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武汉城市圈多中心城市—区域结构及其协同共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多中心城市集群是我国"十二五"规划空间发展战略模式,是实现区域协调与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武汉城市圈作为我国重要的都市区经济体,是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战略支点,是实现湖北区域弯道超越、拐点跨越的重要城市集群。多中心城市—区域结构是武汉城市圈重要空间特征与发展模式,利用区域关联系统、共生思想从定性与定量角度分析了其多中心城市—区域结构、多中心关联关系、多中心协同共生等机理、路径、模式,并从体制、经济与社会维度提出了多中心城市—区域关联与协同共生思路。  相似文献   

2.
优化城镇规模结构,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功能,加快发展中小城市,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是实现新型城镇化的基本要求。武汉城市圈作为"两型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及长江中游城市集群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中部崛起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战略支点。然而,武汉城市圈空间结构的单中心"中心—外围"模式,导致城市急剧扩张、资源过度集聚、圈域内城市联系度弱化,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等问题更加突出。在此背景下,积极探索多中心城市集群发展与区域多中心联动协作发展模式,对于摆脱旧有以武汉为强核中心的痼疾,实现武汉城市圈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研究结合"中心—外围"理论、共生理论以及协同理论的内涵与外延,对武汉城市圈经济关联度、城市首位度、断裂点区位测度与评价,并最终提出武汉城市圈多中心协同发展的前瞻战略。  相似文献   

3.
张竟竟 《企业活力》2010,(10):13-15
科技园区和产业集群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两大经济胞体,二者之间存在着类似于生物物种之间的共生关系,深层次剖析三者之间的共生机理对于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研究表明:科技园区、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之间存在着协同进化的关系;企业、产业、集群、园区、集聚区、区域经济构成了具有等级体系的共生单元;区域经济——科技园区——产业集群——企业则形成了圈层嵌套的逐级共生环境;而在商丘市科技园区与产业集群的发展中存在着点共生、间歇共生和一体化共生模式。  相似文献   

4.
基于南昌市高新区构建协同共生创新中心的设想,需要对其可行性进行论证,本文通过问卷调研发现,超过半数科研机构都有进驻协同共生创新中心的意愿。进驻协同共生创新中心的方式主要是租赁场所和购买土地,而且大多数会选择整体入驻。入驻机构在硬件设施方面比较关注地理位置和信息中心,生活配套方面是技术交流中心和人才公寓,政策支持方面是资金和税收优惠。据此,本文提出以下建议:分阶段推进协同共生创新中心的构建;做好整体规划,打造智慧协同共生创新中心;完善协同共生创新中心的软硬件配套条件;优化协同共生创新中心的环境主体。  相似文献   

5.
区域经济共生发展核心影响因子包括区际共生、代际共生、生态共生、制度共生、低碳共生和发展共生六项,这六大关键因子对区域经济共生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研究了各关键因子对区域经济共生发展的影响机理,并且构建了相应的影响机理结构模型;同时,通过构建区域经济共生发展的综合影响模型,分析了六大因子对区域经济的综合影响。分析发现,各核心影响因子通过各自的实现指标,形成了各自的共生价值体系,并最终会推进区域经济的共生发展,而区域经济共生发展在价值增值的基础上又会反作用于各影响因子,促进各因子的持续优化。  相似文献   

6.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长三角城市群网络结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李响 《城市发展研究》2011,18(12):80-85
城市群网络化发展是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基本特征之一.研究以长三角城市群内16个主要城市经济联系为实证,从社会网络分析视角,对城市群网络的基本形式、网络结构属性及内部微观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长三角城市间已互动形成紧密的网络状关联,但网络内各城市结点间中心性不均衡、枢纽型城市较少,区域多中心、网络化协同发展格局显现...  相似文献   

