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诸葛亮执法严明的启示□孔令平田化雨卫东诸葛亮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为了安定社会,治理天下,他从立法入手,制定汉科(律)。并指出:“孙吴所以能制天下者,用法明也”。诸葛亮执法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明”、二是“严”。所谓“明”,一是表现他对各种...  相似文献   

2.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在这首诗中,大诗人杜甫对诸葛亮的敬仰与惋惜之情跃然纸上。千百年来,诸葛亮是作为智慧与道德双重象征留在中国人心目中的:他未出茅庐,先知三分天下;他草船借箭,火烧赤壁,赚荆州,取成都,夺汉中,七擒孟获。形成蜀汉基业;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为后世为官的最高准则。  相似文献   

3.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是老幼皆知的历史人物。对于诸葛亮的出山立业,人们往往侧重于刘备的思贤若渴,而忽略了诸葛亮的自我宣传。孔明先生不但智慧过人,而且他的自我推销意识即使在今天也应该是先进的。请看他的出师表所言:“臣本布衣,本想苟全性命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但……”云云。试想,如真象孔明先生所言,不求闻达于诸候,那何必还要“自比管仲、乐毅”,还要广泛地向他的友人宣传自己的政治见解和政治大计惹得刘备来“三顾茅庐”呢?看来,诸葛亮久怀出山报国之意,一直在伺机而动。那么他在出山之前一定会对天下诸候做过…  相似文献   

4.
近日我看电视剧《三国》,深深感叹:诸葛亮深得执行力管理之妙口阿!三国时期,诸葛亮初出茅庐指挥的第一仗,就是火烧博望坡,创造了以少胜多、大败十万曹兵的辉煌胜利,也从此奠定了他在蜀军中的指挥权威,以及他日后排兵布阵的规矩。对于诸葛亮来说,刚开始时是既无军功、又没资历,被众将领看作是一介“布衣草民”,要想指挥三军取得胜利,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制度规矩作为执行保障,就不可能实现自己的军事谋略和今后“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政治理想。  相似文献   

5.
两千年前,汉高祖刘邦已懂得“得人心得天下”。三国时期,诸葛亮的战争谋略是:“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其宗旨都是从精神上感化对手,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最高境界。现如今,市场经济大潮涌动,商场犹如战场,企业要在激烈竞争和变化莫测的市场中站稳脚跟,也必须明白“得人心得市场”的经营之道。积极采取攻心为上的市场竞争方略不失为明智之举。  相似文献   

6.
刘备得诸葛亮,如如虎添翼,事业平步青云,蒸蒸日上。而后,诸葛亮又相继组织发展庞统等人。从此,天下开始了长达60年的三国鼎立之势。说来笑谈,刘备论才智不及诸葛亮,论武功比不上关、张、赵,却“黄袍加身“为蜀王,指点江山。  相似文献   

7.
东汉末年,刘备三顾茅庐拜访诸葛亮。诸葛亮发表了他的成名作《隆中对》。《隆中对》后来成为刘备集团的总体行动指南,也决定了刘备集团的命运。《隆中对》在对形势做出全面分析后,提出了“两步走”的战略:“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这其中的第一步是,占据荆、益,联吴抗魏,形成三足鼎立;第二步是,分别自荆州、益州分兵两路北上,统一中原。  相似文献   

8.
贾连庆  贾国军  丛岩 《新前程》2006,(11):70-71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其实本是无奈之言.因为现实不由得我们选择——臭皮匠常有,而诸葛亮不常有。然而碳元素既能组成金刚石也能组成石墨.三个臭皮匠既能顶个诸葛亮,也可能“三个和尚没水喝”。  相似文献   

9.
粟丰 《企业天地》2001,(5):47-48
“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兵”,古人对说话作用的重要性早有认识。历史上,晏子使楚,名扬天下;苏秦善辩,秦得其昌;诸葛亮舌战群儒,刘皇叔三分天下有其一。这些都是一言兴邦的典范。  相似文献   

10.
果断授权     
你会授权吗? 《资治通鉴》中有段描述诸葛亮的话:诸葛亮曾经亲力亲为地校对登记册,主簿杨禺面为此劝谏:“治理国家有其规则和秩序,上下各自职务不能相互侵犯。”他举例,有户人家,男仆耕田种地,女仆烧火做饭,他们各自负责各自的工作,家里井井有条。有一天,主人打算亲自去做所有的琐事,结果不但自己累得疲惫不堪,而且一无所成。虽然杨颗以此来劝说诸葛亮,可惜诸葛亮还是凡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才有了“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的遗感。  相似文献   

