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解决黑臭水体治理投加菌剂易随水流飘散的问题,本文利用碳素纤维生态草对微生物菌剂固定挂膜,并通过原位围隔试验,探究微生物菌剂联合碳素纤维生态草处理黑臭水体的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协同处理组的COD、浊度、TN、NH+4-N、TP的削减率分别为85.8%、75.2%、86.3%、90.8%、53%,DO从0.15mg/L恢复至5.8mg/L,水质状况显著改善。与单挂生态草试验组相比,协同处理组的成膜时间缩短3~5d,膜增重显著,生物膜形态较好;协同处理组水体环境微生物多样性增加,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丝状菌(Filamentousbacteria)等益生菌在水体中出现,霍乱弧菌(Vibriocholerae)、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等致病菌大量减少。试验证明,生态草协同微生物菌剂可加速黑臭水体净化,促进水生态稳定。  相似文献   

2.
成豪 《水资源保护》2019,35(1):70-72
利用碳素纤维生态草对小型封闭地表水体进行净化处理。结果表明:生态草遇水散开,巨大的比表面积有利于微生物附着生长,且挂膜过程用时较短,生物膜形态稳定;碳素纤维生态草对水质有一定的改善和保持作用,COD去除率达71%,但TN和TP的去除效果并不明显,水质总体上能够持续满足地表水环境Ⅳ类标准。  相似文献   

3.
罗智威 《水资源保护》2016,32(S1):57-59
在黑臭水体的生态修复中,通常水中较高浓度的污染物会威胁水生生物的生存发育,影响生态修复的效果。利用微生物耐污、高效的特性,有针对性地投放微生物来对水质进行初步改善,再引入水生动植物来恢复水体生态系统,提升并稳定水体的生态自净功能,使水体即使在无法彻底截污的情况下也能保持健康稳定。本研究通过试点案例,证明微生物技术对黑臭水体的治理和水体生态修复有着很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4.
宋垒 《中国水利》2021,(5):31-33+27
在分析深圳市以往河道治污路线的基础上,指出了传统治污路线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控源截污为主、河道截污为辅、采用新设备新工艺、末端集中或各段分散调蓄、源头管控等策略。经过"十三五"时期对黑臭水体的整治,深圳市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全市域河流水体的不黑不臭,呈现出水清岸绿、鱼翔浅底新景象。  相似文献   

5.
微生物菌剂净化富营养化景观水体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土著微生物培养液和BBL1菌剂,采用投菌法对富营养化人工景观湖水进行净化试验,分别考察了曝气、载体和底泥对净化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含有生物促生剂的土著微生物培养液和BBL1菌剂均能降低水中的CODCr、氨氮、总磷和浊度,在有载体的状态下,其净化作用更为显著,底泥的存在强化了BBL1菌剂对氨氮的去除,其去除率大于90%,BBL1菌剂对曝气的敏感性大于土著微生物菌剂。实际试验的结果表明,BBL1菌剂能有效地对受污染的景观池水进行生物修复,处理后的池水清澈,水体中的溶解氧浓度显著提高,所用生物促生剂不含外来微生物,对人体和鱼类无毒性。  相似文献   

6.
河流水质净化技术及生态修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针对我国河流水体污染及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分析我国水体污染现状及其特点,提出了河流生态修复的原则,并就目前常用的河道水质净化技术进行了讨论,提出了河流生态修复目标的确定及河流修复的步骤。  相似文献   

