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地流转对盘活农村经济,改变农业小农经营模式,形成适度规模经济,促进农民有效增收,推动农业现代化转型具有重要意义。土地确权对农户生产行为有着重要影响,尤其是对农户农地流转行为的影响。文章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分析了我国农地流转现状,农地确权对农地流转的影响,农地流转对农民增收的影响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
以1961年出台《农业基本法》为起点,日本开启了破除小农生产格局的艰难探索。60多年来,以放松农地流转管制、开放所有权转移、开辟经营权流转、实施“认定农业者”制度、扶持“集落营农”以及赋权农地中间管理机构等重大改革为关键节点,日本相继颁布和实施了一系列旨在推进农地集中的政策法规。然而,日本的艰难探索未能有效破除小农生产格局,地块狭小、分布零散依然是日本农地的典型特征。其深层原因包括:受到农协庇护的兼业农户长期滞留农业生产,政权频繁更迭导致政策缺乏连续性和协调性,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农地价格上涨推高流转成本,以及农耕文化等多因素影响下的农地流转市场失灵等。日本通过艰难探索得到的启示是:对推动农地集中的复杂性、长期性要有充分思想准备;瞄准目标群体,有序推动离村农民放弃兼业经营;充分调动集体经济组织积极性,防范和化解农地流转市场失灵。  相似文献   

3.
农地确权是农地产权制度改革的重要措施.农地确权理论上是能促进农地流转的,从而实现农地资源优化配置的目的.但在现实生活中,农地确权真的能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吗?构建"产权界定、产权实施和制度环境"的制度效力分析框架,基于农地确权制度和农地产权制度的效力生成逻辑得出,确权颁证后农地产权制度安排的有效性对农地流转的适度规模效应产生决定性影响,并探究制度效力生成的现实约束以及抑制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主要原因.因此,农地确权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需要创新农地确权方式、搭建农地流转平台激活农地市场、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农业信息技术专门人才队伍、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4.
陈海霞 《改革与战略》2013,29(5):57-59,118
"三农"问题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要实现统筹城乡发展,就必须进行农业规模化经营,而农地流转有利于农地适度集中和农业现代化。文章通过观察山西省农地流转现状,分析影响农地流转的制约因素,从而寻求欠发达地区农地流转效率提高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为了应对农业发展危机,日本开展了一系列农地制度改革。自1945年自耕农制度确立以来,日本先后经历了土地权利移动规制、促进土地所有权转移、推动土地经营权流转、依靠"农业经营体"推进规模经营和加快农地集约利用5个发展阶段。伴随着农地制度改革,日本不断修订完善相关法律,并创新设立了一系列农业政策。这些改革措施对于促进中国土地流转与规模经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台湾地区的农业发展虽然不同阶段对应着不同的农业政策,但目标都是提升农业结构,进而促进农业发展,最后提高农民收入。农地制度改革始终是台湾地区农业改革中因应环境演变的核心议题。大陆家庭承包责任制全面推动初期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农民平均收入大幅增加,也加速了城市建设发展。但此项制度不利于机械化、专业化大规模经营,农地破碎化严重,难以实现有效的农地抵押与农地买卖,更不利于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建立土地经营权乃至所有权的流转机制,有效实现农地整理并确权,推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全面构建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农村家庭承包制完善与创新的用力所在。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调查数据为例,从农户特征、农户种植决策行为、生产用工行为、生产投入行为四个方面探寻影响农地流转意愿的主要因素,并对农地流转行为特征与原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目前的土地流转多为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暂时性流转,农户生产效率低,农业效益不高,土地流转的意愿不强烈,如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土地的适度集中,从而转移农村劳动力成为土地流转中需要解决的难题。  相似文献   

8.
匡远配  彭云 《科学决策》2023,(9):124-137
农地流转与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探究农地流转对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影响及其背后发挥调节效应的因素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中国大陆地区30个省(市)2005-2019年面板数据,构建动态面板模型,采用系统GMM方法实证检验了农地流转对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农地流转有利于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农户适度规模经营、农地抵押贷款与农作物种植结构在此过程中发挥正向调节效应,农户长期投资尚未表现出显著性影响。因此,需稳步推进农地集中流转、因地制宜选择农业机械化模式、优化农作物种植结构、深化农地金融改革和合理引导农户长期投资,从而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相似文献   

9.
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构建"两个市场",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经营.但在实践过程中,却很难实现农地的有效流转.文章梳理近期关于土地制度的重点文献,对制约农地有效流转的因素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0.
程欣炜  盛馨 《中国经贸》2011,(22):140-140
本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拟农业生产与非农业生产,基于j995—2009年的劳动力边际经济收益和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说,指出农地流转之后进入城市的失地农民存在两个资金缺口(低收入积累和高消费水平之间的资金缺口和生活性消费和生产性消费之间的资金缺口),并提出农地流转贷款这一新型金融工具。  相似文献   

