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皖江城市带中小城市发展要避免我国30年来城市化发展失衡和发展速度趋缓的弊端,通过发展中小城市带动产业承接和产业转移.中小城市承接产业转移后的经济发展为消除"二元经济"格局,实现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和促进安徽省皖江城市带率先崛起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这种由中小城市率先承接产业转移的发展模式,对我...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安徽省中小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安徽省政府实施了溶入长三角,承接产业转移的各项措施,中小企业更是如雨后春笋般呈现,这些企业不仅效益好,且具有很好的成长性,已成为促进安徽省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3.
在分析产业转移对物流业的影响以及安徽省产业转移与物流产业现状的基础上,探讨安徽省产业转移与皖江城市带物流业发展的互动关系,认为皖江城市带的物流业应抓住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历史机遇,走一条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道路。为此,文中提出了承接产业转移进程中促进皖江城市带物流业发展的具体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4.
河南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国际产业转移和我国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进程进一步加快,河南要抓住历史新机遇,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实现科学发展。一是审时度势,把握承接产业转移的战略和策略;二是发挥比较优势,因地制宜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三是扩大开放领域,提升产业转移的层次;四是拓展融资渠道,创新融资方式;五是加强开发园区和产业集群建设,发挥增长极的辐射带动力;六是加强组织协调与政策引导,切实改善投资环境。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河南不断加大承接转移和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在以承接产业转移加快促进工业转型升级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同时,在承接产业转移中仍存在诸多制约因素。面临新形势和产业转移新特征,河南在推动工业走上创新驱动道路的同时,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应重点坚持引进龙头企业与吸引配套中小企业并重、承接技术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产业并重以及承接高端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并重。立足区域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河南要通过主动承接、高水平承接、集群式承接、基地示范承接等方式,推动区域产业升级、资源利用效率提升,为河南建设先进制造业大省和推进工业升级注入强劲动力。  相似文献   

6.
近些年,随着国际产业转移的浪潮席卷我国,加快了东部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2004年3月,自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促进中部崛起的战略以后,安徽省迎来了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新机遇.安徽省作为衔接东西部的纽带,如何选择产业承接的领域和对承接产业的区位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从安徽省区域特点和经济发展状况出发,对影响其在产业承接的过程中的因素进行分析,以便合理的承接全球和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促进安徽省经济率先在中部崛起.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西藏中小企业为研究对象,在对西藏自治区中小企业分布情况进行简要介绍的基础上,指出了西藏中小企业发展模式转型的战略目标,并重点从合理承接产业转移、完善中小企业自身治理结构、注重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以及发展绿色经济等方面,探索了西藏地区中小企业发展模式转型的路径。  相似文献   

8.
正承接产业转移是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实现崛起的重要手段。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型发展、深度调整阶段。一方面,中央积极鼓励国内外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另一方面,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外部环境和自身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在此背景下,回顾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历程和展望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发展趋势,有利于我们摸清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基本规律,为中央和中西部地区科学决策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9.
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科学地承接产业转移是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促进西部地区产业竞争力和区域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发展战略,也是加快西部地区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的迫切要求。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集中体现在:自然资源优势、生产要素成本优势、产业基础优势、科研优势及市场优势等。促进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措施包括:制定承接产业转移的科学规划;优化产业转移的引资环境;加强园区载体建设、重点实施以产业链为纽带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2011年安徽省芜湖县技能人才普查数据为样本,调查对象涵盖县域内404家中小企业及37家驻县单位,利用SPSS19.0对样本数据进行信度分析。据此揭示出产业转移背景下安徽省芜湖县技能人才培养存在分布构成失衡、技术等级结构失调、文化素质整体偏低等问题,并从系统的角度出发,构建了政府、企业和个人三位一体、联动协作的技能人才培养"统一共生体",以期打破该地人才瓶颈制约,顺利承接产业转移。  相似文献   

