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明清时期的苏北地区自然和社会环境发生剧烈变化,这些变化和本时期频发的旱灾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一方面,大量的湖泊和河流淤废,土地沙化盐碱化严重,沼泽和滩涂湿地显著增加。这些自然环境的变异导致苏北地区稍旱即灾,而且旱蝗相继,灾情严重。另一方面,由于受到持续灾害的影响,苏北地区的社会环境恶化。乡风民俗颓变,消极宿命,逃荒成风,抗旱精神不足。由此引发的社会经济发展滞后,则使得旱灾降临时的自救和抗灾能力几近于无,频频陷入小旱大灾的尴尬局面。 相似文献
2.
略论明清苏北集市镇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运用地方志资料,探讨明清时期苏北地区集市镇的有关问题.指出明清时期,随着漕运、盐运和海运业的发展,苏北地区的集市镇大量兴起,并不断得到发展.其分布格局与周边地区的经济结构和地理条件有密切的关系.本文还探讨了这一时期市镇的类型. 相似文献
3.
苏北里下河地区水网稠密,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无工业污染源,对发展水产养殖极为有利.该区多年形成的围田提水鱼虾蟹等多品种混养模式,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俱佳.笔者通过调查,对"以蟹为主"、"以鱼为主"和"粗放养殖"三种不同混养方式的产量、产值、成本和效益进行了分析,找出了不足,提出了促进苏北里下河地区围田提水养殖业健康有序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明代松江府官布的征解从全部征收实物到本、折兼收,在清代前期,经过两次改折之后,折色比例进一步扩大,而本色官布的征收比例则不断缩小,折色的征收成为常态。本、折官布价银等费用的编征,在清代前期呈现大幅上升趋势,征银总额远超明代。而官布的征解方式则由明代的民办民解转变为清代的官办官解,革除了明代在佥民办运过程中的各种积弊,并从制度上逐步加以完善,加强对各环节的监管,明确官吏的职责,缩短官布从价银的编征到办解上纳的整个流程,有效地降低了官府员役从中侵渔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始发于70年代末的中国农村经济改革 ,迄今已历时20余年。20多年来我国农村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取得了较大的提高 ;传统农业正加速向现代农业转变 ;传统意义上的农民逐渐演变为现代农民。农村改革和开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巨大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农业技术进步、现代物质投入、有效的政策以及其它诸多方面的因素 ,但制度变迁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无疑起到了举足轻重而又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拟通过对中国农村经济制度变迁过程的考察 ,重点揭示出改革以来农村制度变迁的特点 ,以及从中汲取的经验和启示。一、农村经… 相似文献
6.
论中国农业合作制度变迁的格局与方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作者以中国农业合作制度及其变迁作为完整个案,从制度结构、变迁过程等方面,证实这是一场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反复交替,并渐臻二者协调配套之佳境的过程;并验证了作者提出的理论假设:只有强制性变迁与诱致性变迁协调配套实施,才能化解强制性变迁带来的产权低效和“制度失败”,以及诱致性变迁难免存在的“搭便车”等问题,才能渐次形成制度变迁的最佳格局;因此,未来的农业合作制度变迁无疑应沿着这一理性路径迈进 相似文献
7.
[目的]基于江苏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方法与结果]通过对江苏统计年鉴(2006~2012)农村居民数据处理,首先采用对比分析法,从收入、支出和消费结构3个方面对江苏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进行对比,结果显示苏北农村发展相对落后,消费结构有待升级。然后,结合苏北农村居民2008~2012年的经济数据,通过消费支出比率核算,得出食品的支出比率基本呈现逐年递减趋势,文教娱乐、家庭设备支出比例基本呈现逐年递增趋势,表明近年来苏北农村居民消费层次有了很大的提升。最后,采用ELES模型,对苏北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特征进行了实证研究。边际消费倾向分析表明,文教娱乐、食品、居住以及交通通讯是苏北农村居民主要消费重点。需求收入弹性分析表明,文教娱乐、家庭设备以及医疗保健为奢侈品,其他为生活必需品。[结论]为促进苏北农村居民消费结构进一步趋于合理,促进苏北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从提高农民收入、提升生活品质、加大基础教育投入、改善基础设施并做好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等方面给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历史时期蜀道地带森林的分布与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经济开发活动是一柄双刃剑,既可以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改善生存环境和满足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但同时也对自然资源造成破坏乃至浩劫。历史时期蜀道地带森林的分布变迁,与历代伐木修栈、畲田开发和山地垦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论农村社区型股份合作制制度变迁的起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本文按照新古典经济学关于产品的“需求-供给”经典模式进行农村社区型股份合作制变迁的研究。结论是社区型股份合作制是一个典型的诱致性制度变迁。农村社区集体经济的产权矛盾是其产生的必要条件,传统框架内的集体经营有相当程度的发展是其产生的充分条件,城市化进程对集体经济产权矛盾的爆发和股份合作制的变迁具有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10.
