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能源资源是整个世界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最基本的驱动力,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20世纪70年代第一次能源危机之后,世界能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世界各主要的能源消费国不断投入大量精力寻找能源资源.而非洲地区能源资源的储量丰富,尤其是被誉为"黑色血液"的石油资源占世界已探明储量的11%.但是由于众多的原因,非洲能源发展面临着许多瓶颈.要实现非洲的发展,应当依据本身实际情况,积极采取措施,走独立自主的能源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2.
能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能源消耗越来越大,并带来了能源危机。开发和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已成为全世界的共识,是21世纪能源发展战略的重要抉择。新能源产业应运而生,方兴未艾。近几年来,位于保定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相似文献   

3.
传统能源 目前,世界上主要的能源是碳氢化合物,或者说是矿物燃料(煤,石油,天然气),人类从其中获得的能量大约占90%。  相似文献   

4.
随着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发展与变化都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能源改革与发展,特别是中国能源的可持续供应问题,以及可能给世界能源形势带来的影响,一直是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  相似文献   

5.
近日,国际能源署(简称IEA)不经意间披露了最新能源报告《世界能源展望2010》(下称“展望”)中的一部分内容,却引起了境外媒体的极大关注。而这部分内容经过境外媒体的炒作后,就变成了“中国去年已经超美国成为全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国,并且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二氧化碳排放国”。  相似文献   

6.
经济问题是我们非常关注的重要话题,能源始终是经济生活当中的一个重要话题。能源和粮食、水一样,是人类生产生活不可或缺的要素,胡锦涛主席曾经说过:"能源既是生产资料也是生活资料。"另一方面,能源的状况可以准确折射出经济的运行状况,从全世界来看也是这样,经济形势影响能源的布局、形势。例如当前,经济运行下行,所以能源的需求也在下降。能源、资源争夺,影响着外交关系,可以改变世界格局。  相似文献   

7.
正自2013年英国政府能源白皮书中正式提出"低碳经济"一词以来,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成为世界各国关注和经济转型发展的选择,气候问题、环境问题以及能源问题已经成为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随着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化石能源的消耗不断增加,同时也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因此,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甘肃省是个自然资源相对匮乏的省份,又是重工业相对集中的地区,加之生产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生产中的"三高两低"特征明  相似文献   

8.
吴倩  侯贺良 《走向世界》2006,(10):16-19
在当今的现代生活方式中,石油、煤炭等传统能源与人们建立起了越来越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是,当我们逐渐习惯于应用传统能源的同时,却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现实:人类所依赖的这些宝贝,终有枯竭之日。在人类利用能源的历史长河中,石油、煤炭、天然气等常规能源毕竟是短暂的一瞬间,所以人类必须从现在开始及早寻找新一代的替代能源。于是,“新能源”一词应运而生。在各种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中,水电、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全世界的能源消费中,已占22%左右。欧洲、日本等国家都已将可再生能源作为社会可持…  相似文献   

9.
高油价时代下发达国家的能源发展战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是世界、也是我国范围内的重大战略问题.关系到人类社会的生存与长远发展。本文首先分析了世界能源消费的现状.指出能源消费面临严峻形势,进而探讨了发达国家在高油价时代下的能源发展战略,这些战略对我国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能源的发展带动了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的不断发展,人类现有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可再生能源作为一种具有可再生性、环境友好性的资源,其开发和利用是人类解决能源危机以及环境危机的重要途径.目前对可再生能源潜力的评价缺少完整有效的方法,为此,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全面完善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浙江省可再生能源潜力进行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1.
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世界每天都在消耗着大量的能源。传统能源的使用带来很多问题,不仅严重污染了环境,而且面临着枯竭的危险。可再生能源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重视,它最终将取代传统能源。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需要国际合作,2004 年的波恩会议已经开始正式讨论这个问题。可再生能源的国际合作尚处于初期阶段,需要在制度和组织方面不断完善。现有的国际组织在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做了积极工作,但还远远不够。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需要建立专门的国际组织。能源问题涉及很多国家的切身利益,在国际合作的过程中既存在着机遇,也面临着挑战,有很多困难需要我们充分发挥创造性去克服。  相似文献   

