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灏  冯百侠  王宏剑 《科技和产业》2006,6(11):16-17,21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当前,我国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也初见端倪。本文结合京津冀都市圈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跨区域协调机制、产业结构、交通体系和水资源环境等方面提出了加快京津冀都市圈经济一体化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2.
《宁波经济》2006,(9):M0001-M0001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以中心城市为依托的城市群竞争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内容,城市群内相关节点城市的作用也日益突显。市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各类区域经济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一方面它是省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增长极,另一方面它在引导县域经济科学发展上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金岩 《天津经济》2004,(5):10-12
区域经济走联合发展之路。是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大趋势.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国内区域经济发展的机遇所在。京津冀作为我国政治文化和国际交往的中心.作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重要的增长极.加速联合发展.对于自身发展.对于完善我国经济协调发展的格局.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4.
张利霞 《改革与战略》2013,29(6):25-28,89
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东亚以东南亚的东盟和东北亚的中日韩三国为主体,开始广泛地参与到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由于这四大格局体系在经济发展水平、经济规模和历史问题等方面存在着一些差异,再加上美国的影响,使得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未来显得扑朔迷离。文章分析了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构想产生的背景、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中国需要担负起推进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任、充分利用现有的合作基础、关注世界格局的变化、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强同东盟及美日韩的沟通以促进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发展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蔡生菊 《发展》2010,(10):109-110
在全国乃至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金(昌)武(威)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提出同样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文章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相关理论,就金武区域经济一体化做了六个方面的简要探析。  相似文献   

6.
吴迪 《湖北经济管理》2011,(18):104-105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之一,同时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得益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卓有成效地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也是经济发展和经济空间共同作用的结果。市场一体化作为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动因之一,它有效地为区域生产要素顺畅流通以及经济一体化进程提供重要保障。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区域市场一体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涵以及两者内在的关系,进而提出了加速区域市场一体化进程从而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临港产业发展的趋势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文荣 《港口经济》2010,(12):49-52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而我国沿海地区处于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是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最快的区域。临港产业是沿海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进沿海地区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分析了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临港产业发展的趋势,并提出了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临港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东亚货币金融合作作为经济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显著特征,其发展离不开东-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支持,东亚地区各国经济水平从根本上制约了东亚货币金融合作程度。国际金融体系在根本上存在缺陷及其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的拙劣表现.是东亚货币金融合作另一个有力推动因素。  相似文献   

9.
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的特点及动因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玉贵  张雯 《特区经济》2006,12(3):275-277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与经济全球化相伴生,区域经济一体化出现了一个新的发展高潮。与此同时,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动机、地域分布、组织形式和影响也出现了一系列变化,不仅改变了国际经济的原有格局,而且也改变了国际经济的运行方式。本文在阐述当代新一轮区域经济合作全球态势的基础上,对区域经济一体化迅速发展的深层动因进行了剖析,以期对制订我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策略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0.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使我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均受到严重影响.但由于各地的经济结构不同,各地区所受危机影响的程度也相差较大。针对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我国政府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给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本文系统分析了长期以来我国地区间经济发展存在差距的成因.并提出在我国现今经济环境下,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世界经济区域一体化与我国区域经济理想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呈现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两大趋势。在此背景下,研究我国区域经济的理想模式,既是世界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改革开放深化的必然要求,值得认真探索。  相似文献   

12.
杨勇 《亚太经济》2012,(5):19-24
经济体利益取向多元化和经济一体化结构多边化是当前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最新特征,是新区域主义在复杂国际经济形势下的调整与发展,也是经济体追求自身利益的客观需要。本文在分析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现状和新特征基础上,对中国的自贸区战略实施进程进行深入剖析,认为多边化区域主义是亚太经济一体化的需要,中国应该反思过去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政策措施,合理选择区域经济一体化伙伴和扩展利益空间,长远布局符合中国利益的亚太多边化区域经济一体化体系。  相似文献   

13.
正区域合作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区域一体化是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的高级形态。城市群作为区域一体化的空间形态正成为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力量。当前,长三角城市群已经成为我国开放度最高、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重大战略地位。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作出重要指示,要求长三角地区实现更高质量的一体化发展,更好地引领长江经济带发  相似文献   

14.
李阳春 《特区经济》2011,(2):196-199
21世纪是人类全面认识、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的新世纪,也是充分重视和提倡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新世纪。在西部大开发中北部湾经济区海陆一体化发展具有凸显优势,发展海洋经济必须同时注重区域社会的协调发展,"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构建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终极目标。为此,加快推进北部湾海洋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对策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是巨大而且深远的,无疑,应重新审视我国的金融政策和金融监管机制,充分吸取美国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提高防控能力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促进我国金融市场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东亚经济一体化与合作:朝向共同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期以来,东亚地区的经济一体化主要靠市场力量推动,区域经济合作则落后于经济一体化进程。亚洲金融危机证明,仅靠市场推动的经济一体化是脆弱的,只有加强区域经济合作,东亚地区才能增强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保持经济的持续繁荣。亚洲金融危机后,东亚地区迅速建立起“10 3”的合作机制,在加强金融领域合作的同时,也不断拓展在经贸投资等领域的合作,并逐步确立了以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和东亚共同体的长远奋斗目标。特别是在中国提出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后,东亚地区的合作步伐明显加快。尽管目前离建立东亚共同体的长远目标还很遥远,但东亚地区的合作进程已不可逆转,各种形式的合作努力将最终推动长远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7.
城市群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型衍生物,在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发展进程中,它逐渐成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本模式和主流。我国中原城市群是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核心地带,突显出极为重要的意义和地位。文章重点从区域经济和应用经济的角度进行研究和分析,提出了城市群及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的相关概念,对中原城市群的经济一体化建设进行了SWOT分析,并提出了中原城市群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的有效建议。  相似文献   

18.
罗峰 《特区经济》2011,(6):205-206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很多大城市都在中心及其周边发展区域经济,这种区域一体化的经济形势的辐射范围越来越广,当然这种模式的效益也是及其显著的。成都作为西部地区发展中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由于受到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腾飞的启示,在未来的发展时刻受到大家的关注,本文主要就成都经济区发展现存问题提出思路,并对其区域一体化市场研究提出己建。  相似文献   

19.
当前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受到行政分割的制约日益明显,但在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的条件下,政府仍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依靠政府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具有内在稳定性。政府间加强合作是推动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最佳选择,而区域整体性治理模式则是在我国现有体制下推动地方政府加强合作的有效途径,但要以建立科学的利益协调机制为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20.
天津滨海新区是服务和带动我国区域经济快速发展新的增长极,构筑产业新优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后金融危机时代,低碳化、智能化正引领产业发展方向,本文以低碳化、智能化为核心,构建了一套滨海新区调整产业结构、构筑产业新优势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