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本文使用2018年477份农户调研数据,结合中国农贷市场特点,从社会资本和人格特征两个维度衡量农户软信息指标,利用计量模型分析软信息对农户借贷行为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第一,社会资本越多,农户获得正规借贷的概率越高,但人格特征对农户获得正规贷款没有显著影响;第二,社会资本越多、人力资本越多,农户获得非正规借贷的可能性越高;第三,农户纯收入越高,社会资本对正规借贷可获性的促进作用越显著,但是收入水平无法调节软信息对非正规借贷的影响。上述结论的启示:第一,金融机构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处理技术,将分散的农户交易数据整合,识别农户隐藏或者外显的软信息,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第二,农户要积极培育自身软信息质量,注重个人诚信、道德品质和能力素质的培养;第三,政府应加快促进非正式制度与正式制度有效结合,利用金融联结优势,改变传统信贷交易模式。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中国家庭动态追踪调查(CFPS)2012—2018年四期调查数据,通过VEP方法测算农户家庭贫困脆弱性,研究金融借贷的返贫防范作用及影响机制。实证结果表明,金融借贷能显著降低农户家庭返贫风险,但借贷渠道不同,其返贫防范效果存在明显差异,表现为仅非正规金融借贷与未来返贫概率存在“U”型关系。机制检验发现,家庭创业是正规金融借贷防范农户家庭返贫的重要机制,而非正规金融借贷不能通过创业产生收入效应和网络信息福利效应,其返贫防控作用不明显。异质性分析发现,金融借贷能明显降低非创业、弱社会资本、乡村、西部地区农户家庭未来返贫概率。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2017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运用Probit模型和Tobit模型实证检验了社会网络对农户借贷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1)社会网络对农户借贷可得性、借贷规模均具有正向影响。(2)信息获取能力、风险偏好在社会网络对农户借贷可得性、借贷规模的影响中均起到中介作用。(3)异质性分析发现,与非正规借贷相比,社会网络对农户的正规借贷产生的影响更大;与不使用互联网型农户相比,社会网络对使用互联网型农户的借贷可得性以及借贷规模的影响更大;社会网络对西部地区农户的借贷可得性以及借贷规模影响最大;年龄越靠近中年的农户越倾向于选择参与金融借贷,借贷规模也越大。  相似文献   

4.
解决好农村家庭贷款难问题是活跃农村金融市场的关键。基于中国农村家庭追踪数据,运用多元回归模型和交互效应模型,实证分析非农就业与社会网络对农村家庭正规借贷的影响,探讨了社会网络的调节效应,同时考虑了地区异质性。研究发现:“务工型”非农就业抑制了农村家庭正规借贷,且中部抑制作用最强;“创业型”非农就业显著促进了农村家庭正规借贷,且东部和西部促进作用更强;社会网络显著促进了农村家庭正规借贷,且西部促进作用更强;社会网络显著促进了农村家庭正规借贷,且西部促进作用更强;社会网络显著增强了“创业型”非农就业对农村家庭正规借贷的促进作用,且西部作用更强。据此,在制定农村金融政策时,应充分考虑非农就业的异质性、社会网络的作用、农村金融发展的地区异质性以及如何激发正规借贷需求。  相似文献   

