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正>首次遭遇全球经济衰退上世纪60年代是台湾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没有遭遇任何严重的困难,但到了70年代,形势便完全改观。在政治方面,自1971年初中国大陆与美国开始乒乓球外交起,紧接着便是美国尼克松总统访问大陆,同年10月台湾被赶出联合国,以后则是一连串国家与之"断交",逐渐陷于孤立的地位。经济方面则经历了自二战结束以来,最大一次的世界经济衰退。早在60年代下半期,作为全球经济支柱的美国,实  相似文献   

2.
台湾经济快速发展时期贫富差距的控制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50-90年代,我国台湾地区在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贫富差距一直控制在较为合理的范围内.本文对台湾和大陆经济快速发展时期贫富差距状况进行比较,分析了台湾20世纪50至60年代中期、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三个阶段贫富差距得到控制的原因,提出了台湾经验对大陆贫富差距控制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3.
<正>自从2008年后,随着两岸关系的不断改善、两岸"大三通"开启和相互经贸往来的逐步深入,特别是近年来中国大陆在全球经济地位的崛起,包括中西部在内的广大内陆地区加速开发和促进繁荣,有越来越多新面孔的台湾人前往大陆,人数正在快速增加中。这是过去30年来,台湾岛内掀起的第三波大举西进浪潮。第一波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伴  相似文献   

4.
继台湾、香港在60、70年代实现经济起飞后,祖国大陆经济在80、90年代也经历了持续的高速增长.祖国大陆的改革开放、两岸暨香港卓有成效的经贸合作推动祖国大陆、香港和台湾的经济都上了一个台阶.1993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将中国大陆、台湾和香港视为一个整体,称之为中国经济区,认为该经济区将是世界上最有活力的地区,今后10年将成为全球经济的"第4极".  相似文献   

5.
<正>台湾制造业在上世纪的50年代和70年代为顺应国际经济环境变化进行了两次重大的结构性调整。上世纪的50年代,台湾大力发展装备类产品和非耐用消费品;在国际环境发生变化后的70年代,重点发展造船、电子、电讯、机械等装备类工业,实现了产业结构的适时升级。两  相似文献   

6.
“中国经济区”的发展和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70年代末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之间的经贸往来不断扩大,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世界银行1993年4月18日发表的一份报告中第一次使用“中国经济区”这个概念。报告预测,包括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在内的“中国经济区”在未来10年的经济增长率可望“保持或者超过自1962年以来高于7%的水平”。报告预计。  相似文献   

7.
正制定太空科技计划与大陆科学家一样,同属中华民族的台湾科学家也心怀飞天的梦想。早在上世纪70年代初,即中国大陆发射升空第一颗"东方红"人造卫星后不久,就曾有岛内专家学者向台当局建议研制人造地球卫星,一些高校内的研究机构甚至还开始了探空火箭技术及卫星研制方案的研讨。但此建议一直遭到台当局的搁置,因为以当时  相似文献   

8.
台湾商业多点开花 台湾在上世纪70-90年代经济高速增长,近十年经济增长稍有放缓,但随着两岸三通互动,台湾商业渐渐开始重新振作.  相似文献   

9.
台湾外贸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一、发展历程战后初期,由于工农业生产受到战争的严重破坏,经济混乱,物价上涨,进出口贸易处于停滞状态。当时,国民党忙于内战,将台湾重要物资运到大陆,更加剧了岛内物资的缺乏,可供出口的产品甚少,更无力从海外进口。上世纪40年代末至50年代  相似文献   

10.
自70年代末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之间的经贸往来不断扩大,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世界银行1993年4月18日发表的一份报告中第一次使用“中国经济区”这个概念。报告预测,包括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在内的“中国经济区”在未来10年的经济增长率可望“保持或者超过自1962年以来高于7%的水平”。报告预计,到2002年,以市场价格计算,美国、日本、德国和“中国经济区”的经济规模将分别达到9.9万亿美元、7.0万亿美元、3.4万亿美元和2.5万亿美元,“中国经济区”  相似文献   

