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所谓仲裁,就是发生纠纷的当事人在纠纷发生前或发生后达成协议,不经过法院审判,由当事人自主自愿,选择将争议提交第三者作出裁决的解决纠纷方式。与发生纠纷后,到法院诉讼相比,选择仲裁方式解决纠纷,有以下优势:一是充分反映当事人的意志,具有很大的自由度和灵活...  相似文献   

2.
彭丽明 《特区经济》2014,(4):209-211
著作权纠纷仲裁解决机制与程序繁琐、周期冗长的诉讼方式相比,一方面,仲裁程序更为简化,当事人的权利能及时得到救济;另一方面,仲裁的一裁终局制度,缩短了争议解决的周期,确保了争议的快速高效解决。从我国目前在立法和实践的需要来看,著作权纠纷通过仲裁方式解决经历了由不明确规定到明确认定的一个转变过程,利用仲裁机制解决著作权纠纷就要发挥仲裁独特的优势,在效率和公平中找到恰当的平衡点,体现仲裁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3.
现代商事仲裁制度应用广泛。作为一种诉讼外的争议解决方式,仲裁曾经被大量应用在贸易,尤其是国际贸易合同中。随着中国产业经济的转型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仲裁因其能更灵活按照当事人的意愿解决纠纷,渐渐被越来越多的不同领域的商事主体选择作为其解决争议的方式。  相似文献   

4.
当事人居于自愿原则所形成的私法契约——仲裁协议,是仲裁活动存续的基石,但在商事纠纷解决中仲裁裁决的效率和权威是不容忽视的。尤其是在经济社会高度发达的今天,仲裁第三人制度的引入,不失为是一项解决路径。有限地突破当事人的自愿性,在立法上完善传统仲裁制度,适当转变当事人自愿性应用的理念,为仲裁第三人制度的创设提供必要的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5.
张成军 《魅力中国》2014,(10):309-309
仲裁作为民商事纠纷的解决方式,其优势主要表现在其自主、保密和管辖的确定上。其中,仲裁的保密性是其区别于诉讼的鲜明特点,以不公开审理为主要原则,我国有关仲裁的保密性的法律规定主要体现在我国《仲裁法》第四十条,该条规定了我国仲裁以不公开审理为原则。除外情形即是当事人申请公开的,可以对案件进行公开审理。正是由于仲裁保密性的特点,使得国际上的许多民商事纠纷的当事人都热衷于该纠纷解决方式。但是,我国仲裁的保密性特点没有相关的具体制度和保障措施,为此,仲裁保密性这一特点其实是名不副实。  相似文献   

6.
融交易品种的日渐多样化,金融业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金融纠纷所涉及的技术问题、事实和法律问题也越来越复杂,迫切需要由专家仲裁员按照专门的金融争议仲裁规则来解决金融纠纷。我国金融业应当逐步完善相关立法,建立一个公正合理、高效便利,与世界金融仲裁体系相融合的金融仲裁制度,同时,应根据金融纠纷的具体情况,选择最为适合的争议解决方式。  相似文献   

7.
随着国际商事主体权利义务关系的复杂化,仲裁所受理存在合同第三人为典型代表的多方财产纠纷,致使仲裁协议符合一定条件可以对实体法第三人产生效力的呼声日益高涨。仲裁协议效力扩张根源于仲裁机制对公正与效率的价值追求。仲裁法司法解释中当事人变更和合同转让时仲裁协议对继受者的效力规定是仲裁协议效力扩张的立法突破。我国有必要顺应国际仲裁法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对仲裁协议效力的扩张性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8.
袁红兵 《特区经济》2013,(10):51-52
仲裁机构是顺应解决商事争议的需要发展起来的。商事纠纷多发性、专业性及私密性等特点,决定了诉讼解决模式无法满足所有商事主体需要;现代司法资源的有限配置也需要多元化纠纷解决方式来分流案件。本文选取极具代表性的美国非营利性仲裁机构适用税收政策进行分析,介绍了美国非营利性仲裁机构的免税范围规定、资格认定、关联的私人利益与营利性所得的税收安排以及信息披露与监管制度安排,并在此基础上得出了在法规体系、税收优惠政策、区别对待及监管机制方面促进我国仲裁机构发展之有效经验。  相似文献   

9.
仲裁是诉讼外的重要的争议解决方式之一,已逐渐成为商事活动主体解决争议的优先选择。本文随机选取了时间跨度为1984-2006年100个国际商事案例,实证分析了当事人争议解决方式选择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显示,争议处理地点法官制度、案件处理花费的时间、涉案金额等因素对当事人争议解决方式选择行为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当事人选择仲裁方式解决争议有助于解决争议解决成本的降低,但是,不同国家司法制度差异以及裁判结果不确定性等因素可能降低当事人选择仲裁方式解决争议的概率。因此,强化当事人对争议处理的自治权,是优化当事人争议解决方式选择行为和提高争议解决效率,促进司法制度完善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卢青峰 《特区经济》2010,(5):252-253
知识产权纠纷是否可以仲裁解决在我国一直存在争议。本文从纠纷可仲裁性的法理基础及现实基础的角度,对知识产权纠纷的可仲裁性进行了论证,以期对我国知识产权纠纷的仲裁立法和实践能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1.
临时仲裁是仲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机构仲裁而言,这种仲裁形式具有灵活性、便捷性、经济性等优点,更能满足当事人私权自治的急迫需要。目前我国还不承认临时仲裁制度,对我国仲裁发展存在负面影响,在海事仲裁领域表现尤为突出。当今国际海事纠纷仲裁,绝大部分采取临时仲裁的形式,与我国仅设机构仲裁形成鲜明对照。随着我国与国际经济交往的日益频繁,我国仲裁制度也应与国际惯例或者国际通行规定相符合。  相似文献   