7.
新技术在现代商业竞争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国家和公司都投入越来越多的资金用于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但是技术的商业化比例却很低.如何改善新技术的商业化,本文从技术商业化过程中组织之间的关系入手,采用自然生态学中的共生理论,将新技术商业化过程中组织之间的共生模式概括为:中心组织共生模式、网络式组织共生模式和嵌套式组织共生模式三种类型,并具体分析了各类共生模式对新技术商业化成功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随着区域一体化与公共管理实践的互动发展,区域内不同结构形式和功能类型的合作网络逐步成为解决跨界性公共问题与化解区域治理困境的重要方式。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选取长三角城市群2001-2012年间16个中心城市合作网络数据样本,对区域公共治理合作网络的基本演化形式、结构属性及内部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长三角城市群区域治理合作关联呈现出交叉重叠的网络化结构特征,合作网络密度逐年增大,各城市在整体网络中的中心度较为均衡,但具有中介功能的枢纽型城市还很不发达,政府、市场与社会在合作网络中协作处理区域性公共事务,多层次参与、多中心协同、多种机制并存的区域公共治理格局已初步形成。  相似文献   

9.
成青青 《经济界》2022,(3):49-58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后,跨区域产业融合、协同发展已成为长三角一体化的核心。围绕“同城化、协同化、差异化”融合发展目标,根据长三角相关城市数据样本,对区域产业融合发展的“五维”驱动因素进行测度。测度结果表明,南通与长三角相关城市区域经济联系紧密,区域比较优势逐年增长,区域产业分工在合理区间,但区域创新活动偏弱,区域产业协同的产业同构现象比较突出。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畅通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流动,空间共构,高端赋能,提高政策协同,实现跨区域产业融合发展的互惠互利、合作共赢新格局。  相似文献   

10.
在供应链协同理论的相关研究基础上,把共生理论引入到中小企业供应链协同分析中.中小企业在整个供应链协同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劣势与复杂性.通过共生理论对中小企业供应链协同路径选择的动因及方式分析,提出形成“共生节点联盟”的中小企业供应链协同路径方式,并通过对“共生节点联盟”利益分配的分析,完善中小企业供应链协同的路径选择研究.  相似文献   

11.
飞地经济是推动产业跨区域转移的方式之一。长三角地区飞地可分为农业飞地、制造业飞地、创新飞地及服务业飞地4种类型。长三角飞地经济形成多核辐射叠加的“蝶形”网络化空间关系,“创新飞地中心城市集聚+制造业飞地”外围扩散非对称分布,产业转移正从资本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升级,总体处于创新集聚与制造业扩散双向流动并行阶段。目前,中心城市“核”的能级和协同有待进一步提升,产业链创新链协同发展有待加强,飞地经济圈层结构缺乏有力支撑,产业协同治理尚待进一步加强,与飞地经济相匹配的政策协同存在壁垒。建议发挥好中心城市的创新引擎作用,加快形成“一带两轴”的支撑作用,集中力量建设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型示范飞地,加快飞地园区带动当地产业集群的形成,强化长三角参与全球创新链产业链的能力,着力打破与企业跨区域发展不协调的隐形壁垒。  相似文献   

12.
《价值工程》2016,(31):85-87
整零协同研发作为一种对汽车产品开发过程进行组织和管理的模式,可以被视为一个微观的经济共生态。文章从共生视角,以整零协同研发的合作特征为依据,对其生态系统及共生模式进行解析,整零协同研发共生模式也基本遵循点共生、间歇共生、连续共生、一体化共生的演化运行方式。最后,以变速器与整车匹配创新模式进行实例说明。  相似文献   