11.
王璐  次世琦 《价值工程》2021,40(34):19-21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河北省是京津两地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在推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协调发展方面作用巨大.由于特殊的地缘优势和发展实际,河北省环京津县域成为产业承接的首选地.文章分析了县域在现阶段产业承接中的重要地位,并从承接基础、政策梳理和承接成效三方面,对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省环京津县域产业承接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承接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是欠发达地区的一个重要发展机遇。本文首先就东部发达地区为何要进行产业转移和欠发达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效应展开分析,然后对欠发达地区应该如何更好的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和如何实现产业转移的聚集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3.
产业转移基地是产业转移工作的支撑主梁。要把梧州市打造成为广西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基地,必须拥有雄厚的财力保障,融资在梧州市建设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基地的战略中举足轻重。本文拟就梧州市建设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基地中采用PPP管理模式作尝试性的探索,以求解决资金的瓶颈问题。  相似文献   

14.
产业集聚度是衡量一个区域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对区域重点选择承接产业具有指示意义。为使兰州新区有效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运用产业动态集聚EG指数模型,从产业集聚视阈下对兰州新区承接产业转移问题进行实证研究。本文在阐述产业集聚度对承接产业转移影响的基础上,利用2004-2013年兰州各工业行业的数据,对其产业集聚度进行测算,将其结果分为低、中、高集聚度层级,以此层级分类选择兰州新区重点承接产业,并针对性地提出承接产业的对策建议:第一,积极承接中集聚度产业,提高承接产业的集聚优势;第二,自然承接低集聚度产业,培育未来承接产业集聚能力;第三,加强承接主导产业转移,打造精品产业集聚新区。  相似文献   

15.
蒲伟芬 《价值工程》2012,31(9):11-12
产业转移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陕西省位于我国西部地区,主动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是该区域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便捷途径。文章运用SWOT分析法分析了陕西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优势、劣势、机会和挑战,提出了相应的战略选择,最后得出了结论。  相似文献   

16.
中国承接服务外包的发展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浩 《经济界》2008,(6):31-34
当前全球服务外包发展日益迅速。在服务业成为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重点、而服务外包成为继制造业外包之后的新一轮产品内分工的重点内容的国际背景下,任何一个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要想融入全球化,分享国际分工的好处,就必须以积极的姿态迎接服务业国际转移和发展服务外包。对于中国来说,中国要以比承接制造业外包更加积极、快速、坚决的态度来承接服务外包,抓住经济发展的新机遇。我国政府要特别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制定国家级发展战略、大力发展服务业、制定战略性承接策略、完善各种评价体系、大力培育本土品牌、完善知识产权环境以及实施走出去战略。  相似文献   

17.
魏乾梅 《会计之友》2008,(19):28-30
产业转移基地是产业转移工作的支撑主梁.要把梧州市打造成为广西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基地,必须拥有雄厚的财力保障,融资在梧州市建设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基地的战略中举足轻重.本文拟就梧州市建设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基地中采用PPP管理模式作尝试性的探索,以求解决资金的瓶颈问题.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世界经济发展方式的改变,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模式变化必行。经济在区域之间梯度型变迁,对欠发达地区经济的提升,产业结构的优化其重要的作用。借此机会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当前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可能。我国各地区和地区内部发展不平衡,因此当前的产业转移不像国际产业转移具有规律性。从东、中部产业转移和承接现状分析看中西部承接具有内步性、长期性,应作为中西部发展的次要战略。  相似文献   

19.
当前,在皖江城市带大规模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过程中,必须创新产业承接模式,在产业承接中推进自主创新,使创新成为驱动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持续动力;否则,仍将难以摆脱单纯地依赖资源及低廉劳动力成本拉动经济不可持续增长的路径依赖,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还会持续扩大并固化。一、承接产业转移与推进自主创新基本状况  相似文献   

20.
面对国际产业转移的新变化,中国应该抓住机遇,变化思路,有效应对。 1、采取差别性的区域经济引导政策,加快制订区域发展规划 目前,中国东部地区已进入产业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阶段,应通过政策措施加快和鼓励东部地区走上创新驱动发展的轨道;对中西部地区进行有效引导,一方面要抓住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有利机遇,另一方面加强外资政策、市场准入政策、节能环保政策等的引导,发展先进制造业,避免走上传统增长方式和国际分工体系的老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