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我国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国有煤炭企业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能否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人才成为其中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本文在对科技创新人才激励和权益保障研究现状进行全面分析基础上,发现煤炭企业科技创新人才激励和权益保障中存在的问题,尝试从改革科技创新人才政策保障机制、完善科技创新人才物质激励方式、发展科技创新人才精神激励、创新科技创新人才环境建设等方面提出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2.
正为加快推进种业人才发展和科研成果权益改革试点工作,增强现代种业发展活力,9月26日农业部专门召开会议,听取10个改革重点省市以及相关科研机构的情况汇报。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在会上强调,种业人才发展和权益改革试点工作已经进入到深水区,事关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人才、科技体制改革的决策部署,能否在种业领域得到贯彻落实,科技创新驱动种业  相似文献   

3.
林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探讨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本文针对林业发展新阶段和当前林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存在主要问题,对完善林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作初步探讨,提出林业定向培养、教育培训、人才储备等人才增量机制和项目带动、市场评价、过程激励等林业科技创新人才创新能力提升机制,并提出以科学人才观念为导向、建立多元投入体系、强化现代管理理念和营造良好育才氛围是实现林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4.
正我国瞄准种业科研体制顽疾,组织开展了国家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从2014年开始启动并逐步扩大种业人才发展和科研成果权益改革试点,取得了显著成效。我国农作物品种自主能力大幅提高,净资产1亿元以上的种子企业比5年前翻了1倍。"三夏"时节,农事正忙。良种在促进粮食增产方面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近年来,我国如何通过种业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提高农作物品种自主能力,保障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5.
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培养农业科技创新人才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东北地区作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和农牧业生产基地,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面对东北农业技术发展滞后、人才加速流失等问题,亟待培养农业科技创新人才以促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实现东北农业现代化发展。从培养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和实现路径入手,从政府、当地、高校角度针对政府的组织领导主体责任、政策保障规范化建设、创新创业平台搭建、产学研深度融合培养进行探究,旨在为东北提供高素质人才红利,推动东北农业向高质量农业转变发展,以人才振兴实现东北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6.
创新驱动战略是我国发展全局的核心。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等重大战略性安全的根本保障。乡村振兴战略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结合将成为科技推进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契机,人才和资金是创新驱动农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因此需要实现高等农业教育系统与农业经济系统的良性耦合。江苏有较好的农业资源、科技资源和高等教育资源,在创新驱动农业转型发展中,要健全高层次农业人才培养体系,积极推进“新农科”建设,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教育改革作出江苏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优化产业布局、创新经济增长点的重要举措。但河北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存在着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偏小、缺少外部资本投资环境、科技研发能力相对较弱和企业缺乏高素质的人才等问题,在分析其现行政策的基础上,提出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创新投融资和信用方式、完善激励创新科技政策和实施以人为本激励政策等政策建议,以期促进河北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发展普惠金融要明确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重点工作是健全多元化机构体系,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手段,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发挥政策引导和激励作用,加强普惠金融教育和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要有组织保障。  相似文献   

9.
《中国粮食经济》2017,(2):68-69
正国粮人[2016]289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粮食局,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中粮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河南工业大学、南京财经大学、武汉轻工大学: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精神,坚定不移地走科技兴粮、人才兴粮之路,加快推进粮食行业科技创新人才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相似文献   

10.
当前,农民工的合法权益难以保障,权益受损难以救济.保障农民工的基本权益,要创新制度,建立平等的就业环境,改革户籍制度,统筹社会保障,修改劳动立法,建立正式和非正式组织,创新纠纷解决机制,培育中介组织.  相似文献   

11.
东西部水利合作的宏观模式——国家水利合作体系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研究政府在东西部水利合作中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建立了东西部水利合作的宏观模式——国家水利合作体系模式,并提出关于国家水利合作体系的几点建议:即制定东西部水利合作的总体战略;制定激励政策,促进东西部水利合作;改善西部合作环境;健全法律制度,保障合作权益;加强人力资源开发,提供人才支撑;为东西部水利合作提供资金保障;加强国际间交流与合作等。  相似文献   