12.
亚洲人口占全世界人口的70%,亚洲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是全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1/4.全世界商船队总数中的40%为亚洲人所有和经营.亚洲又是世界上能源、原材料和集装箱货物的最大进口地区,全世界集装箱枢纽港排名表中的前20名中有11家是在亚洲,位于亚洲的3大造船厂,每年所生产的船舶占全世界船舶制造总载重吨的1/4.  相似文献   

13.
<正>一、双重压力呼唤新能源加速发展所谓新能源,一般是指在新技术基础上加以开发利用的能源。它的突出特点是清洁、环保、可再生及有利于生态循环。新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以及氢能、受控热核聚变能和可燃冰。作为人类社会主要能量来源的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经过数百年的过度开采和巨大消耗,已经不可逆  相似文献   

14.
我国"十五"能源科技发展成就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能源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物质基础,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依靠科技进步、节约能源资源、优化能源结构、支撑社会可持续发展,是能源科技发展的战略目标。“十五”期间,我国能源科技发展立足当前,着眼末来,统筹布局,大力攻关,在洁净煤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核能技术、氢能与燃料电池等技术领域,取得了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和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的经济也在进行着深刻的变革和发展,但是经济的进步都离不开能源的支持.经济和能源是相互作用的.能源可以提供经济发展的保障,反过来经济对能源过低的价格也制约着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太阳、风、水、植物、地热、海洋"是人们熟知的自然万物,当人类寻求能源的目光投注在它们身上时,它们便成为维系人类未来发展的重要能源---可再生能源。 早在上世纪70年代世界石油危机之后,美国人就开始认识到能源是生死攸关的战略资源。为减少对进口石油的依赖,改善能源结构,发展可再生能源被提上了议事日程。时至今日,美国在开发可再生能源中,首先是政府采取了三大政策:一是鼓励技术创新,降低成本;二是政府大力扶持,制定强行政策;三是强化市场开拓;使得美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初具规模。  相似文献   

17.
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世界每天都在消耗着大量的能源。传统能源的使用带来很多问题,不仅严重污染了环境,而且面临着枯竭的危险。可再生能源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重视,它最终将取代传统能源。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需要国际合作,2004年的波恩会议已经开始正式讨论这个问题。可再生能源的国际合作尚处于初期阶段,需要在制度和组织方面不断完善。现有的国际组织在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做了积极工作,但还远远不够。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需要建立专门的国际组织。能源问题涉及很多国家的切身利益,在国际合作的过程中既存在着机遇,也面临着挑战,有很多困难需要我们充分发挥创造性去克服。  相似文献   

18.
随着全球化石能源枯竭供应紧张、气候变化形势严峻,世界各国都认识到了发展可再生能源的重要性,并对风电发展高度重视,世界风电产业得到迅速发展。自1996年以后,全球风电装机年均增长率保持在25%以上,风能成为世界上增长最快的清洁能源。经过科学预测,到2020年,全世界风电装机总容量将达1260MW,年发电量将达到世界电能总需求量的12%。放眼全球,风力发电正成为各国争相发展的新兴能源。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70年代,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全球能源危机和大气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传统的燃料能源存量逐渐减少,对环境造成的危害日益突出,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开始被重视,这之中太阳能以其独有的优势而成为人类重视的焦点。丰富的太阳辐射能是重要的能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无污染、廉价、人类能够自由利用的能源。太阳能每秒钟到达地面的能量高达80万千瓦,假如把地球表面0.1%的太阳能转为电能,转变率5%,每年发电量相当于世界上  相似文献   

20.
能源作为与物质、信息并重且攸关人类生存发展的托底型要素,正随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发生形态跃迁。世界局势的不稳定性和新冠疫情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加重了能源在主导国家间战略竞争的角色作用。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提出“积极有序发展光能源、硅能源、氢能源、可再生能源”。党中央立足我国能源结构和全球能源转型,着眼“双碳”目标和机遇,首次明确“硅能源”在我国发展战略中的突出作用。硅能源是硅基半导体技术与能源产业链的最新融合,内涵丰富、外延宽泛,对保障我国能源安全、把握能源变革机遇、实现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