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从目前情况看,不良资产问题是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与发展中的最大障碍。根据国际经验。对不良资产处置损失补偿的方式主要有国家财政承担、中央银行承担、商业银行自身承担、第三方资金注入及发行货币,其中政府资金是主要来源。本文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现有国家财政能力、中央银行外汇储备实力、商业银行自身财务能力以及社会投资趋势的情况下。提出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损失补偿要采取合理分担、多种渠道实施的方式来进行,即通过增发国债、中央银行动用外汇储备、商业银行自身消化、引入社会资金等多种方式共同承担不良资产处置损失,为其进一步的改革与发展铺平道路。  相似文献   

2.
魏巍 《金融论坛》2001,6(12):6-9,36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是近年来理论界和实业界广为关注的话题,通过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在实践中暴露出一定的局限性.由于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形成的特殊性,尤其是与其他国家相比,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在性质上存在着质的差异,因此,处置不良资产存量必须多管齐下.其中,运用基础货币冲销不良资产存量的方法是借助国民经济增长对货币需求的上升区间,在国有商业银行能够形成不良资产增量防范机制的前提下,通过中央银行、财政及国有商业银行的配合,投放基础货币,对不良资产的损失部分进行一定比例的冲销,从而达到化解金融风险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是近年来理论界和实业界广为关注的话题,通过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在实践中暴露出一定的局限性。由于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形成的特殊性,尤其是与其他国家相比,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在性质上存在着质的差异,因此,处置不良资产存量必须多管齐下。其中,运用基础货币冲销不妆资产存量的方法是借助国民经济增长对货币需求的上升区间,在国有商业银行能够形成不良资产增量防范机制的前提下,通过中央银行、财政及国有商业银行的配合,投放基础货币,对不妆资产的损失部分进行一定比例的冲销,从而达到化解金融风险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一)解决农村信用社过重的历史包袱.一是要解决信用社保值贴息问题,由国家财政给予补偿.这部分资金如能及时到位,对化解信用社风险将起到积极作用;二是对农村信用社的各种税收要实行一定程度上的减免,如针对农业生产周期长、市场风险大、利润率低的情况,对信用社投向"三农"的贷款实行财政利息贴补或减免营业税,对受灾地区、资不抵债的信用社适当减免营业税,允许信用社提高农业贷款呆帐准备金比例等;三是实施不良资产剥离.目前国家专门成立了处置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资产管理公司,对商业银行历史累积的不良资产实施剥离,减轻了商业银行的经营压力,而信用社不良资产的形成和商业银行具有类似的历史原因和体制因素,建议借鉴商业银行剥离不良资产的做法,成立托管机构,对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实施剥离,减轻其包袱,促使其轻装上阵.  相似文献   

5.
对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国内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变化;当前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中存在的法律体系不够完备,相关管理办法不合理;社会信用环境依然欠佳,企业资本关联日趋复杂;不良资产处置理念、处置机制、处置手段与国际先进金融机构存在较大差距;不良资产估值定价手段欠科学,缺乏历史数据积累和模型建设;不良资产处置人员业务素质与日益复杂的处置要求不相适应等方面的问题.借鉴国内外金融机构不良资产处置的多种方式方法,针对性地提出加快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对策及建议,以此提升不良资产处置的效率和效益.  相似文献   

6.
近来,有关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思路的讨论越来越热烈。尽管高层人士的研究工作以近似秘密的方式进行,但各种研讨会上透露出来的信息不断见诸报刊的显要位置。非常可喜的是,有关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总体思路渐趋一致。第一,国有商业银行存在的问题比较严重,已经成为国民经济运行和金融安全的重大隐患,必须在中国对外全面开放金融服务之前抓紧改革。第二,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应该从消化处置不良资产和各种历史包袱入手,国家财政和中央银行掏钱已不可避免。第三,向国有商业银行注资之后,国有商业银行必须从体制、机制和管理等多方面进行改革,不能再走…  相似文献   

