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罗莹  王子立 《河北金融》2011,(5):36-38,42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金融业发生了显著而深刻的变化,混业经营己发展成为世界金融业的主导潮流。随着金融业经营方式的变化,金融监管模式和金融混业监管法律制度也必将发生重大变革。我国金融业正在逐步走向混业经营之路,金融混业监管法律制度的构建更显得尤为重要。在未来我国金融混业监管制度的构建上,应充分借鉴和参考国际金融监管的原则和经验,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和混业经营发展的不同阶段,逐步建立健全相关的监管机构和体制,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促进我国金融混业经营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李江 《新疆金融》2004,(4):10-12
金融业到底是“分业”还是“混业”一直是一个很有争论的话题。就我国而言,基于金融业外在环境的变化,要求金融业混业的呼声愈来愈高。而本文逆潮流而动,立足于金融业的内质——金融功能,对金融分业与混业的内外特征稍做剖析,然后具体阐述金融中介的金融功能发挥问题。最后得出结论:我国不应急于搞金融混业,而是在分业状态下继续进行金融深化,完善金融功能。  相似文献   

3.
高圣 《浙江金融》2001,(8):13-14
在一阵混业经营的喧嚣中,担保混业经营监管的声音似乎被完全地淹没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欧美金融业混业经营之风吹入我国,也引起了业界的一阵攘动,一些激进者更为之摇旗;我国金融机构也应效法欧美之举,全面推进混业经营。然而当今时期,我们认为混业经营尚不能成为我国金融业的“冲锋号角”,而且还应在相当一段时期内保持分业经营的总体格局,这不仅因为混业经营制度存在着先天“内在不稳定性”容易诱发利益冲突以及“内部交易”,同时也因为我们在制度设计时必须弄清一个“时序”问题,古人说“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我们就该在近年来国内外混业监管滞后与混业经营而不利于金融业健康发展的教训基础上率先倡导加强混业监管,完善我们的金融监管体系,而不至于急急投向混业经营的怀抱,或者,在混业经营面前手足无惜,我们不妨简要回顾一下1993年以前的金融状况,集中而言那段时间金融体积中最严重的问题是资金运用的问题,相当多的银行通过其全资或参股的信托公司、证券公司,将信贷资金和同业资金挪作他用,卷入炽热的股市和房地产市场,最终形成了历史性的大泡沫。泡沫经济的直接后果便是大量银行坏帐,银行资产流动性大大降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大大削弱,金融调控与金融监管难度急剧加大。但当时所谓的“混业”,实质上看来却是政府行为直接操控金融企业致使混业经营变成混乱经营的一个结果,而不是金融业没有实行分业监管的一个直接结果。因此当我们重新反思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并没发现当时的混业监管有何不妥,只是我们没有完全赋予这种监管制度以更多的权威罢了,而致使当时的监管欠缺力度难以拾局。  相似文献   

4.
论混业经营冲动下的金融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思敏 《南方金融》2004,(10):35-37
近年来,我国金融业由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过渡的步伐明显加快,原因是在面临外部冲击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和监管当局都存在一定的混业冲动。然而,受我国经济金融环境制约,实行混业经营将在效率和安全、技术变革与制度变革之间面临两难选择。为保证混业经营的顺利推进,我国在模式选择上应侧重考虑安全因素,设立金融监管防火墙,在推进过程中遵循帕累托改进原则。  相似文献   

5.
金融监管是金融管理当局基于金融规则对金融活动进行的监督管理。我国现行的金融监管体制是典型的多边分业型监管体制。而在我国金融改革与发展的实践中,金融混业经营以及混业经营的载体——金融控股公司已大量存在。金融监管体制与金融法律安排已严重滞后于金融实践。顺应世界范围的金融混业经营大势,并尊重我国金融改革与创新实践,迫切需要我们借鉴发达国家的金融监管改革和金融立法经验,逐步改革和创新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和金融法律安排,最终实现由“多元监管体制”向“一元监管体制”的转换。  相似文献   

6.
混业经营条件下的金融监管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胡庆康  陈华龙 《新金融》2004,(11):18-20
短期内中国仍坚持分业经营,但长期内无法避免混业经营的趋势。在从分业到混业的转变带来规模经济、分散风险和促进金融创新的同时,也伴生着由于金融内部交易而产生的经营不确定性、风险传递、虚假信息披露和违规经营等问题。从金融监管的角度讲、有可能面临监管重复、监管不到位、各监管机构和部门协调不当、监管组织体系设计陈旧等新的挑战,必须未雨绸缪,做好监管方面的准备。  相似文献   

