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基于收入分布的收入差距扩大成因的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核平滑化的半参方法估计了1987年、1996年、2004年我国城市居民收入分布曲线,并且基于收入分布又进一步分解了导致城市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收入差距扩大的成因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劳动者的劳动力特点的普遍变化,如劳动者教育水平的提高,行业、职业分布的变化;二是对劳动力特点回报率的变化,如教育回报率的提高,各行业、职业回报率差异的扩大等。本文发现后者是导致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中国多维贫困的测度及分解:1989~2009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MPI多维贫困指数为基准,增加收入维度,组成四个维度共11项指标,以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为依据,借助主成分分析法进行非等权重赋值,考察了1989年以来中国多维贫困的动态变化并进行了多重分解。结果表明:多维贫困的下降幅度要超过单一的收入贫困的下降幅度;农村贫困一直是中国贫困的主体,但城乡之间的贫困差别已从收入因素转变到非收入因素;贫困的主要致因从早期的卫生设施和人均收入因素转变到目前的卫生设施和教育因素。因此,反贫困政策要从单一的收入视角转向多维视角,尤其要重视从农村教育和生活水平等方面来提高反贫困效果。  相似文献   

3.
基于是否有利于穷人,结合收入分配状况和贫困水平的变化来审视中国经济增长,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刻的政策含义。本文在建立农村居民收入Lorenz曲线的基础上,利用贫困指示增长曲线的实证分析揭示,1985~2003年间中国的经济增长不是有利于穷人的增长,农村穷人在经济增长中的获益少于富人;对农村贫困变动的测度和分解表明,经济增长使农村居民收入增加,大幅度减少了贫困,但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不断拉大,收入不平等加剧部分地抵消了经济增长的减贫成效。  相似文献   

4.
贫困与收入分配不平等测度的参数与非参数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贫困与收入分配不平等是发展经济学中两个非常重要的研究方面,关于其测度方法的研究也是层出不穷.本文在对收入分布与Lorenz曲线之间等价性论证的基础上,分别采用参数与非参数两种方案来估计收入分布函数,进而给出用于测度贫困的FGT指数与测度收入分配不平等的Gini系数的参数与非参数计算方法,并将参数与非参数两类方法进行了实证上的比较.  相似文献   

5.
中国城镇多维贫困的测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多维贫困测量方法,选取东北地区、东部沿海地区、北部沿海地区、长江中游地区、黄河中游地区、西南地区的九个省份,从收入贫困、能力贫困、社会排斥贫困和参与性不足贫困四个方面确定七个维度,进行多维贫困测度.结果显示,健康保险和卫生设施对多维贫困的影响最大,而且随着维度的增加,住房和教育对贫困的影响逐渐加大,多维贫困者的贫困深度加深.维度分解结果显示,地区差距仍比较明显,多维贫困最严重的是贵州省.  相似文献   

6.
本文首先合成中国各省普惠金融指数,随后在经济增长与贫困减缓的双重视角下,通过系统GMM方法逐步考察了普惠金融对城乡收入差距的直接效应和间接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普惠金融发展不仅能够直接遏制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同时也会通过经济增长和贫困减缓两个渠道对城乡收入差距带来间接的减小效应。为此,政府不仅要关注金融发展的深度,更要注重金融发展的广度,进一步打造更具普惠性与包容性的金融服务体系,从而促进全社会共享经济金融发展的成果。  相似文献   

7.
研究目标:测度中国城乡相对贫困与弱相对贫困指数并进行分解,明确影响城乡相对贫困变动的因素。研究方法:将2002~2020年城乡居民收入分组数据还原为观察值与GQ模型拟合洛伦茨曲线结合测度城乡相对贫困指数,并将测得指数分解为四种效应。研究发现:农村相对贫困指数与弱相对贫困指数均高于城镇,且城乡相对贫困指数有上升趋势,城乡弱相对贫困指数呈下降趋势。分解结果表明,增长效应对城乡相对贫困指数和弱相对贫困指数变动起负向作用,贫困标准效应对城乡两种指数变动起正向作用。分配效应与城乡两种指数的变动一致,人口效应对城镇两种指数变动的作用为正,对农村两种指数变动的作用为负。研究创新:将影响相对贫困变动的因素扩展至人口效应和贫困标准效应,认为影响相对贫困与弱相对贫困变动的因素有增长效应、贫困标准效应、分配效应和人口效应四种。研究价值:为城乡相对贫困的测算与分解提供新的思路,为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推进共同富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中国多维度益贫式增长的测度及其潜在来源分解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构建多维度益贫式增长(Pro-Poor Growth)度量方法,对中国是否实现多维度益贫式增长进行实证度量,将益贫式增长的潜在来源分解为经济增长、社会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三部分,并将促进多维度益贫式增长的政策划分为促进社会收入再分配和初次分配政策。研究表明,1981~2005年中国在部分年份实现了收入维度益贫式增长;而在教育、医疗以及综合福利维度未实现益贫式增长。影响因素不是社会收入再分配和收入增长,而是社会收入初次分配。教育人力资本、社会保障对益贫式增长有一定影响但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经济增长与不平等对农村贫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计算并分解2001~2010年中国农村贫困指数发现,一改以往下降趋势,各项贫困指数均呈现有升有降的变动态势;H指数和I指数是影响总体贫困状况的主要因素,且以H指数最为主要;经济增长对缓解贫困具有正向作用,收入差距不利于减贫。具体来说,贫困标准越高,经济增长惠贫效果越好;FGT指数α值越大,经济增长惠贫效果越弱。这些差异说明,经济发展更多地惠及较富裕的贫困人口,较穷的贫困人口很难直接从经济增长中获益。  相似文献   

