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骏  施敏杰 《化工管理》2023,(17):33-36
材料化学基础是研究材料结构、制备、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学科,是高校材料、化学和化工等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一门具有基础性、交叉型和综合性的课程。近年来,一流专业建设理念已成为国内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涉及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质量等多个方面。文章结合省属本科高校一流专业申报,以材料化学基础课程性质为切入点,阐述“混合式”为主的教学设计对课程学习和讲授带来的革命性变化,以期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一些新思路和新方法。不同于传统的被动式教学,“混合式”教学强调了课前预习和课堂的组织性,结合材料化学基础的相关知识重点和学生的专业课程文化水平,细化课前、课中、课后的学习任务,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课程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最终提高一流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2.
"化工原理"课程是工科类高职院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技术专业课,针对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和培养目标及本课程的教学特点和学生基础普遍较薄弱的特点,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改革。打破学科教育的模式、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界限,加大实践教学比例,突出实践技能的培养,建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根本的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3.
计算机软件在化工中的应用课程不仅包含较广的化工专业知识,而且也是培养化工专业大学生具有计算机软件技术学习和应用能力的主要选修课程之一。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背景下,课程思政与高校计算机软件在化工中的应用课程教学相融合,有助于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引导化工专业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基于此,文章探讨了高校计算机软件在化工中的应用课程教学与课程思政理念结合的主要问题,并探究了相应的教学改革内容、方法与价值。  相似文献   

4.
仪器分析是化学化工从业者必备的一项基本技能,是开展化工技术研发和生产的前提和基础,更是高职化工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仪器分析课程作为高职化学化工类专业一门学科交叉性较强的课程,目前其教学模式大多仍为“教师讲授+学生实操”的传统模式,存在一些教学弊端。文章探索利用互联网开展仪器分析课程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按照教学内容、线上资源、线下面授三条路径同时进行,分别从教学内容改革、线上资源开发、信息化手段探索、翻转课堂教学框架搭建等方面入手,全方位提高仪器分析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落实“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助力培养具备扎实仪器分析操作技能、良好职业品德的高素质化工人才。  相似文献   

5.
为了进一步培养职业学校化工专业学生的工程意识,大部分院校将化工设计课程融入到教学计划中,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束缚,在教学中教师形成了固定式的教学思维:教师灌输知识、学生被动学习。此种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学生会失去学习兴趣,也难以取得良好的课程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应当有效选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充分提高化工设计教学质量,这也是当前教师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亟待实行的重要责任和义务。所以文章从以下几方面分析探索化工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旨在进一步推动化工设计类课程教学的有效发展。  相似文献   

6.
"自动控制原理"是自动化专业的核心课程,为了全面增强教学创新理念,笔者结合高校"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的教学实践,分析了教学中存在的学生基础知识薄弱、教师教学方式单一和重理论而轻实践等方面的问题,并最终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创新改革措施,试图为本专业教师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自动控制原理”是自动化专业的核心课程,为了全面增强教学创新理念,笔者结合高校“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的教学实践,分析了教学中存在的学生基础知识薄弱、教师教学方式单一和重理论而轻实践等方面的问题,并最终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创新改革措施,试图为本专业教师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出发,分析当前高校化学化工专业高分子学科人才培养现状和问题,探讨如何在教学中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法改革措施,包括培养目标、培养方法、培养方案和考评机制等。并通过思政育人和实验教学的有机融合、相互促进,实现了课程学思结合、知行统一,旨在为提高高校化学化工专业高分子学科教学质量和培养高素质的化学化工人才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9.
在纺织工程专业认证背景下,以浙江理工大学的国家特色专业为依托,基于课程思政建设和“互联网+”对“世界经济概论”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与探索,如何开展纺织专业经济学课程的知识教学,实现高校“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世界经济概论”课程教学关注的重点。从“世界经济概论”课程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出发,探讨提高纺织工程专业新工科人才培养质量的措施,加强专业知识基础的同时,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经济学分析视角、国际化的视野和敏锐的洞察力,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核心理念融入到纺织工程新工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过程中,构建起纺织和经济学科交叉及产教融合的教育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10.
雷鸣  李文 《化工管理》2023,(28):13-15
文章在对高校化工制图与CAD课程教学现状进行探讨的基础上,通过文献检索法及逻辑法等方法,从备课、课堂教学及成绩评价体系三方面提出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跨院系、跨学科及跨专业人才为目标的化工制图与CAD课程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1.
化工热力学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对培养化工类专业人才起到重要支撑作用。在专业知识传授的同时,通过课程思政建设,培养学生在工程伦理、环境保护、科学探索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塑造学生爱党报国、民族自豪、专业自信的价值观。文章以青海大学化工热力学课程组为例,详细阐述了课程思政建设思路、建设内容与实践、教学效果反思等。  相似文献   