12.
马建新 《辽宁经济》2014,(11):80-81
仲裁是一种由仲裁机构向仲裁协议双方当事人提供的法律专业服务。如何才能做到正确运用劳动仲裁的方式来解决劳动纠纷,从现实情况看,必须准确理解进行劳动争议仲裁的法律依据,同时还要建设一支专业性强的仲裁员队伍,不断完善仲裁处理体制。  相似文献   

13.
郭欢 《魅力中国》2014,(8):331-331
仲裁是一种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与诉讼并行的纠纷解决机制,其经济、高效、灵活、便利等特点得到世界许多国家的认可。我国1994年《仲裁法》的颁布统一完善了我国的仲裁制度,但随着仲裁事业的发展,该法律已逐步暴露出许多与仲裁实践不相符的地方,尤其在司法对仲裁的监督问题上,相关规定不够完善,在司法实践中存在很多弊病,为完善这一制度。维护仲裁权威。应当删除我国《民事诉讼法》中有关仲裁的相关规定。  相似文献   

14.
李冬青 《改革与战略》2005,(12):130-133
仲裁协议是国际商事仲裁的基石,判断仲裁协议的效力至关重要。分析仲裁协议适用的主体、仲裁协议当事人的缔约行为能力、争议事项的可仲裁性、及仲裁协议的准据法四个方面的法律适用问题.对决定仲裁协议的有效性具有关键作用.从而最终影响国际商事活动当事人的权利义务。  相似文献   

15.
所谓调解,是指当事人在纠纷发生后,由第三者通过说服和劝导当事人,使当事人之间的纠纷在互谅互让的基础上得到解决。调解与仲裁和诉讼的区别在于: 1、解决争议的主体不同。在调解案件中,解决争议是由调解员来进行。调解员的指定比仲裁员的指定更为灵活,在一个案件中,只要当事人同意,可以由一名或多名调解员来调解争议。而在仲裁员案件中,一般是由一名或三名仲裁员来审理案件,严格按照规则办理。与审判员相比,其差别就更大了,因为法官的权力是国家赋予的,当事人是无权来自己选择法官的。  相似文献   

16.
杨金河 《发展》2007,(3):36-37
仲裁是纠纷的当事人同意将其纠纷提交所指定的仲裁机构进行裁断.它是除诉讼之外的又一种解决民商事纠纷重要的途径和方式,是构建多元化解决社会矛盾纠纷机制中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组成部分.因此,党中央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决策中,为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自然将仲裁纳入视线之内.  相似文献   

17.
韩旭 《东北之窗》2015,(4):66-67
在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案件处理中,调解是调整劳动关系和维护劳动者权益的重要方式。调解以其灵活、便捷、高效以及良好的社会效果在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着特有的作用。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机构按照"调解为主、调裁结合"的方针,将法律规范与争议纠纷事实巧妙结合,力促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实现案结、事了、人和,不仅可以有效的维护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最大限度化解矛盾减少纠纷,而且也降  相似文献   

18.
周成泓 《特区经济》2005,(12):79-80
证券仲裁,是指平等主体的当事人之间就发生在他们之间的有关证券的合同权益争议或其他财产权益争议,依据事先或事后达成的仲裁协议,将争议提交给仲裁机构,由其依照一定的程序进行裁决的制度。  相似文献   

19.
王茜 《中国集体经济》2013,(10):104-105
仲裁协议是仲裁的基础,当双方当事人对仲裁协议的效力发生争议时,如何认定其效力关系到整个仲裁程序能否启动和顺利推进。然而我国立法以及相关的司法解释对于仲裁协议效力认定机构的规定存在较多不合理之处。本文针对其不足,从仲裁委员会,仲裁庭的构成、职能和性质着手,分析仲裁庭理应成为认定机构之一的必要性,并按对仲裁协议效力发生争议的不同时间阶段,分别设置相应的认定机构。  相似文献   

20.
李雷  黄筱曌 《特区经济》2010,(2):108-109
我国证券市场自上世纪90年代建立以来,发展迅速,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证券市场的壮大,大量的证券纠纷亦亟待解决。但长期以来,我国证券纠纷的解决方式主要为证券诉讼,人民法院成为解决证券纠纷的主要场所,更适合解决证券纠纷的证券仲裁制度在理论界和实务界都未得到足够重视。基于此,本文拟对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完善和发展我国证券仲裁制度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