7.
卵砾石生态河床对河流水质净化和生态修复的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研究卵砾石生态河床在河流原位水质净化和生态修复中的效果,选择位于宜兴市大浦镇的林庄港作为试验河道进行原位观测,对比分析了卵砾石生态河床河段和自然河床河段中的生源要素变化规律和水生生物生长状况。试验结果表明:卵砾石生态河床河段对污染物质的截留效果明显好于自然河床河段,对氨氮和总磷的截留率可分别达到37%和25%,卵砾石生态河床的构建可显著提高河道的自净能力;卵砾石生态河床河段水生植被的生长密度和覆盖率均达到良好的水平,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在敏感物种数、分类单元数和生物数量密度等方面均优于自然河段的;卵砾石生态河床为水生植物、底栖动物和附着生物等水生生物提供了适宜的栖息环境,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起到了较好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利用微生物菌剂材料,对城市公园湖泊中水质较差的区域(即,污水区)进行处理。方法:利用筛选出的最优复壮液对城市公园湖泊污水进行处理,摸索出效果达到最佳时的处理条件和处理方法。结果表明:以红糖和糖蜜为营养物质,对微生物菌剂的复壮效果较好,投放菌剂原液的浓度越高复壮效果越好,复壮效果直接影响水处理的效果;利用微生物菌剂在处理城市公园湖泊污水的效果明显,处理后基本达到V类地表水标准。  相似文献   

9.
生态混凝土水污染净化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混凝土是一种具有特殊孔结构的新型混凝土。为了分析由这种生态混凝土制成的城市河道护坡对水质净化效果,自制了河道槽形结构模型,开展静态吸附和动态过水条件下的水质净化试验。结果表明:在静态吸附实验的4组试样中总氮去除率可达47.4%,总磷去除率可达70.3%,说明利用生态混凝土护坡对城市河道进行污水修复是可行的,以此为基础开展了动态过水实验确定适用于城市河道水污染修复效果最佳的生态混凝土配合比,即骨料粒径为20―25mm,胶凝材料用量为228.46g,矿灰掺量为4%,水胶比为0.3,硫酸亚铁掺量为12%。研究结果可为以后城市河道污水净化提供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讨碳纤维生物接触氧化法处理黑臭水体过程中,生长环境对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特征演变的影响,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接种污泥以及设备内不同处理阶段的活性污泥、碳纤维膜上的细菌群落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挂膜的进行,设备内活性污泥的微生物种类逐渐减少,与接种污泥的细菌群落结构差异性越来越大,但是碳纤维膜E样品与稳定期D样品的细菌群落结构差异性较小。优势细菌菌群分析结果表明,在门类水平上达到20门以上,优势细菌种群以变形菌门、厚壁菌门、放线菌门、拟杆菌门的细菌为主,相对丰度约为75%~95%;纲类水平也达到20纲以上,主要以α-变形菌纲、β-变形菌纲、δ-变形菌纲、γ-变形菌纲为主。设备内活性污泥和碳纤维上的α-变形菌纲和γ-变形菌纲均高于接种污泥,梭菌纲含量低于接种污泥,说明采用活性污泥进行接种挂膜,细菌群落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  相似文献   