12.
高职专业教育存在毕业生专业严重不对口的现象,严重影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为提高高职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将化工检修电工职业资格证书中的职业能力标准的背景、方法及流程与工业过程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标准、课程体系、核心课程等方面有机结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3.
《服装史》课程作为高校服装专业教学的专业基础课程,对于培养服装专业学生传承民族艺术精神有着重要的不可忽视的意义。然而目前的教学模式和培养目标都比较侧重于《服装史》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不利于学生培养学习兴趣与学习的主动性。本文以"四开一理"为方法,改善"满堂灌"的教学固有模式,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帮助学生更好做到学以致用。《服装史》课程意为考查服装发展状况以及变迁规律的理论体系,是我国高校教育中服装专业或与其相关专业必不可少的一门专业理论课程。然而在本课程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出现了各种问题。  相似文献   

14.
在当今大学生物、化工、医学、材料类等专业的学生,其重要的必修基础课程之一就是有机化学。此门学科具有非常广的覆盖范围,并且具有非常强的理论性和非常丰富的教学内容,是一门具有应用性特征的基础学科。在实际进行大学有机化学教学的过程中,其中实验教学是整个教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在实现其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有着良好的推进作用。因此,在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必须要紧随当今时代发展的步伐,对教学体系进行改革,从基础、综合、课外多种教学方式的结合来进行改革,以期创新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15.
无机化学课程是我校理工类各专业的基础必修课之一,同时起着衔接专业课学习的重要作用。针对非化学类专业学生学科背景复杂、知识基础差异性大等情况,结合自身教学实际,从学生兴趣的培养、教学内容的优化、教学方法的改进等方面对无机化学教学过程进行了探讨、思考与实践,以求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6.
环境化学是高等院校本科环境专业和应用化学专业的重要基础课,也是各大专院校非环境类的相关专业课程。是研究、控制和改善环境质量的综合性学科。如何在讲授好这门课程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是讲授环境化学课程的教师要思考的主要问题。本课题组在组织非环境类专业环境化学课程教学活动过程中,结合平时教学实践的经验和体会,从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在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等方面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7.
大学基础化学是高校化学专业必修课程,它是面向非化工类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院校要根据化学专业的特点,突出基础化学的重点、难点、热点,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动手实验的能力,以满足社会、企业的需求。  相似文献   

18.
化工原理作为化工类专业必学的一门专业课程,其运用范围极为广泛,对学生今后的工作科研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将主要探讨长久以来的化工原理这门课程中主要涉及的就是教学原理、教学实验内容以及设计类的知识的具体实行办法等,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实践能力和实验创新能力,进而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19.
《高分子材料分析与测试》是高分子材料加工专业的一门实用性强且有着重要学科意义的基础课程。本文以提高教学质量、锻炼学生的专业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高素质学科人才为目的,在教学体会和教学方法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思考与探索。  相似文献   

20.
分析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同时也是高职药学、检验及化工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分析化学理论课教学内容繁多且相对枯燥,实验课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提高分析化学课程的教学效果。文章结合高职药学专业分析化学实验课程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设计,同时加强实验过程中废弃物处理及绿色化学理念的培养,加强改革创新,贴近人才培养目标,为社会培养出更加优秀的技能型高级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