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从1992年的深圳原野案件到轰动全国的银广夏事件,虚假和欺诈在我国股市的不断出现,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问题严重,会计信息对证券价格的解释功能及对投资者的指导作用微乎其微,投资者的信心受到严重的打击,无形之中加深了市场对上市公司业绩的真实性与连续性的普遍怀疑和恐惧。虚假信息披露  相似文献   

2.
日前,银广夏(银川广夏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虚构利润,公开做假账一事被媒体公之于众,犹如一颗重磅炸弹,使得本已脆弱不堪的中国股票市场雪上加霜。由此引发的投资者对上市公司以及管理层监管能力的信任危机,更从根本上削弱了投资者的投资热情,将直接影响中国股市的健康发展。 一、银广夏做假帐的严重性 作为传统的绩优股,银广夏曾经是传统行业焕发生机的示范样本,1998、1999年的利润增长率都超过50%,2000年实现净利润42亿元,较1999年的13亿元增长223%,在1999年进行了10送10的分配方案后,20…  相似文献   

3.
控股股东对公司和其他股东负有诚信义务.在我国,控股股东往往凭借对上市公司董事会和管理当局的控制操纵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为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应当追究控股股东对虚假陈述的责任.  相似文献   

4.
会计信息失真,影响信息使用者对企业发展的判断,导致信息使用者决策失误,已成为影响企业发展的一大阻力,如国外的安然公司,国内的银广夏、达尔曼等上市公司事件,已给投资者造成巨大损失,因此防止信息失真已迫在眉睫。但要制止财务报告的失真现象,提取真实的会计信息,就必须深入  相似文献   

5.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上市公司负有责任的董事、监事和经理等高级管理人员只要违反法律规定进行虚假陈述,并造成投资者损失的,就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但我国的现实情况是.有许多已经发生财务会计报告(包括审计报告)虚假陈述的案件,尽管给投资者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而且投资者一旦起诉,法院也会依法审判,但投资者可能会面临无财产可索赔,或获得的赔偿还抵不上诉讼费用。或只能获得少量赔偿的尴尬境地。因此,有必要建立上市公司高管人员的责任保险制度。本文基于此.就上市公司高管人员证券民事赔偿保障制度的核心——高管人员责任保险制度的构建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中小投资者作为我国证券交易领域最活跃的投资主体,英合法权益能否得到有效保障将直接影响到我国证券市场能否持续繁荣发展.纵观现实证券市场中各种各样侵犯中小投资者利益的行为,尤以上市公司虚假陈述为害最甚.本文通过对上市公司虚假陈述行为的分析,探讨证券市场中小投资者利益保护之途径,促进我国证券经济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频繁曝出丑闻,虚假陈述违规披露误导投资者、不规范关联交易、大股东侵占企业资金等现象令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产生了强烈的不满。公司治理和财务治理越来越成为投资者选择公司的关键因素。提升公司治理与财务治理对于规范企业的运作、增加股东价值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先对公司治理与财务治理的内在关系进行研究探讨财务治理的实现机制与改善途径,以期从提高财务治理的水平来完善公司治理。  相似文献   

8.
会计信息失真,影响信息使用者对企业发展的判断,导致信息使用者决策失误,已成为影响企业发展的一大阻力,如国外的安然公司,国内的银广夏、达尔曼等上市公司事件,已给投资者造成巨大损失,因此防止信息失真已迫在眉睫.但要制止财务报告的失真现象,提取真实的会计信息,就必须深入分析财务信息失真的真实原因.  相似文献   

9.
党慕君 《金卡工程》2010,14(2):197-197
信息披露是上市公司为保障投资者利益,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将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以及其他资料向社会公开或公告的行为。信息披露是证券市场的基石,是确保建立公开、公正、公平的证券市场的根本前提。公司进行信息披露,必须真实、准确和完整,不得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由于种种原因,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中还存在不少不规范的现象,损害了我国证券市场和上市公司的健康发展,也损害了广大投资者的利益。  相似文献   

10.
皮海洲 《金融博览》2014,(16):86-86
7月18日,海联讯和投资者保护基金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宣布,为补偿因海联讯虚假陈述而遭受投资损失的投资者,公司4位股东出资人民币2亿元,设立虚假陈述事件投资者利益补偿专项基金。  相似文献   

11.
一、治标与治本 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不规范问题早被人们所党病,“一股独大”、“内部人控制”、“虚假信息”、“掏空”上市公司等现象由来已久,积弊至今,遂爆出银广夏、ST猴王等丑闻。我国股票市场的信用危机以及投资者的信心危机随之凸现。为此,监管部门推出了独立董事制度;清理和整顿母公司占用上市公司大量资金的问题;逐渐引入对上市公司高级管理人员股票期权的激励制度;颁布了《上市公司治理准则》(征求意见稿)等一系列治理措施。但仍不断有违法违规  相似文献   

12.
徐景玲 《中国外资》2009,(18):97-97
现实生活中我们已经感受到虚假会计信息对我们所造成的伤害,既有国内的银广夏造假事件,又有美国世通公司造假案:既有公司自己造假,也有会计事务所协助造假。虚假会计信息不仅对企业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更危险的是他对整个地区、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的经济都会留下永久的疤痕。  相似文献   