5.
基于交易费用视角,采用农户入户调查数据,研究农户意愿融资渠道偏好和实际融资渠道选择的影响因素。实证结果表明:信息搜寻费用显著影响农户意愿融资渠道与实际融资渠道;交通成本作为借贷交易的客观费用,显著影响实际融资渠道,对于意愿融资渠道的影响则不显著;利息费用作为借贷交易的显性费用,人情支出作为借贷交易的隐性费用,直接影响农户意愿融资渠道和实际融资渠道;借贷频率越高,农户的意愿和实际选择更倾向于正规融资渠道。上述研究结论的政策启示是:第一,政府部门、正规金融机构要更加关注农户的社会资本,充分发挥农村社会资本的信息传递作用,降低农户借贷交易费用;第二,要扩大农村地区金融机构服务网点、金融自助服务设备、农村金融服务站的覆盖面,提升农村信贷服务供给质量;第三,要加强农村金融知识教育,引导农户充分利用正规融资渠道满足融资需求;第四,要正视农村地区非正规金融的存在及其作用,引导非正规金融与正规金融相互补充、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陕西省大荔县农户的调查数据为依据,运用Tobit模型对农户民间借贷需求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农户的收入水平和生产性经营支出对农户民间借贷需求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借贷利率对农户民间借贷需求也呈正向影响。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赋予民间借贷合法地位、引导正规金融与民间借贷联接、加大低收入农户财政扶贫资金供给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农村金融研究核心议题之一是农户融资行为特征问题。农户在自身积累、民间融资、正规金融机构融资等多种融资来源选择中,哪些因素影响着农户融资选择行为?同时,农户融资选择是否存在一定的融资次序?本研究应用2007年人民银行委托国家统计局在全国10省区调查获得的2万份调查问卷数据,进行了系统地实证研究。实证研究表明:(1)中国农户外出务工获得非农收入对农户借贷具有很强的替代性;(2)民间互助性借贷对正规金融机构贷款具有较强的替代性,而东部和中部相对发达地区对民间互助性借贷意愿更为强烈;(3)中国农户融资显著偏向内源融资,这集中反映了中国农户借贷行为具有道义小农假说的特点;同时,农户对商业性金融和互助性金融两种外源融资之间选择并不存在显著差异,两者之间存在选择的替代均衡。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2018年中国家庭动态追踪调查(CFPS)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法构建了社会网络得分,通过Logit和Tobit模型探究社会网络对农户借贷行为以及借贷金额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社会网络对农户参与正规金融借贷和非正规金融借贷是否存在差异。研究发现,社会网络对农村地区的借贷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也说明,我国农村地区的社会网络在农户的借贷中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研究还发现,相较于非正规金融借贷,社会网络对正规金融借贷行为的影响表现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9.
基于CHFS 2015年数据,运用Logit模型剖析农户参与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的影响因素,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系统分析正规金融、非正规金融对农户生产经营风险的化解效应。结果显示:农户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健康状况、家庭人口规模、家庭人均收入等因素显著影响农户参与金融借贷;正规金融能够显著化解农户生产经营风险,且对35岁以上的农户、非贫困户、高收入家庭、西部地区农户等群体所起的作用更为显著;非正规金融在农户生产经营风险化解中发挥的作用有限。正规金融能够通过促进农户创业来化解农户生产经营风险。  相似文献   

10.
社会网络具有共享信息、分担风险、减少机会主义行为等作用,从而可能减轻农村地区信贷交易的信息不对称。本文运用全国农村金融微观调查数据,从社会网络视角考察农户的社会网络对其获取信贷的影响,研究表明:以血缘或地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网络对农户获取信贷有显著影响,社会网络宽泛的农户,更容易获得贷款,社会网络是农户平滑消费或扩大生产的重要工具;社会网络对农户借贷的作用不仅仅局限于非正规金融,在正规金融它也发挥着积极作用;社会网络影响农户在非正规金融市场的信贷,但这种影响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户贫富差距的出现而逐渐弱化。  相似文献   

11.
论文利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的微观数据,以农户为研究对象,采用Logit模型和负二项模型研究社会资本、金融素养对农户借贷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社会资本和金融素养对农户向正规金融机构的借贷行为存在正向影响,社会资本的影响显著,而金融素养的影响不显著。社会资本与金融素养对农户借贷行为的交互作用并不明显,社会资本中的转移性收支、个人声望和对家庭的重视程度与金融素养的交互作用显著。对于农户向非正规金融机构借贷的行为,社会资本和金融素养仍对其有正向影响,只是社会资本影响不显著,金融素养有显著影响。社会资本除对60岁以上年龄段农户向非正规金融机构的借贷行为影响为负,对不同地区农户正规借贷行为均有显著影响,金融素养对东部地区农户正规借贷行为和中西部地区农户的非正规借贷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2.
在部分贫困地区,除正规金融和私人借贷以外,由财政出资的互助资金也有效地缓解了农户贷款难的问题。实证结果显示,金融环境、家庭特征、地区差异对农户的这3种信贷渠道选择有显著影响。正规金融获贷额度高、从事非农经营的农户倾向于选择正规金融;农信社贷款利率高、有生产性借款需求、家庭收入高的农户,特别是西部地区农户热衷于互助资金;而互助资金贷款利率高、从事非农经营、距离正规金融机构远的农户更多地利用私人借贷。  相似文献   

13.
民间借贷历史悠久且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能有效缓解弱势金融消费者的融资难问题。在中国的金融体制下,民间借贷同样发挥其特有的不可或缺作用,是正规金融的有益必要补充。研究首先综合中国学界观点、司法实践和金融监管体制等因素,将民间借贷界定为正规金融之外自然人之间、非正规金融机构法人之间、其他组织之间以及相互之间的借贷行为;其次从金融抑制理论、二元金融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对民间借贷存在和发展的理论基础进行阐述;最后论述了从传统民间借贷到新型民间借贷的发展变迁并比较了两者的风险收益特征和交易治理模式,然后提出中国应尽快完善互联网金融信用信息基础设施,加快构建和完善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与若干市场化征信机构错位发展、功能互补的征信市场格局,以促进民间借贷与正规金融的竞合共生发展。  相似文献   