11.
<正>台湾小资个体户到大陆闯天下在台湾,人们习惯将一些拥有小额资本,凭一己之力,单枪匹马赴大陆闯天下的人称为"台闯"。实际上这并非近年出现的新现象。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有个体台商来大陆创办所谓"一人公司",资本额至少需10万元人民币,但申请过程中都会被要求增资,搞到最后通常不低于100万元人民币。有些台商将自己开设的小企业所有权登记在大陆亲属或朋友名下,但这样做很容易导致以后的经营风险和纠纷。  相似文献   

12.
杨德明 《亚太经济》2006,(5):99-101,109
上世纪70年代末,台湾为了应对日趋恶化的经济环境,推出了一系列鼓励创新的政策举措,推动了创新体系的形成,使台湾的创新水平得到快速提升,但台湾的技术创新并没有带动台湾经济的持续发展,其主要原因是创新政策取向出现严重偏差。  相似文献   

13.
台湾民众的身份认同和统一立场对促进两岸统一的意义非常重大。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大陆:一方面,通过市场开放和贸易逆差,助推台湾经济发展,进而造福台湾民众;另一方面,又通过自身发展,缩小两岸经济差距,减少台湾民众抗统阻力。但是这些措施对改善台湾民众的身份认同和独统立场作用不大。本文通过数据分析,从经济利益的视角给出了相应的解释。  相似文献   

14.
从台湾民营银行面临的困境看大陆的金融自由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从台湾地方政府在上世纪90年代初开放民营商业银行设立的限制以来,民营银行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步履维艰,经营状况极不理想。本文从当前台湾新银行面临的困境入手,在分析造成这种局面的主客观原因后,从中得出对大陆金融自由化的若干启示。  相似文献   

15.
<正>高经济增长力吸引台商说起重庆,这个距离台湾1500多公里的大陆内地城市,多数台湾普通民众脑海里的印象仍仅限于抗战时期的"陪都",一座位于长江上游边的"山城"。而在台商眼里,重庆对他们最大的吸引力是近年来快速增长的经济力量。重庆不仅是一座城市,它是中国大陆继北京、上海、  相似文献   

16.
香港在两岸关系中的地位70年代以前,两岸处于军事对峙状态。在大陆方面,香港既是中国对外通商、通航的主要口岸,也是获取外部信息及与外部建立联系的主要通道。而在台湾方面,台湾经香港转口或就地销售的产品并不多,并且除少量“不可替代”的大陆中药材进口外,禁止与大陆有任何经贸关系。  相似文献   

17.
萧冬连 《发展》2013,(12):49-52
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并不是从中国开始的,当中国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自己的改革试验时,社会主义改革已成趋势。然而,由于受到普遍观念和既得利益的强大阻力,通过渐进改革实行市场化转型,鲜有成功的先例。中国的市场化转型没有导致经济衰退和体制崩溃,而且推动了中国持续30年的经济快速增长,出现所谓“中国奇迹”。  相似文献   

18.
自70年代末台湾当局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以来,华南四省区凭借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经济体制改革超前形成的体制优势和开放意识,在与台湾的经济合作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相似文献   

19.
苏原 《中国报道》2010,(8):100-103
上世纪20年代初,蒋介石为何混迹于上海证券交易市场并拜青帮头目黄金荣为师?1931年9月18日,究竟是谁下令不抵抗,使得东北军驻地被日军击溃,导致东北三省相继落于倭寇之手?解放初期,台湾意图反攻大陆期间,是谁阻止了美国对中国大陆使用原子弹的计划?  相似文献   

20.
《走向世界》2009,(15):84-85
刘玉璞是受齐鲁大地深厚文化传统滋养的一位中国著名山水画家,在上世纪70年代就有一定知名度了,一次台湾之行,让刘玉璞将饱满的笔墨情怀倾注到了这个宝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