7.
一、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现状1、信用风险是我国银行业最大的风险之源。金融业的全面对外开放已为期不远,国内金融体制改革和金融机制的改革步履匆忙,国内银行业面临的激烈竞争不言而喻。在我国中介主导型的金融体系中,银行融资仍将是企业筹措资金的主要方式,银行体系面临的风险将是我国金融风险的主要构成要素,高额不良资产已成为我国金融体系极不稳定的因素。截止2003年9月末,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本外币不良贷款为1.8万亿元,占全部贷款的26.62%。政府1999年成立的四大资产管理公司(AMC),通过面向国有商业银行发行金融债券和向中央银行借款的方式筹措资金,曾收购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共1.4万亿元不良债权,通过债权转让、债转股等方式予以处置,  相似文献   

8.
处置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是我国金融改革的重要问题,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必须运用市场化方式,采取市场化、专业化的手段处置不良资产.将不良资产证券化是理顺金融市场各种关系的重要途径,它既可以不断补充银行的资金来源,分散资产风险,反映商业银行对资产的流动性要求,又避免了资产过分膨胀对资本金不足产生的压力.因此对于解决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问题已较为严重。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生成有制度上的原因,也有技术上的原因。处置不良资产的宗旨是,争取最高的净现值回报,将损失降低到最低点。保全与处置不良资产,要合情、合理和合法。国外商业银行采取“内部消化、收购、兼并”等模式进行处理。我国商业银行采取成立专业性资产管理公司、资产保全部门,采取多种方式来保全和处置不良资产,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  相似文献   

10.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重组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有商业银行巨额不良资产问题,已经成为我国银行业改革的阻力与改造的难点。如何处置不良资产,推进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是我国银行业必须研究与解决的重点难题。我们结合国外成功的经验,对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重组问题作一些初步的研究。一、国外银行业不良资产重组的经验如何妥善处理银行巨额呆、坏帐以及由此引发的金融风险,已成为全球银行业面临的一个共同课  相似文献   

11.
2009年,我国信贷高增长引致未来银行不良资产大量积聚的潜在风险引起了各方关注。在后金融危机背景下,研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现状,发掘不良贷款存在的根源,对信贷风险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回顾以前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试图以更加全面的视角,从宏观经济金融环境、宏观调控政策以及银行业运行情况等三个方面深入分析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影响因素。文章运用协整分析、格兰杰因素检验和脉冲响应模型对资产价格、固定资产投资、通胀率、存款准备金率、基准利率、银行利润等指标与不良贷款率(或不良贷款余额)的因果关系、影响程度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宏观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和货币政策调整都是影响不良贷款变化的重要原因,而不良贷款率的变化对商业银行利润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12.
目前国内学者对于外汇储备注资国有商业银行能否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存在分歧.笔者认为其关键在于这部分外汇资本金能否再次进入外汇市场,形成美元超额供给.本文讨论了国家不限制和限制这450亿美元资本金进入外汇市场两种情况下外汇储备注资对人民币升值压力的影响,通过分析得出结论:外汇储备注资国有商业银行不仅不会缓解反而会加剧人民币升值压力.在人民币升值问题非常敏感的今天,金融当局应采取相应措施,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  相似文献   

13.
目前,国际资本流动影响我国银行稳定性主要通过两条路径:一是通过持有我国商业银行股权,二是通过改变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本文运用15家股份制商业银行2006—2012年面板数据,从微观角度探讨了外资股权结构、外币资产负债结构对其稳定性造成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1)外资股权对商业银行稳定性影响在不同银行之间存在着一定差异;(2)外币资产负债结构对于我国商业银行稳定性有明显影响。据此,本文从外资股权、外币资产负债结构方面提出了商业银行稳定性管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从汇率制度角度透视我国当前的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现象,目的在于为经济金融的进一步开放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本文通过对“三元悖论”理论的解读和1998~2006年各季度数据的实证检验,揭示了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与汇率制度之间存在密切相关性,即在我国现行的;汇率制度下,外汇储备的不断增加直接导致了商业银行存差的扩大,造成金融系统乃至整个社会的流动性过剩。基于上述研究,作者提出了如下相关建议:完善我国汇率形成的市场机制,培育相对均衡汇率;深化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有序开放资本市场;汇率制度改革要与其他政策改革协调配合。  相似文献   

