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正>生物制药(或称生技制药)是采用现代生物技术,包括应用微生物学、免疫学、遗传学、蛋白组学、基因工程、生物芯片等最新科技前沿成就及多学科交叉的高新技术创新与集成工艺方法开发出的新型药物,包括胰岛素、生长激素、血清、单克隆抗体、新型疫苗、诊断试剂、多肽药物、重组蛋白药物、基因重组药物等,其中也包含对传统中草药的再度开发和疗效提升。  相似文献   

2.
基因工程药物是指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对基因进行克隆、重组、表达,通过大肠杆菌、酵母菌、哺乳动物细胞等工程细胞生产的新型药物,主要用于防治肿瘤、心血管疾病、传染病、哮喘、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疑难病症,在临床上已经开始广泛应用,为制药工业带来了革命性变化.1982年第一个基因工程药物产品--人重组胰岛素投入市场,标志了现代生物技术医药产业的兴起,此后近20年中,有50种以上基因工程药物进入市场,有700多种基因工程药物正在进行临床试验,形成了一个新兴的朝阳产业.……  相似文献   

3.
一、重组蛋白质药物技术平台五康生物的重组蛋白质药物技术平台承担蛋白质药物设计、蛋白质药物制备和药效验证等蛋白质药物研发的前期工作,该平台具有独特的技术特点,在蛋白质药物设计和改造方面具有巨大优势。新颖的蛋白疫苗设计技术如何打破人体的免疫耐受是治疗性疫苗设计核心的问题。五康生物的蛋白疫苗技术独辟蹊径设计了一类能够诱导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新型蛋白类疫苗设计技术,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接种这类疫苗后,人体自身会产  相似文献   

4.
一、突出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 目前.吴中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内企业初步形成了五种技术创新平台形式。1、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工程技术中心——江苏省基因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由基地内江苏吴中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依托相关院校、研究所组建.目前有6项在研项目。其中,1类新药重组人内皮抑素注射液是主要用于肝癌肺癌等实体肿瘤治疗的基因工程重组药物.该课题已列入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引导项目,  相似文献   

5.
科技新视野     
二医大研制出抗癌类新药“重组人新型肿瘤坏死因子”第二军医大学基础医学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主任焦炳华教授率领的课题组,研制出新一代高效、低毒抗癌类新药“重组人新型肿瘤坏死因子”。从1986年起,焦炳华等科研人员先后在国家“八五”科技攻关计划和全军医药卫生基金、上海市科技发展基金等资助下,开始对肿瘤坏死因子进行深入研究。为了克服原型药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严重毒副反应,提高疗效、降低毒性,他们在国际上首创了二轮基因扩增巨引物法,获得了新一代低毒、高效的肿瘤因子突变体——重组人新型肿瘤坏死因子…  相似文献   

6.
全球观察     
美科学家开发出新型纳米药物传输系统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研究人员近日利用纳米技术,首次成功地将载有药物的纳米小碟封装入重组穹窿体纳米粒子,开发出一种全新有效的纳米囊靶向药物传输系统。  相似文献   

7.
企业业务基因重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对企业的业务基因重组理论进行了研究,对业务基因和组织基因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分析了企业进行业务基因重组的动因;归纳了企业进行业务基因重组的特征;结合实例揭示了企业业务基因重组的具体战略。  相似文献   

8.
在新的商业模式下,供应链已成为竞争的主要单位,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比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加复杂,企业基因重组理论为供应链的竞争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在单个企业竞争力不断依附于供应链的竞争条件下,我们也可以运用企业的视角来研究供应链,由企业基因、企业基因重组、企业联盟也就产生了供应链基因、供应链基因重组、供应链联盟的思想。基因重组供应链正是这种思想的运用和创新,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国内快讯     
世界首台全自动装船机在沪研制成功;首个基因重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药物上市;中星9号投入运营 奥运节目“村村通”;太阳谷落户山东德州;测风激光雷达助力奥帆赛运动员;“郭永怀科学传播最佳影响榜”发布  相似文献   

