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以都兰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了解都兰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基本情况,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最后提出加快都兰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策。  相似文献   

2.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经济和社套发展的必然规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的荧键性问题.文章结合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分析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境,最后提出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我国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进入21世纪后,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发生较大的变化,使这种作用逐渐减弱,而对农村所产生各种负面作用逐渐显露出来。文章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征入手,分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农村所产生的负面影响,进而提出农村剩余劳动力双向转移的模式。  相似文献   

4.
闫彩红 《特区经济》2010,(3):205-206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取决于两种力量:推力和拉力。文章分析了云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推力、拉力因素,认为推力、拉力没有能够协调并进,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面临决策困境,进而导致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效率不高。  相似文献   

5.
发展小城镇是中国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是解决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由之路。本文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入题,阐述了小城镇建设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作用,从而提出加快小城镇建设是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模式主要有就地转移模式、异地转移模式,两种模式在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交替出现。不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模式带来了相应的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但是仍存在一些弊端。此外,就目前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而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应逐渐以就地转移模式为主。  相似文献   

7.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问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小城镇建设在承担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起到重大的作用,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途径之一.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过程中却面临着制度、内部环境、客观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因此政府和相关部门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保证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的有序转移.  相似文献   

8.
文章分析了广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认为广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的条件已基本成熟,从中揭示了广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强调解决好广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是关系到农业、农村和农民及国民经济全局发展的战略性问题。  相似文献   

9.
王敏  余维祥  曲政 《乡镇经济》2004,(6):19-20,28
发展小城镇是中国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是解决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由之路。本文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入题,阐述了小城镇建设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作用,从而提出加快小城镇建设是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是我国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乎农民增收,我国经济、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文章结合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和现状,针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尽管国内外学者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争论不一,但马克思劳动价值中的价值思想应当是确定的。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中包含着三个基本论断:劳动决定价值、活劳动创造价值、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凝结为价值。它们蕴含着丰富的价值思想: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尊重劳动群众。当下,坚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的价值思想就是要让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为此,我们需要大力彰显劳动价值,深入探讨实现体面劳动的路径与对策,切实让广大劳动者共享发展的成果。  相似文献   

12.
董振华 《理论观察》2002,23(3):24-27
针对目前人们对劳动价值论的争论 ,本文认为对待劳动价值论唯一科学的态度是坚持和发展。那么如何坚持和发展呢 ?本文在分析劳动价值论发展的所有四种可能性的基础上 ,认为只有两条路是行得通的 :拓展劳动概念的外延和重新划分劳动概念。创新劳动价值论正是沿着这两条路发展的 ,它在坚持“活劳动”是价值创造的唯一源泉的基础上 ,结合时代特点和实践需要 ,把劳动重新区分为常规劳动和创新劳动 ,同时拓展了劳动概念的外延 ,并进而建立了新的劳动价值理论。这无疑是在劳动价值论内部对这种科学理论体系的补充和发展 ,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We consider a neoclassical growth model where labor collectively chooses labor share to maximize its steady‐state wage rate. In the basic two‐factor model, labor maximizes the steady‐state wage rate by setting labor share equal to the elasticity of output with respect to labor. This is precisely the competitive outcome. Only when we consider the model with organized and unorganized labor types can organized labor raise its steady‐state wage by choosing a higher than competitive labor share. Organized labor can benefit by choosing a higher labor share only at the expense of unorganized workers; not capital. We also analyze a version of the model that incorporates a tradeoff between collective bargaining opportunities and skill acquisition. All else equal, a higher skill premium leads organized labor to choose a higher labor share. Organized labor benefits again at the expense of skilled workers; not capital.  相似文献   

14.
运用高新技术对安徽传统产业进行改造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劳动的主体发生了从活劳动到死劳动到科学技术的演变 ,从而形成商品价值的主源泉也发生变化 ;衡量劳动的新标准是活劳动创造价值 ,死劳动创造和转移价值 ;坚持劳动价值论须承认生产要素的劳动化 ;劳动价值补偿形式是按要素分配。  相似文献   

15.
在劳动力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背景下,文章利用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制造业24个细分行业的面板数据研究出口贸易对行业劳动生产率、劳动收入份额和单位资产就业吸收量等劳动力现象的影响,研究发现出口贸易会降低劳动生产率,同时出口贸易会提高行业劳动收入份额并且会增加单位资产就业吸收量.此外,劳动密集型产业样本数据的实证研究得出了相同的结论,但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出口贸易对劳动生产率的负面影响较弱,对劳动收入的正面影响较强,且对就业的正面影响较弱.  相似文献   

16.
内部劳动力市场中的企业人力资源配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市场并非像新古典理论所描述的那样统一完整,而是处于分割的状态.如果以企业与市场的接触点为边界,那么我们可以把劳动力市场划分为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和企业外部劳动力市场两大块.由于企业能够通过内部劳动力市场的运作有效地降低劳动力替换成本,并获取充分的有关劳动力质量的信息,建立合理有效的内部劳动力市场就显得十分重要.所以,内部劳动力市场理论对于企业实现更有效的人力资源配置、提高效益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
集体劳动争议主体若干问题探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延伊伦 《特区经济》2011,(9):250-252
对集体劳动争议主体的确认和规范,是解决集体劳动争议的第一步,直接影响和制约着集体劳动争议的处理的结果。明确工会和劳动者共同具有集体劳动争议主体的法律资格及两者间的法定代表或委托代理关系,确立和规范集体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及诉讼代表人制度以及建立完善集体劳动争议程序,对及时公正地处理集体劳动争议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李浩 《改革与战略》2011,27(11):172-175
劳动力转移的长期性与劳动力短缺的长期性是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典型特征,再加上劳动力短缺造成了劳动力工资面临较大的上涨压力,使得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形势异常严峻。文章分析了这些特征背后的原因,并指出了在此基础上我国劳动力市场未来可能会遭遇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2000~2010年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数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农业技术需求法和中国农业生产实际估算了2000~2010年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结果表明,2000~2010年中国农村有待转移的剩余劳动力数量呈上升、后逐年快速下降的趋势,到2010年,下降至6820.92万。此外,本文将从年龄结构和文化结构两个角度就待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素质进行了分析。最后,本文对如何更加有效地转移和利用农业剩余劳动力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秦璐 《改革与战略》2011,27(8):55-59
私营企业的劳动关系是指雇主与员工之间在实现劳动过程中建立的社会经济关系。现阶段,私营企业的劳动关系具有市场化、契约化、紧张化、事实化的特点。我国私营企业劳动关系目前存在的问题是:用工劳动合同签约率低、内容不规范;劳动保障覆盖率低,参加社会保险少;劳动安全保护系数低,工资低;工会作用效率低,徒有虚名等。对此,必须采取措施在私营企业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要加强政府的监管力度,加大规范管理的力度,重视员工重视心理需求的关怀力度,加大工会组织建设的力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