15.
We analyze asset-backed commercial paper conduits, which experienced a shadow-banking run and played a central role in the early phase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of 2007–2009. We document that commercial banks set up conduits to securitize assets worth $1.3 trillion while insuring the newly securitized assets using explicit guarantees. We show that regulatory arbitrage was an important motive behind setting up conduits. In particular, the guarantees were structured so as to reduce regulatory capital requirements, more so by banks with less capital, and while still providing recourse to bank balance sheets for outside investors. Consistent with such recourse, we find that conduits provided little risk transfer during the run, as losses from conduits remained with banks instead of outside investors and banks with more exposure to conduits had lower stock returns.  相似文献   

16.
从汇率制度视角看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过剩   总被引:32,自引:3,他引:32  
李成  姜柳 《金融论坛》2006,11(9):54-58
从汇率制度角度透视我国当前的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现象,目的在于为经济金融的进一步开放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本文通过对“三元悖论”理论的解读和1998~2006年各季度数据的实证检验,揭示了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与汇率制度之间存在密切相关性,即在我国现行的汇率制度下,外汇储备的不断增加直接导致了商业银行存差的扩大,造成金融系统乃至整个社会的流动性过剩。基于上述研究,作者提出了如下相关建议:完善我国汇率形成的市场机制,培育相对均衡汇率;深化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有序开放资本市场;汇率制度改革要与其他政策改革协调配合。  相似文献   

17.
In this paper, we empirically estimate the costs of delay in the FDIC's closures of 433 commercial banks between 2007 and 2014 based upon a counterfactual closure regime. We find that the costs of delay could have been as high as $18.5 billion, or 37% of the FDIC's estimated costs of closure of $49.8 billion. We think that these findings call for a more aggressive stance by bank regulators with respect to the provisions for loan losses and write-downs of banks’ non-performing assets. More aggressive (and earlier) provisions and write-downs, or adoption of a capital ratio that penalizes nonperforming loans, would allow the concept of “prompt corrective action” (PCA) to play the role that it was meant to play in reducing FDIC losses from insolvent banks.  相似文献   

18.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形成的体制性因素依然没有根本改观,在当前经济和金融危机及政府启动四万亿投资的政策背景下,应认真反思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形成及处置的经验教训,探索解决和化解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路径,研究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利率市场化是我国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必由之路,是继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后的"二次革命"。作为金融改革的配套创新制度,银行间市场取得了长足发展,成为我国目前最大的资金投融资市场,并已成为央行投放和回收基础货币、调剂社会流动性余缺的重要载体。本文重点分析我国地方中小银行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面临的冲击和加入银行间市场必要性,提出"参照银行间市场基础利率,建立和完善利率定价机制"等建议。  相似文献   

20.
2004年国际经济金融走势及其对我国经济金融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对2004年国际经济金融走势进行了较为全面和深入的分析。从全球经济走势来看,世界经济形势持续好转,美日欧以及其他亚洲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整体表现良好;国际金融市场在全球经济基本面的带动下,总体表现也较为平稳。另外,本文还对2005年的国际经济金融走势进行了预测和分析。同时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国际经济金融市场的运行对我国经济金融的影响也日益加大。基于此,本文从国际经济金融的大背景出发,分析和预测了其对我国进出口贸易、吸引外资、外汇储备、外债、人民币汇率及在华外资银行和境内外汇存贷款变化等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