12.
正日前,国家粮食局发布意见指出要坚定不移地走科技兴粮、人才兴粮之路,加快推进粮食行业科技创新人才发展。意见指出,要全面落实创新驱动发展和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大力实施科技兴粮和人才兴粮工程,在粮食行业科技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的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性进展,实现科技创新人才数量快速增加、素质大幅提升、结构较为合理、使用效能显著提高、竞争优势明显增强,建成一支适应粮食行业创新驱动发展需要的科技创新人  相似文献   

13.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对实现粮食稳定增产、生态安全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农业科技创新中遇到的政策不力、人才不足、资金匮乏以及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等问题,必须从资金保障、人才保障、制度保障等几个方面进行驱动。  相似文献   

14.
科技创新是我国未来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农业科技创新的特点决定了政府是农业科技创新的主要投资者。为了推动农业科技创新,财政要加大农业科研经费投入,建立合理的资金分配结构,同时大力支持农村教育和农业技术推广,并灵活运用财政政策手段激励农业科技创新。  相似文献   

15.
当前,农民土地权益保障问题日趋紧迫,农民土地权益受损业已成为危及我国农村社会稳定大局的重要诱因。城镇化加速背景下,农民土地权益保障既面临着"保发展"与"保权益"的政策权衡、农村土地所有权虚化导致农民土地权能残缺等制度困境,也面临着个体农民维权能力弱化和无序化的现实困境。现有制度存续状态下,建立农地流转的民主决策机制、构建农地流转的市场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农地流转的增值利益分享机制、完善农民土地权益协调与诉求机制是创新农民土地权益保障机制的适宜路径。  相似文献   

16.
《农民科技培训》2012,(3):48-48
2012年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公开发布。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强农民教育科技培训,全面造就新型农业农村人才队伍,明确要振兴发展农业教育,加快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和大力培训农村实用人才。  相似文献   

17.
随着农村改革深入推进,农民权益不断提升。当前这种不断提升的权益却仍然与农村户籍相绑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型城镇化。为了有效破解农民权益保障与新型城镇化发展之间的两难境地,有效提升新型城镇化的质量,在城镇化进程中农民权益的处置需要采取新的思路。本文指出了当前农民和农民权益之间是一种"弱连接",且这种"弱连接"将变得愈发不利于城乡融合发展,并且以增量改革和市场化改革为原则,提出了将农民权益与农民个体相绑定、与农村户籍相分离,从而实现"带权进城"的农民权益处置思路。通过浙江省德清县农村产权改革的案例,本文探讨了"带权进城"在实践中的模式、效果、启示和未尽之处,指出未来"带权进城"实践创新的重点在于农民权益的固化和盘活,最后提出了从富裕地区先行先试,尊重农户意愿,扩大城镇公共服务供给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通过抽样问卷调查的统计和座谈会内容进行归类分析,揭示了当前地学科技创新和高素质人才培养中现存的比较突出的问题:地学教育生源入口每况愈下,创新人才培养后继乏人;地学教育的教学条件相对落后,创新教育基础薄弱;地学科研管理的激励和保障措施不力,体制相对滞后;教育管理缺乏科学性,管理成本高。要改变现状,必须从转变教学观念入手,改革现行的教育模式,创新地学教育的管理体制,为地学科技创新和高素质人才培养开辟道路,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9.
<正>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关系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制度基础。江苏省泰兴市2018年被列为全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建制推进试点县,全市从农村改革发展大局出发,以改革的勇气、创新的精神,强化组织领导,严把政策关口,规范工作流程,稳步有序推进,积极探索创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保障农民的合法财产权益,改革  相似文献   

20.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高层次人才的创新创业活动对河北省综合实力的提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激励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成为河北省转型发展时期的重大课题。本文立足于河北省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的现状,从政府、用人单位和社会三个层面对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的激励政策和机制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