11.
《三国演义》给我们塑造了两个很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一个是马谡,一个是司马懿。两人都屡战沙场,谙熟韬略。但马谡自持“饱读兵书”,刚愎自用,独断专行,结果街亭失守,演出了“孔明挥泪斩马谡”的悲剧;司马懿则诡诈多疑,优柔寡断,面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而自愧不如,因而坐失攻打西城的良机,贻笑天下。两个人一个“自负”、一个“自卑”,但下场完全相同,都以失败而告终。可见,“自负”和“自卑”是两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有这种心理的人,不能正确估计自己,因而也错误地估计了别人,从而导致失败。“自负”与“自卑”都有其产…  相似文献   

12.
四川成都诸葛亮的武候词有一副对联。意思至今十分清楚。它是说,带兵之将如果不审时度势,那么宽严皆误。这就纠正了治军上的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治军就是要“严”;另一种则认为要宽待部下。而诸葛亮认为如果离开了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宽、严”都未必正确。我是非常赞成诸葛亮这一观点的。  相似文献   

13.
《科技与企业》2006,(6):27-27
剑门关 三国蜀相诸葛亮为北伐中原.经剑门而六出祁山。他见此处壁高千仞,穷地之险.极路之峻.故在此依崖垒石砌门.建关设尉.从此有了“剑门关”之称。加之剑门阴溪穷谷,万仞直下.莽崖峭壁.有“天下雄关”之称。  相似文献   

14.
诸葛亮足智多谋,为蜀政权的建立和巩固立下了汗马功劳,但他在领导方式上却有一个致命的弱点:事必躬亲。诸葛亮身为蜀相事无巨细“皆专之”,竞到了“杖二十以上亲决的地步”,他还曾“自校薄书,流汗竞日”。试想,如果诸葛亮将众多琐碎之事合理授权于下属处理,而只专心致力于军机大事、治国之方,“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又岂能劳累而亡,导致刘备白帝城托孤成空,阿斗将伟业毁于一旦?  相似文献   

15.
诸葛亮的家训《戒子》篇云:‘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位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精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怎样去培养企业的人才?诸葛亮的家训给了我们以启示——节俭养其德明朝庄无臣有言:“有德之士,如夏日之前,冬日之炉,不求亲人而人自亲之。”可见德之于人是何等重要。在企业中,培养人才之德,方法多种多样,但诸葛亮的“俭以养德”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德“不是良心的可卑的权谋,而是斗争和艰难,激情和痛苦。”可见德的养成需…  相似文献   

16.
《中国总会计师》2012,(8):157-157
企业中财务主管常面临的一个问题是:似乎有解决不完的事,刚刚处理完员TA的事,员工B又来寻求帮助,久而久之,好像每件事都是由主管一人完成。在历史上,“事必躬亲”的典型人物非三国时期的诸葛亮莫属,虽然因超强的个人能力将蜀国打造成一方霸主,但诸葛亮死后,却面临”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的窘境。这恰恰也是企业主管需要反思的地方。  相似文献   

17.
隆中对策是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极为精彩的一篇。“欲识他年分鼎处,先生笑谈画图中”,“茅庐未出,已知天下三分,真乃万古之人不及也”等话语都是后人对诸葛亮隆中对策极具远见卓识的战略眼光的由衷赞扬。隆中对策整个准备与实施过程中所涉及的“运势”策略,对企业的经营策划颇具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从诸葛亮斩马谡想到的刘治平诸葛亮斩马谡的故事,作为执法如山的一个历史典范,被人们一直传颂至今。其实,在这个故事中,更值得今人传颂和难能可贵的,还是诸葛亮在失街亭后因错用马谡而主动上书要求“自贬三等”的品格。对照诸葛亮主动承担责任的高姿态,不禁使人联想...  相似文献   

19.
茶与佛教     
茶与僧结缘之说古今流传。古诗说:“天下名山僧占多”,“好茶出在我山中”,佛门也流行一句禅语说:“茶味禅味是一味。”  相似文献   

20.
《中国总会计师》2012,(5):156-156
如果选择诸葛亮,我们不难发现,小说中的诸葛亮,同周瑜是一个类型。瑜亮并称,恰好说明了二者文学形象的一致。诸葛亮之所以没有表现出周瑜式的褊狭,只不过是因为他是胜利者。小说中的诸葛亮,是一个逞能斗智的典型。这种逞能斗智,必须占上风才可以得意,一旦失败就会变成周瑜。“三气周瑜”是胜者的张狂,起码不算大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