契丹故地在辽初人口为70多万,圣宗时达80多万,辽末突破百万。当地比较适宜的人口应该在60-70万人,农牧人口各占一半。辽圣宗时当地已出现过度开发,导致自然环境恶化。辽朝统治者虽然也采取了一定措施,但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1.
明清时期台湾的稻米生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的种植业以稻米生产为主 ,荷据时期 ,荷兰人为了长期霸占台湾 ,不得不鼓励汉族移民种植水稻。明郑时期 ,粮食供应一直困扰着郑氏政权 ,郑成功收复台湾以后 ,立即开垦荒地 ,发展生产 ,使台湾的稻米生产得到较大发展 ,基本实现粮食自给。清代统一台湾以后 ,台湾稻米生产发展更快 ,到乾嘉时期 ,台湾已成为我国东南的粮仓 ,不仅自给有余 ,台米还源源不断地供应大陆各地 相似文献
12.
根据能值理论计算了山东省黄河流域各地市的产量因子、生态足迹的深度与广度及结构份额,以此来度量和研究黄河流域产粮区自然资本存量和流量及其结构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绝大部分地区资本存量利用程度越来越大、资本流量越来越小;在资本存量消耗中草地和水域引起的比重高达95.12%;资本流量利用中,耕地所占份额在减小报告期为68.67%;建设用地比重在增加,报告期平均达26.03%,个别地区高达38.47%。近8年个别地区耕地的份额减少了12个百分点、建设用地增加了6个百分点。可见,城市化进程加快导致的建设用地规模的扩张不断地侵占着耕地的份额、侵蚀着区域粮食安全的基础。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商品粮产区的资本存量尤其是草地和水资源的保护,激励充分开发和合理利用资本流量、调整利用结构,遏制建设用地继续侵占耕地在资本流量中的份额,从土地生产力上实现"占补平衡",激励农业生产大户依靠技术进步提高生物产出水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3.
试论明清江淮地区的水旱灾害与农业耕作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灾害社会经济史的视角,对明清时期江淮地区的水旱灾害与农业耕作关系作了深入地探讨。笔者以为,频发的水旱灾害不仅造成了江淮大量耕地的丧失和可耕地地力的下降,从而严重阻碍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还造成了江淮一些地区传统优势种植农业的衰退以及一些地区耕作制度的逆转。 相似文献
14.
历史时期淮北地区涝灾原因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历史时期淮北地区频生涝灾,严重影响了当地人民的生产和生活。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淮河中下游河床比降小、北岸支流流域面积大和支流曲系不发达等地理因素;特殊气候原因而形成雨期集中;黄河长期泛淮、湖泊、河流、植被变化和治河等原因所致的生态环境恶化。人类的某些活动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相似文献
15.
传统农业时代广东地区山区和平原分别以获取灰粪和泥肥作为主要肥源.山区制作灰粪的方法有烧畲作灰、樵采制灰、采集草皮泥制作厩肥等,却是山区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加剧的一个原因.珠三角平原则以潮灌和上泥获得珠江河道上沉积的泥肥,是维护当地水环境的生态技术措施.而过度依赖天然肥源都限制了多熟种植的发展和造成了地力的下降,造成粮食产量的减少. 相似文献
16.
明清至土改时期,苏州、松江、太仓地区稻田区耕牛一直广泛存在;棉区以吴淞口为界,形成两个完全不同的区域:沿江一带耕牛甚少被使用,沿海一带则被广泛使用。太平天国战争之前和之后,耕牛数量的上述地理分布状况并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造成这种时空分布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地理环境的制约。 相似文献
17.
民国时期,华北地区水旱虫灾频发,其直接后果就是粮食减产或绝收,致使粮食价格上涨,影响到天津城市的粮食供应。为了维持稳定的粮食市场,灾荒期间,政府委托商会组织粮商持照调运粮食,期间发生的运输问题、各地留难问题均由商会负责协调,商会在粮食调运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政府从税厘和运费方面优惠商人,以便于粮食调剂。天津粮食市场整合的绩效显著,一方面平抑了粮价,稳定了市场和社会秩序;另一方面,政府和商人合作,各自实现了利益的最大化,达到了双赢,可以说是官商合作的成功范例。 相似文献
18.
清初以前的黔西北是一个汉人稀少的多民族杂居地区,以畜牧业、原始农业为主要生产部门。本文探讨该地区精耕细作农业兴起的历史过程,并将这一过程与中央王朝对西南地区的开拓以及移民运动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19.
清代山西是私种鸦片的著名产区,对山西的危害深重。本文依据各种文献资料,认为鸦片在山西种植最早时间应为道光十一年,大面积种植在咸丰之后。同时,对晋省鸦片栽种情况进行了初步复原,将栽种州县绘制于图。大面积栽种鸦片对山西农业环境影响巨大,使其既丧失了大量农田劳动力,又出现与其他作物争地、水和劳力现象,又极耗地力,是导致"丁戊奇荒"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