13.
立足中国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的重大背景,对中国CBD的经济规模、经济效率、税收贡献、产业结构和对外开放水平进行系统评价,从而发现,中国CBD在促进区域协同发展中具有积极作用,并已成为区域乃至全国的资本配置中心、创新引领中心、运营管理中心、文化交汇中心和人才集散中心,以CBD引领区域协同发展将成为新时期促进区域一体化的重要抓手和平台。但目前,国内CBD发展尚存在发展水平梯度差异大、合作平台和载体缺失、同质化竞争较为严重等问题,建议从构筑多层级开放式CBD网络、加强顶层设计和分类指导、强化区域创新引领功能、搭建多元化区域合作平台等方面,加快推进区域CBD之间的合作与联系,有效服务和引领区域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4.
立足中国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的重大背景,对中国CBD的经济规模、经济效率、税收贡献、产业结构和对外开放水平进行系统评价,从而发现,中国CBD在促进区域协同发展中具有积极作用,并已成为区域乃至全国的资本配置中心、创新引领中心、运营管理中心、文化交汇中心和人才集散中心,以CBD引领区域协同发展将成为新时期促进区域一体化的重要抓手和平台。但目前,国内CBD发展尚存在发展水平梯度差异大、合作平台和载体缺失、同质化竞争较为严重等问题,建议从构筑多层级开放式CBD网络、加强顶层设计和分类指导、强化区域创新引领功能、搭建多元化区域合作平台等方面,加快推进区域CBD之间的合作与联系,有效服务和引领区域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5.
“共生”理念与生态城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循环(Microcirculation)和共生效应(Symbiotic effect)是自然界生生不息和高效利用自然资源和能源的两大主要内在机制。首先从城市如何与自然共生入手提出共生城市的理念(Symbiocity)。其次,将"共生城市"可以分成三个相互作用的协同集,这三个协同集自身的共生性能以及相互之间的共生性就能影响城市生态足迹的大小。最后,论述了培育"共生城市"自演化成长机制,这种机制是生态城市成功的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16.
在空间结构视角下,运用位序—规模法则对长三角城市群内部空间结构进行测度,并以长三角城市群108个县级小城市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城市群多中心空间结构对小城市经济效率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结果 表明:长三角城市群内多中心空间结构对小城市经济效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这一结果在不同的稳健性检验下都成立.对于人口规模较小的县级小城市,多中心空间结构的经济促进效应更强.在作用机制方面,多中心空间结构可以通过优化产业结构与市场潜能的途径来提高小城市经济效率.因此,强化多中心的空间结构有助于长三角城市群小城市经济效率的提高,也有利于加快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17.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以下简称战新产业)集聚圈中,参与主体共同创造价值成为共生共赢的重要手段,但现有研究鲜少从参与主体层面分析战新产业集聚圈价值共创的实现逻辑。本文结合协同共生论和知识基础观,分析了战新产业集聚圈中企业共生导向对价值共创的影响机制,并基于佛山北部战新产业集聚圈330份企业调研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共生导向正向影响战新产业集聚圈价值共创;共生导向可以通过提升战新产业集聚圈知识交换促进价值共创;组织距离在知识交换与价值共创关系间发挥倒U型调节作用。基于此,本文提出将“共生”精神嵌入发展战略中、搭建知识交换平台、重视知识交换、合理把握组织距离等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18.
我国正处于全面贯彻落实区域协同发展战略的关键阶段,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研发人员、研发资本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保障长三角区域创新绩效提升的重要战略资源。基于长三角、长江经济带面板数据,采用空间计量分析方法,分析长三角研发人员及资本流动的方向、结构特征和时空相关性以及研发人员及资本流动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研发人员流动主要通过直接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影响创新绩效;研发资本流动主要通过资源配置效应与资本流出的空间溢出效应影响创新绩效。在实证分析基础上,结合江苏省具体情况提出促进江苏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相关研发人才与资本引进策略设计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乡(镇)多中心共生发展的必然性,接着从调整原有的政策和制订新的共生发展政策,加强培训教育工作,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等方面提出了善治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宋茜茜 《物流技术》2012,(23):37-40
在供应链协同理论的相关研究基础上,把共生理论引入到中小企业供应链协同分析中。中小企业在整个供应链协同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劣势与复杂性。通过共生理论对中小企业供应链协同路径选择的动因及方式分析,提出形成"共生节点联盟"的中小企业供应链协同路径方式,并通过对"共生节点联盟"利益分配的分析,完善中小企业供应链协同的路径选择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