基,我国碳纤维产业结束了长达数十年研发、生产与应用相互脱节、分散发展的局面,这也意味着我国碳纤维进入产业链优势整合与集中建设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13.
闫文佳 《中国纺织》2014,(3):121-121
聚丙烯腈(PAN)基碳纤维是与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密切相关的战略物资,‘是发展先进武器所急需的高性能纤维材料,更是制造卫星、航空与航天飞行器等迫切需要的结构材料。在建筑补强、石油工业、海洋开发、交通运势及体育娱乐业等民用方面也有广泛用途,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相似文献   

14.
在世界材料产业有着一根神奇的“丝线”,它比重不到钢的四分之一,强度却是钢的七至九倍。这根神奇的丝线就是碳纤维。如今,碳纤维已被国家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一方面,在国家科技专项支持下,近十年来我国碳纤维关键技术相继取得重大突破,碳纤维产业规模雏形已具;但另一方面,原丝落后,研用脱节,质量不高也正限制着碳纤维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5.
采用常规聚合工艺难以保证大分子链上官能团规整分布,因此通过引进规整聚合催化剂(HX -3)的实验,探索聚合新工艺。实验结果表明:HX -3通过初期屏蔽单体的活性,然后在一定条件下缓慢释放,能有效达到“规整聚合”的目的。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加入 HX -3可有效提高大分子链的空间规整性,成品纤维的物理机械性能可得到改善,原丝的拉伸强度离散因子大幅降低,单丝强度也有明显上升。  相似文献   

16.
文蓝 《化工管理》2016,(7):66-68
中国黑龙江省天顺化工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承担的“T700级碳纤维碳化中试生产线及工艺研究”项目2月5日通过鉴定。据相关政务公开信息,该项目年产量为5吨碳纤维。这家企业生产线的特点是成本低廉,污染少,其生产的T700级碳纤维成本可控制在每公斤200元以内。这被认为解决了国内高性能碳纤维生产成本高、质量不稳定的关键瓶颈问  相似文献   

17.
9月5日,作为目前全国最大的碳纤维生产企业,中复神鹰碳纤维有限公司在上海举行新品发布会,宣布成为我国首个实现干喷湿纺SYT45级(相当于T700级)碳纤维产业化的企业。此前,江苏航科也宣布成为目前全国唯一能够工业化生产T800级碳纤维的企业,产品性能指标比肩日本东丽公司同类产品。这些成果标志着我国已经能够站在碳纤维生产的世界前沿,取得了国际对话权。目前,全国紧锣密鼓建设的碳纤维项目正在积极争取分得未来市场的大蛋糕。  相似文献   

18.
自从1879年爱迪生用竹丝(纤维素原料)制得灯丝而使碳纤维诞生之后,由于它的一系列独特的力学、电学、热学等性能对军事工业苛刻要求的适应性是已有的任何一种材料所无法比拟的,因此引起了科学家、企业家及各级领导层的无比青睐,在大投入的支持下,碳纤维工业飞速发展:纤维性能在幅度提高,品种、数量均突飞猛长。近年来,虽然冷战时代已结束,但是由于军事工业的推动,性能优良并全面的先进碳纤维复合材料在民用工业上正找到了大量的应用领域,高科技、高产值及高附加产值的碳纤维工业已形成了当今世界的一门蓬勃发展、方兴未艾的新兴产业。 一、分类 按原料来分类碳纤维可分为粘胶基(RAYON-)、聚丙烯腈基(PAN-)及沥青基碳纤维三种。按制造条件来分,可分为碳纤维、石墨纤维及活性碳纤维等。按力学  相似文献   

19.
沥青基碳纤维的发展和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碳纤维是一种高强、高模、耐高温特种纤维。本文介绍了沥青基碳纤维的开发过程及其制备方法、应用领域,并就我国碳纤维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0.
2013年12月10日,随着不同纹路的碳纤维布从织布机中编织出来,吉林石化自主技术生产的碳纤维新产品——与油田抽油杆项目相配套的产业链取得成功。这套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生产线将形成年产10万平方米碳纤维布和10吨短切纤维的生产能力。这是吉林石化用科技之“手”调配企业资源实施结构调整取得的又一篇佳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