11.
徐昕  刘松  蒋力 《江苏水利》2022,(4):57-61
本研究选取江苏省淮安市的淮阴区、清江浦区、淮安区作为研究区域,通过文献研究法和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对淮安市主城区小微黑臭水体污染现状及其水质净化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研究成果可为全国小微水体水质净化提供科技支撑和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2.
该文介绍了人工生态工程净化系统的构造、净化机理及其在福州白马支河治理中的应用。近三年运行结果表明,该系统对黑臭河流的净化效果好,抗冲击负荷能力强,适合于城市景观河道和小区污水的就地治理。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黑臭水体的长效治理,依据生物生态修复原理,利用控源截污技术(污水口处理器)、内源治理技术(清淤、底泥修复毯)及生态治理技术组合工艺(生态坝、曝气增氧设备、生态浮岛、人工水下森林、水质提升器)对北京方氏渠黑臭水体进行了治理,同时对水体水质及底泥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2019年8—11月水体黑臭得到消除,且2020年4—6月水体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Ⅴ类要求,显示水质提升与外源污染的截除、内源污染的削减及各项生态治理措施密切相关。综上,为使水体彻底消除黑臭及保持良好状态,须控制外源污染、削减内源污染及采取综合生态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4.
以微生物菌剂为材料,结合超声技术,对发酵工艺废水进行处理.利用微生物菌剂和超声波技术处理发酵工艺废水,筛选最佳处理效果的条件和方法.结果表明,利用微生物菌剂联合超声技术在处理发酵废水的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5.
生物生态法是目前国内外治理河湖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方法,但使用单一净化装置的处理效果均不甚理想,故将生物生态法中的生物膜法、曝气富氧法和生态浮床法相结合,开发了一套新型膜曝气生物膜-生态浮床立式组合净化装置。试验结果表明,组合装置较水体自净和单一净化装置可显著提高水体净化效果。具体表现在:组合装置、生物膜反应器、生态浮床和河水自净作用对NH_4~+-N的去除率分别为98.0%、96.6%、66.6%和48.5%,组合装置较河水自净作用的去除率可提高49.5%;对TN的去除率分别为34.7%、26.9%、19.3%和9.6%,去除率可提高25.1%;对TP的去除率分别为60.7%、33.9%、86.9%和38.5%,去除率可提高22.2%;对COD_(Mn)的去除率分别为78.3%、53.1%、58.4%和40.2%,去除率可提高38.1%。同时,组合装置对叶绿素a同样具有最强的抑制作用且可大幅提高水体透明度,减少水体黑臭现象的发生,这一结果为该装置应用于受污染河道的水体修复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以北京市某区村镇黑臭水体治理项目为例,梳理黑臭水体成因、有针对性的设计方案、具体整治措施及治理效果,形成智慧水环境管家系统治理体系。通过治理前后断面监测水质类别的对比分析,确定水环境管家系统在村镇级黑臭河道水体治理及修复中具有显著效果,能够起到长效保持作用,产生较好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该项目案例成功的经验,可为国内开展村镇黑臭河道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选取再力花、风车草、黄菖蒲和美人蕉4种常见的植物为研究对象,对其在黑臭水体下的生长特性及吸收氮磷能力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实验期间美人蕉净生物增量最大,再力花次之,风车草与黄菖蒲两者较接近。4种挺水植物对污染物的去除负荷顺序大致为:再力花美人蕉黄菖蒲风车草。而单位生物量植物对污染物的去除负荷顺序总体为:黄菖蒲风车草再力花美人蕉。该4种挺水植物都可作为黑臭水体生态修复应用,但若考虑其后期维护等问题,建议使用净化能力较强,而生物量增加较小的黄菖蒲。基于生态系统的结构复杂性考虑,又建议多采用挺水植物种类,黄菖蒲的数量上占优势即可。  相似文献   

18.
七台河市于2019—2020年对万宝河的黑臭河道进行整治,为研究黑臭水体治理成效,本研究调查了2020年治理后的万宝河的水质数据,根据《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指南》进行了分析评价,并利用SWAT模型进行治理后流量补充模拟,结果表明清水源工程等黑臭水体整治工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治理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9.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水体黑臭问题愈发突出,在国务院“水十条”发布后,全国各地开始大力整治城市黑臭水体。为解决青岛市城市黑臭水体存在的污水系统不完善、水资源匮乏、生态基流短缺、河道水质差等突出问题,以李村河流域为重点,在充分调研基础上,采取系统化流域治理思路,提出了排水系统补短板、污水设施布局优化、再生水补水和海绵城市建设等措施,减轻污染入河,提高河道环境容量,构建以源头控制为核心的水生态治理体系,以创建北方缺水城市水生态建设典型示范。  相似文献   

20.
Z河位于某沿海城市,由于沿岸污染源的大量输入,致使水质不断恶化,水体黑臭现象日趋严峻。Z河属于城市内河,受既有街区影响,部分传统水体修复技术使用受限。依照控源截污、内源治理、清水补给、生态修复的技术原则,提出沿河截污、底泥清淤、水质净化、微生物活化等工程措施,确保项目实施后能够实现消除Z河水体黑臭和恢复城市良性生态系统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