7.
基于功能视角的我国农村金融监管创新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金融全球化和金融混业经营趋势的不断发展,金融监管的难度逐渐加大,解决这一问题的迫切性日益凸现。在此形势下,对现行以机构监管为主的监管模式进行改革、逐步过渡到功能监管条件下的统一监管成为必然选择。本研究的主要贡献在于:从功能监管视角出发,提出了基于功能视角的我国农村金融监管的创新路径,试图为我国金融监管部门制定切实有效的农村金融监管政装,从而为确保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安全运营的科学化实践提供,重要的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8.
美国金融 混业经营与监管难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99年11月4日,是美国金融史上也是国际金融史上一个重要日子,经过20多年的争论,美国国会参众两院最终表决通过了以金融混业经营为核心的《金融服务现代化法院》,克林顿在11月12日正式签署了这一法案,使之成为新世纪到来之前美国最重要的金融法律,《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正式结束了以1933年经济大萧条时期制订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为基础的美国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分业经营的历史,标志着美国金融业进入混业经营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金融体系从分业向混业转型的发展趋势下,本文从提升风险管理的时效性、系统性与全局性的角度提出了混业经营趋势下完善分业金融监管信息系统的建设和信息共享机制以及宏观金融风险预警系统的创建架构,为完善金融监管提出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混业经营与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新构想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我国金融业即将融入全球竞争之中,现行分业经营、分业管理模式下我国金融业的生存和发展面临巨大的威胁与挑战。因此,我国金融业的现实选择是“混业经营、统一监管”模式。  相似文献   

11.
颜浩龙  王琳 《财务与金融》2015,(3):78-82,95
在互联网经济的快速发展下,传统的行业正受到猛烈的碰撞和渗透.论文在供应链金融和互联网金融产品业务流程分析的基础上,从互联网金融与供应链金融两者融合创新的视角,研究了互联网金融和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联合创新的问题,为供应链金融进一步完善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2.
地方金融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一是发展不够;二是包袱沉重;三是竞争乏力;四是监管不足.财政部门参与地方金融企业的财务监管,必须处理好几个关系:一是处理好与其他地方金融企业监管主体的关系.二是处理好与政府的关系.三是处理好与投资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刘曦 《新金融》2007,(4):60-62
博弈论是研究决策者在决策主体各方相互作用情况下如何进行决策及有关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的理论。在博弈论已被主流经济学所接受的今天,它的发展及应用也进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时期。博弈论在所有研究领域都取得了重大突破,它对金融领域的研究也产生了强有力的影响。本文从博弈的视角分析了金融创新过程中微观主体间、宏观与微观主体间的博弈行为,最后应用博弈中一些较典型的模型对我国金融创新中出现的一些现象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有限理性下的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博弈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间的动态博弈关系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尤其在这次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发生后,两者都饱受质疑。本文从有限理性的角度,运用进化博弈的方法,分别对金融机构间的对称博弈关系和金融机构与监管机构间的非对称博弈关系进行分析,得出长期均衡点,并对其进行分析,为我国的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实践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中国金融业入世过渡期结束后,中外银行将面对面进行竞争,而创新能力的高低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两者竞争的胜负。因此,中国银行业必须将培育自主创新的能力提升到战略高度,从以下七个途径入手,大胆借鉴国外经验,以金融创新迎接新竞争。  相似文献   

16.
循环经济是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培育和提升竞争力,实现企业生存、发展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新型发展模式。财务管理是实现循环经济的基础工作和保障。物质流作为循环经济的核心调控手段,将它纳入财务管理体系已成为未来企业会计的一个重要工作。本文从物质流视角,以绿色经济核算理论为基础,对财务管理提出创新方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福建省的抽样调查为视角,分析了近年来福建省民间借贷及农村金融服务的发展状况、特点,并提出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政策建议.本文提出了完善农村金融服务的制度设计、加快发展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加快发展农业保险业务、加速农村投融资体制改革发展、因地制宜地设计"三农"融资担保体系、探索建立农村土地金融制度、疏导农村民间金融规范有序发展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积极创新全方位的支农金融产品服务平台,引导多渠道资金进入农业领域,充分发挥金融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9.
通过系统梳理互联网金融监管政策以及互联网金融创新的发展现状,构建方差分析模型实证检验监管政策的影响得出:首先,互联网金融监管政策的实施有效遏制了互联网金融企业数量的增长,但未能有效降低互联网金融创新的风险。其次,监管政策显著降低了互联网贷款利率和提高了互联网贷款规模,有力提高了互联网金融创新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因此应进一步完善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在促进互联网金融创新健康发展的同时降低金融风险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