10.
研究目标:分析我国农村相对贫困长期变动的影响因素及其发展趋势。研究方法:本文使用基于洛伦兹曲线的相对贫困衡量和分解方法,不仅衡量了农村相对贫困的长期变动,并且将其变动进行分解。研究发现:按照不同的相对贫困标准,2002~2018年我国农村相对贫困发生率都呈上升趋势;2002~2018年我国农村相对贫困发生率上升了5.6%,其中增长效应为1.98%,分配效应为5.61%,残差效应为-1.99%;从发展趋势来看,增长效应和分配效应对农村相对贫困发生率变动的正向影响呈递减趋势,残差效应对农村相对贫困发生率变动的负向影响呈递减趋势。研究创新:使用基于洛伦兹曲线的相对贫困衡量和分解方法,刻画了我国相对贫困的长期变动及其影响因素的变动趋势。研究价值:有助于厘清我国农村相对贫困长期变动成因,对巩固脱贫成果和建立有效应对相对贫困长效机制具有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1.
度量价值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即度量需求方所得,行为价值则需从社会获益估算值中扣除转移价值。个人收益分配应以行为价值——即获取某效用的难度、行为或岗位的责任风险等为基础,制定合理的标准并依据总体和个人实际绩效表现对预算收入进行升降调整。封行为值的分析与监控反映出社会经济管理的水平和价值。  相似文献   

12.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收益分配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企业是由多个利益主体组成的,只有最大限度地实现各利益主体的目标,才能最终实现企业自身价值最大化目标。本文结合权益资本成本理论和人力资本产权理论,通过对现行收益分配模式进行分析,提出了利益相关者逻辑下的收益分配模式。  相似文献   

13.
探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民所有制内部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有助于理顺收入分配关系,调整和规范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分配关系,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由于“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因此,本文立足于对全民所有制内在矛盾的分析,提出了按劳分配的二层次实现论。  相似文献   

14.
15.
随着我国经济逐步进入新常态,"中等收入陷阱"不可避免地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东南亚及拉美国家经济发展历史表明,在诸多风险因素中,收入分配不均是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主要诱因。基于库兹涅茨假说视角,从"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互动机理分析出发,探索以收入分配与陷阱跨越之间的均衡互动关系为基础的理论分析构架。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路径要从收入分配制度的顶层设计出发,十九大前的近七年时间是我国能否跨越中等收入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1995年、2002年、2007—2009年和2013年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数据,探讨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城乡家庭收入流动、益贫增长与不平等变动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其中包括城乡差异和地区差异。结果表明:中国居民收入再排序流动性和收入增长累进性的变化与经济发展和市场化改革进程密切相关,2011—2013年,收入再排序流动性和收入增长累进性的大幅下降需引起高度关注。尽管城乡家庭的收入保持较高的增长率,但收入不平等程度还没有得到有效缓解,市场因素仍然发挥着扩大收入差距的主导作用。现有的收入分配政策不利于低收入群体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享受到更多的发展成果,收入流动性未能得到持续改善。新时代为落实新发展理念,要从健全经济制度着手,营造机会公平的社会环境,培育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完善税收和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提高收入流动性、缩小收入差距,从而实现全面小康。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建立收入分配博弈模型将收入分配制度内生化,进而分析管理者和普通员工在收入分配制度的决定过程中起到的不同作用,以给管理者制定收入分配制度提供启示。模型分析结果表明,普通员工越强硬,且其威胁的可信度越高,其执行威胁所付出的成本越小,其在博弈中对管理者的策略选择就会造成更大的影响,从而迫使管理者更倾向于选择有利于普通员工的收入分配制度。  相似文献   

18.
虽然收入流动性在收入分配研究领域正在逐渐升温,但收入流动性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这一关键问题的研究不足。文章推导了Gini系数在绝对收入流动性矩阵中对应的表达式,分析了收入流动性矩阵对不平等程度的作用途径。并利用1998年-2002年的收入面板数据验证了该理论分析。实证分析表明,由于向收入高低两端流动的力量增长较快并在势头上超过了同样增长的向中等收入水平流动的力量,整体的收入不平等程度恶化了。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uses panel data from 61 countries at different stage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over a 20-year period to investigate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the effect of corruption on economic growth and income distribution. Using two measures of corruption, we find that there a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the growth and distributional impacts of corruption. The largest growth impact of corruption is found in African countries while OECD and Asian countries have the lowest growth impact. On the other hand, the largest distributional impact of corruption in found in Latin America. A 10% decrease in corruption increases the growth rate of income by about 1.7% in OECD and Asian countries, 2.6% in Latin American countries, and by 2.8% in African countries. A one standard deviation decrease in corruption decreases the gini coefficient of income distribution (0–1 scale) by 0.05 points, 0.14 points, 0.25 points, and 0.33 points in OECD, Asian, African, and Latin American countries,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are robust to various specifications, measurement of corruption, measures of investment, as well as the conditioning variables. The results have interesting policy implications for economic growth, especially in low income countries with high rates of corrup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