13.
蓝田股份造假、银广夏造假、红光实业造假。资本市场运行以来,上市公司虚假的会计信息披露就没有停止过,且在升级。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如此胆大妄为呢?本文作粗浅探讨。一、目前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一)会计信息披露不真实企业管理当局出于经营管理上的特殊目的,  相似文献   

14.
上市公司财务预测信息虚假陈述民事责任若干问题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财务预测信息的本质是其内在的不确定性、模糊性和风险性。上市公司只有在符合重大性标准的财务预测信息披露时存在虚假陈述行为并由此造成投资者证券损失,才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上市公司财务预测信息(前瞻性信息除外)虚假陈述民事责任的归责,宜采用过错责任原则,并由原告承担举证责任。而对前瞻性信息虚假陈述民事责任的归责,宜采用过错责任原则的特殊形式——过错推定原则,实行举证责任倒置。财务预测信息虚假陈述民事责任免责制度的核心是建立适合中国证券市场现实的安全港规则。  相似文献   

15.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法律责任的问卷调查及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本文报告了作者就虚假财务报告及其法律责任相关问题对投资者、法律界人士、监管人员、银行管理人员、注册会计师、上市公司高管人员等不同群体问卷调查的结果。我们的调查涉及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现状、虚假财务报告的认定、虚假财务报告的原因及其治理、虚假陈述法律责任的主体、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关于虚假陈述法律责任的规定等五个方面,旨在了解上述群体对相关问题的基本看法,为完善有关法律,推进虚假陈述民事诉讼,维护资本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第一手资料。调查表明,关于虚假财务报告及其法律责任认定问题不同群体间存在较大分歧,现行责任认定和处罚制度尚存在诸多亟待明确或改进之处。本报告还在调查的基础上对这些问题进行了逐一分析。  相似文献   

16.
据统计,自1998年自2016年中旬,国内共计发生上市公司虚假陈述案110多起,平均每年6起。证券虚假陈述在我国发生频率较高,但近10年以来案件发生频率除个别年限偏低之外,总体相对平稳,但虚假陈述案件依然处于高发阶段。研究投资者如何维权、我国的证券虚假陈述民事赔偿制度是怎样的、有哪些缺陷这些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同一诉讼纠纷中内嵌多个虚假陈述行为已成为一类新问题,但当前的司法审判在行为认定、模式选择和因果关系判断上存有难点。此类纠纷中,影响证券价格的因素众多,“虚假陈述影响双重劣后考察”的规则不宜继续适用,而应将保护投资者的立场贯穿始终。个案中,宜通过“三步法”分析,明确合并抑或区分的处理模式,以虚假陈述行为是否具备“单一性”作为《虚假陈述若干规定》第八条第三款的适用标准。就交易因果关系而言,判定投资者的交易决策究竟受哪一行为影响时,需综合考察各行为实施日间隔长短、重大性程度及前行为所披露信息在市场的传播密集度等因素,以确定前行为对投资者信赖的影响力截止点。而就损失因果关系而言,一方面要提高非虚假陈述因素扣除的认定标准,另一方面也不应拘泥于数学模型的构建,法官酌情处理的价值应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8.
独立审计中管理层舞弊风险的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云 《现代会计》2007,(1):32-36
近年来国际上爆发了一系列诸如我国的“银广夏”公司、美国的安然公司等重大舞弊案件;为“银广夏”公司出具严重失实审计报告的我国深圳中天勤会计师事务所以及一直担任安然公司独立审计师的安达信国际会计公司也因此倒闭。这些事件引起了世界资本市场的巨大恐慌和社会公众的强烈不满,引起了各国领导和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审计工作如何有效揭露上市公司管理舞弊这一审计主题又一次激起人们特别的关注。  相似文献   

19.
本文考察了当上市公司因虚假陈述受到证监会行政处罚时,地区法律保护水平差异是否以及如何影响资本市场的短期反应。研究表明,地区法律保护水平与受罚公司累积异常收益率之间呈显著正相关,这表明法律保护水平发挥了补充治理作用,进一步分析发现其存在“事前威慑”和“事后监督”两种治理渠道。研究结果为法律保护的补充治理功能提供了证据支持,为加强投资者民事法律保护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0.
本文针对上市公司因虚假陈述而遭受监管处罚这一现象,讨论和度量公司的声誉损失在产品市场上的溢出效应。使用2004-2012年间294宗处罚案件,研究发现,相比于控制样本,公司在受罚后三年内销售收入下滑了11.9%~17.1%,销售毛利率下降了2.4~2.8个百分点。进一步研究发现,来自前五大客户的销售收入在处罚后下降幅度达到43.9%~55.1%,而来自小客户的销售收入在处罚之后并未遭受明显下滑。总体而言,公司虚假陈述导致的污名对产品市场有着实质性影响。本文的发现对于重新认识中国情境下产品市场的信任机制提供了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