11.
李作峰 《理论观察》2009,(5):102-105
现行农地产权制度已成为农地流转、规模经营的主要障碍,亟需改革。土地私有制的改革方案不适合我国政治、经济与社会的生态环境。因此,农地永包制已成为具有中国特色推动农地产权制度改革和农地有序流转及规模经营,并进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可行的路径选择。为此,需要按照农地永包制的创设原则,采取渐进式的两步走战略:第一步,实现农地长包制;第二步,实现农地永包制,并对相关法律制度进行创新与完善。  相似文献   

12.
李霞 《新疆财经》2014,(3):27-34
我国干旱区的农村土地流转在全国来说相对较为缓慢。为研究其原因,本文以新疆北疆地区、东疆地区和南疆地区的389户农民的有效问卷数据为依据,通过建立Logit回归模型,对农地流转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影响新疆农户农地转入意愿的主要因素是农业生产条件、家庭人口、农业收入、农业优惠政策等;影响转出意愿的主要因素是家庭人口、非农收入、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等。因此,要推进干旱区农地流转。必须从政策方面予以支持。  相似文献   

13.
李红 《特区经济》2006,213(10):159-160
以家庭承包为核心的农村土地经营制度,曾经大大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但随着农业向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方向的发展,农地流转应运而生。在当前应通过实施农民再教育工程、完善农地流转的市场主体、规范农地流转的宏观调控手段来促进和完善农地流转。  相似文献   

14.
文章基于金融支持对农地流转效率影响的理论分析,以陕西省杨凌示范区为例,利用DEA-Tobit模型对普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农地流转效率进行测算,同时分析财政补贴、正规借贷和民间借贷对农地流转效率的影响程度。主要结论是:样本区域内农地流转效率普遍较低,但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流转效率高于传统农户;不同类型的金融支持对农地流转效率的影响程度不同,其中财政补贴的影响系数最大。据此提出根据经营主体特征实行差别化的金融支持策略。  相似文献   

15.
针对我国出现的耕地撂荒弃耕现象及农地流转市场低水平均衡状态,本文在威廉姆森交易成本分析框架下,结合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特征,分析了农地流转市场低水平均衡的产权基础,比较分析了现行几种农地流转模式的利弊,提出应以土地经营权抵押担保实现农地流转的创新模式,以市场方式推动农地流转。  相似文献   

16.
杭州市农村土地流转的发展、问题及对策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通过调查分析浙江省杭州市农村土地流转的发展、主要特点、存在问题等,提出了因地制宜加快创新土地流转模式,实现农地规模经营,推动杭州市农业集约持续发展的一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农地产权认知状况与流转行为牵扯:湘省398户农户样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曾福生 《改革》2012,(4):69-73
农地产权制度是农地流转的制度前提,但农户对产权的认知会影响其农地流转行为尚缺乏经验证据支持。利用湖南省的样本数据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和Logit回归模型分析发现,现阶段农户对农地产权的认知较薄弱,产权制度对农地流转的实际影响与这种认知状况有关,在控制多种农户特征后发现产权认知度对农地流转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因此,需要通过明晰农地产权、加强立法保障、加大产权宣传、设立产权交易机构等措施推动农地流转。  相似文献   

18.
吴德慧 《特区经济》2010,(8):196-198
为了加快河南农业现代化、城乡一体化的步伐,建立农地流转市场机制既有必要也有可能。土地供需机制、价格形成机制、土地市场竞争机制是我省农村土地流转市场机制构成的三个要素。建立农地流转市场机制需遵循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相统一、保护耕地、公平、公开、公正等原则。明晰农地流转的产权关系、规范农地流转行为、推行新型土地股份合作制是构建农地流转市场机制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9.
农地融资流转可以有效地保护农民的农地承包经营权,实现资源增值,激发农地潜力。文章通过对农地抵押、农地银行以及农地信托三种融资流转模式的案例分析,发现农地融资流转对农地资本增值、农民增收、资金筹措、农业信贷、新型农民培养、就业、体制协调等产生积极效益,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性及一系列的效益约束因子。因此,应通过建立农地融资保证机制来促进农地融资流转的有序进行,保证农地融资流转的效益。  相似文献   

20.
农地缘何被抛荒:基于湖北农村土地现状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湖北农村实证调查的结果显示了农地抛荒的重现与蔓延之势。农地抛荒的结构原因并非在于农业比较收益较低,而是人地关系紧张所致的适度规模经营困难的结果,引发了家庭分工下老人种田的现象。技术制约、责任弱化和流转不通畅导致了老人种田背景下的农地抛荒。解决老人种田背景下的农地抛荒现象,需要在技术层面改善生产条件,强化主体责任,推进土地流转,在结构层面培育新"中农",完善农地退出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