14.
论文基于2019年内蒙古通辽市微观调查数据,运用工具变量和中介效应法,从农民创业的中介效应视角实证检验金融素养的增收效应。研究结果表明:金融素养具有显著的增收效应,且这种影响在纠正了内生性后依然存在;金融素养通过影响农户创业行为,进而实现收入水平向上流动,创业在金融素养的增收效应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3.2%。因此,政府将提高农民金融素养水平作为公共政策的瞄准目标,不仅可以通过提高农民家庭创业率为经济转型提供内生动力,还可以促进农民收入水平的增长,这将对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和脱贫成效的巩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高博 《征信》2021,39(4):80-87
互联网广泛使用背景下金融素养如何提升农户的正规金融信贷获得已引起学界充分关注.通过两阶段最小二乘法,并利用2017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农户的金融素养程度普遍不高,金融知识是拉低金融素养水平的主要因素;互联网使用增加能够通过提升金融素养来促进农户获得信用信贷,在上述关系中金融认知与风险认知受到显著影响,而金融知识的作用并不显著;农户的创业次数直接影响农户信贷获得,并且可以通过影响金融素养进而影响农户信贷获得.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采用2009年全国10省农户的调查数据,对农村二元信贷市场结构下的农户借贷行为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当金融资产余额不足以满足农户资金需求,或因子女上学、家庭成员生病、修建房屋、农业生产投资而产生资金需求时,农户才会通过正规金融机构或非正规金融中介融资;与非正规借贷相比,正规借贷与受教育程度和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正相关,而与家庭经营主业、房产价值负相关;当农户与资金供给方之间具有某种关系时,其他变量就成为相对不重要的影响因素;正规借贷与非正规借贷之间是一种替代与互补并存、互补更为突出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依据在新疆喀什、库尔勒、伊犁维吾尔族农村调研数据做实证观察,发现关系网络对农户融资行为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将研究聚焦于特定社会文化与关系网络为什么以及如何影响农户融资结果,并从关系网络的视角解释了农户借贷市场二元金融结构存在的现实性。在调查分析、文献研究及访谈研究的基础上,以维吾尔族农户需求为导向,了解维吾尔族关系网络特征,阐释了关系网络作为农户最重要资源,它带来的信息效应和资本效应有助于弱化农户融资中的信息不对称,降低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同时,社会关系网络对于培育本土化的农村金融力量,拓展农村金融改革路径,具有积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价值。通过社会关系网络对农户抵押替代效果分析并补充了主要观点,对此提出了立足于新疆乡村实际,遵循自下而上的基本思路,政府需要果断放开非正规金融组织,因地制宜地重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的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基于湖南省2000户样本农户问卷调查数据,利用离散选择模型比较研究农户结构和行为对正规借贷和民间借贷供需倾向的影响发现,农户显性有效借贷需求严重不足,农户的结构和行为对其借贷需求倾向影响重大,农村金融中介的借贷供给倾向性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人人贷统计数据的实证结果表明,网络借贷模式异化对普惠金融发展影响是复杂的,并非简单促进或抑制。网络借贷原始模式在金融服务覆盖率和交易效率上优势显著。短期内,模式异化能更好地控制信用风险和提高借款成功率;在长期发展中,模式异化与普惠金融理念相悖,网络借贷机构逐渐呈现出客户选择的偏好,是典型的普惠金融机构使命漂移,最终向传统金融模式趋同。以发展普惠金融为目的,网络借贷机构应在商业可持续的基础上回归纯信息中介模式。  相似文献   

20.
本文使用CFPS(2014)的微观调查数据,基于社会资本的综合测度,检验了社会资本及其结构对农户借贷的异质性影响。首先,分析指标属性并结合改进的变异系数法,提出了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社会资本测度方法。其次,基于工具变量法的内生性检验发现:从整体看,农户社会资本越丰富,其获得银行借贷及民间借贷概率均会显著增加;从社会资本结构类型看,结构型社会资本对非正规借贷的作用更大;随着农村制度的变迁,认知型社会资本对正规借贷与非正规借贷均发挥促进作用。这意味着,缓解农户贷款难应充分发挥社会资本作为非正式制度的技术优势,实现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的优势互补,且贷方应重视社会资本结构在不同借贷主体之间作用机制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