10.
基因组工程     
对当前本学科、本行业科技发展现状及国际发展前沿的概述和分析 1972年,斯坦福大学Berg实验室成功地完成世界上第一个体外基因重组实验,启动了重组DNA技术研究发展,直接导致了生命科学研究领域革命性的变化和一种全新的生物技术学科及产业的建立--基因工程.基因工程的诞生使得外源基因在细菌、酵母和动植物体内进行表达,从而打破了物种的遗传界限,在实验室内可以用工程原理和技术对生物直接进行改造,以达到为生产实践直接所用之目的.1982年重组人胰岛素开始产业化了,随后重组人生长激素、重组人凝血因子VIII、重组疫苗和转基因食品等相继上市,基因工程对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以基因(DNA)重组为核心的现代生物技术发展突飞猛进,日臻完善,已成为人类解决农业、医疗保健、环境保护诸多重大问题的重要手段。现代生物技术不同于传统的生物技术,是在直接操作细胞、基因的基础上发展的一种全新的技术。50年代,Crick和Watson提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诞生了一门新学科——分子生物学。80年代第一个转基因植株和第一个基因工程药物的出现标志着现代生物技术进入实  相似文献   

12.
马晓军 《北方经济》2012,(23):48-49
生物制药即运用微生物学、医学、生物化学等原理和方法,利用生物机体、组织、细胞、体液等生产的具有预防、诊断和治疗功能的药物制品。主要产品有基因工程药物、抗体工程药物、血液制品、疫苗等几类。生物制药技术主要包括基因工程、微生物发酵、酶工程、细胞培养、抗体工程、蛋白质工程等。生物药物的原料来源于天然的人体组织、动物组织、植物、  相似文献   

13.
新农村建设中的新型合作经济组织规模化发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作经济组织对新农村的经济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合作经济组织也由过去单一意义上的合作社发展到今天新型的组织形式,规模化成为发展趋势。新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模式、优化重组模式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股份制改造模式等对于提高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经营效率和效益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关于组织工程骨构建领域种子细胞标记一直是研究热点之一,构建GFP-重组慢病毒载体感染成骨方向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文章采用RT-PCR方法检测成骨基因骨桥蛋白和碱性磷酸酶、骨钙素、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collgen-Ⅰ表达,构建GFP-重组慢病毒载体,经基因测序和荧光倒置显微镜检测其表达。RT-PCR检测结果显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方向诱导培养成功,阶段性表达成骨基因骨桥蛋白和碱性磷酸酶、骨钙素、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collgen-Ⅰ。基因测序结果证实GFP-重组慢病毒载体成功构建,荧光倒置显微镜检测成功转染成骨方向诱导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在该细胞中表达。文章最后得出结论:GFP-重组慢病毒载体成功转染成骨方向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GFP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备良好的成骨功能,用于组织工程骨构建。  相似文献   

15.
1972年,斯坦福大学Berg实验室成功地完成世界上第一个体外基因重组实验,启动了重组DNA技术研究发展,直接导致了生命科学研究领域革命性的变化和一种全新的生物技术学科及产业的建立——基因工程。基因工程的诞生使得外源基因在细菌、酵母和动植物体内进行表达,从而打破了物种的遗传界限.在实验室内可以用工程原理和技术对生物直接进行改造,以达到为  相似文献   

16.
2011年2月,"滕州五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在山东滕州中俄科技产业园注册成立。五康生物公司是一个以体制创新带动技术创新的研发型生物高技术公司,主要是以中试生产为主,从事诊断检测试剂生产、蛋白质药物中试,科研成果合作及产品营销。公司注重引进、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将建立和完善抗体及重组蛋白质药物关键技术平台和研发体系,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检测试剂和蛋白质药物,在抗体产品与重组蛋白质药物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相似文献   

17.
《宁波经济》2010,(3):24-25
轨道交通建设作为一项投资巨大、周期漫长的城市重大公益性基础设施,对优化区域城镇空间体系、提高城市开发强度、重组城市消费形态、催生新型服务业形态、带动区域制造业升级等具有强大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韦凯 《魅力中国》2009,(11):45-45
植物基因工程是指在生物体外,通过对DNA分子进行人工"剪切"和"拼接"对生物的基因进行改造和重新组合,然后导入植物体细胞内进行天然繁殖,使重组基因在受体细胞内表达,产生出人们所需要的基因产物。通过一学期研究性学习的  相似文献   

19.
生物制药前景广阔细分行业各有千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制药行业发展迅速、前景广阔。文章从重组蛋白药物、单克隆抗体药物、疫苗三个子领域分析了其重大意义、全球市场、研发趋势以及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相似文献   

20.
863计划成果     
表达狂犬病毒不同蛋白的重组痘苗 病霉的构建及其生物学特征的研究 用狂犬病毒CVS株的糖蛋白(G)和核蛋白(N)基因,先后构建了6株重组痘苗病毒,其中4株表达G的,以G基因插入应苗病毒天坛株的不同部位(TK区或Hind Ⅲ M区),并在痘苗病毒P11或P7.5K启动子控制下,以及控不同的DNA转染方式在细胞内重组(用TK拯救技术或避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