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两岸农产品贸易呈现出波动上扬的态势,台湾农产品出口越来越依赖大陆市场。从整体水平看,大陆农产品的贸易竞争优势大于台湾。就发展趋势而言,两岸农产品的贸易竞争优势都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为进一步扩大两岸农产品贸易,对比较优势台湾大于大陆的产品,可在大陆建立相应的物流集散中心,形成便捷的对台交易“绿色通道”;对于比较优势大陆大于台湾的产品,需要打破台湾政策上的限制,简化检验检疫程序,促进大陆农产品对台贸易的新突破。  相似文献   

2.
两岸关系回暖,经济合作进一步加深,两岸经贸交流不断前进。时至今日“大三通”已经实现,大陆成为台湾第一大贸易伙伴,每年台湾30%的出口流向祖国大陆。  相似文献   

3.
两岸入世后,台湾当局的大陆经贸政策与世界贸易组织的要求是有一定距离的,特别是台湾当局为大陆度身设置的“大陆货品特殊防御机制”,似乎是为了利用中国大陆在其《入世议定书》中对世贸组织成员的特别的承诺条款,但从法律角度而言,这是有违台湾在世贸组织《保障措施协议》项下的义务的,极易成为两岸之间有限的经贸互动中争端的导火绳。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分别考察美国、日本与两岸之间的贸易、投资关系对两岸贸易发展的影响。计量结果表明,美国通过贸易途径,即美国增加与台湾地区的出口贸易可以促进两岸贸易的发展;而美国对祖国大陆的直接投资和双边贸易对两岸贸易的影响则不显著。日本则通过投资途径,即日本对大陆的直接投资增加会减缓两岸贸易的发展;同时,两岸贸易还反向影响日本对台湾地区的直接投资以及出口贸易。本文还从理论和实践上对其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5.
逐渐回升的两岸经贸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逐渐回升的两岸经贸关系──台湾对祖国大陆经贸政策的调整趋向盛健,王建民去年下半年以来,两岸关系紧张对两岸经贸关系的负面影响一度显现,两岸贸易增长明显减缓,台商对大陆投资出现观望。今年以来,台当局重新调整与适度开放大陆经贸政策,两岸经贸关系重新升温,预...  相似文献   

6.
两岸四地贸易关系的依存性、互补性和因果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1世纪以来,随着内地与港澳地区CEPA协议的签署,以及中国大陆和台湾相继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两岸四地经贸关系发展进入了新阶段。本文探讨如下三个问题,一是以贸易依存度指标探讨两岸四地贸易的依存关系,二是以贸易竞争指数指标探讨两岸四地贸易的互补关系,三是以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探讨两岸四地贸易的因果关系。分析结果显示,两岸四地贸易依存关系紧密,贸易互补性强,并且具有一定的因果性。因此,进一步加强两岸四地贸易合作,发挥各自优势,构筑互动发展格局,是两岸四地贸易持续稳定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7.
本文回顾并分析了海峡两岸间接贸易的发展态势及其波动的成因,通过考察台商对大陆的投资,分析其与两岸间接贸易的互动关系,认为两岸经贸关系的增长实现了资源的优势互补,对两岸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两岸农产品贸易呈现出波动上扬的态势,台湾农产品出口越来越依赖大陆市场。从整体水平看,大陆农产品的贸易竞争优势大于台湾。就发展趋势而言,两岸农产品的贸易竞争优势都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为进一步扩大两岸农产品贸易,对比较优势台湾大于大陆的产品,可在大陆建立相应的物流集散中心,形成便捷的对台交易"绿色通道;"对于比较优势大陆大于台湾的产品,需要打破台湾政策上的限制,简化检验检疫程序,促进大陆农产品对台贸易的新突破。  相似文献   

9.
海峡两岸农产品贸易的发展对两岸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两岸贸易的特殊社会环境,导致了大陆单方向的特惠政策,但大陆方面单向性的政策支持,无法消除来自其他国家农产品对海峡两岸农产品贸易所造成的压力。加上台湾方面的过度依赖,使得两岸农产品贸易存在着诸多问题。为此,分析了海峡两岸农产品贸易中的主要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解决对策,目的是促进两岸农产品贸易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文章基于局部均衡COMPAS模型,从产业层面上分析了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影响两岸特定行业的产出、就业、贸易等经济活动的内在机理。基于近年来两岸农产品生产与贸易的相关数据,就ECFA对两岸农产品生产和贸易的影响大小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表明:由于两岸农产品在产品品质与上市时间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建立ECFA对大陆和台湾农产品生产的冲击都非常有限;ECFA的建立将极大地推动两岸农产品贸易,台湾农产品对大陆出口大约会增加14%,大陆农产品对台湾出口大约会增加17%。  相似文献   

11.
自1978年以来,大陆与台湾贸易关系日益密切,双边贸易额不断攀升。2010年《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签署,使得两岸经贸关系更加紧密。本文通过计算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对两岸贸易比较优势进行了对比,指出大陆在纺织品、衣物、办公及通讯设备方面具有极强比较优势,台湾在化学品、办公及通讯设备方面的比较优势强于大陆,二者在农业和自动化产业中比较优势均较弱。  相似文献   

12.
“两岸共同市场”自提出以来受到广泛关注,很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但研究大多局限于对其历史背景、定义概念和实现步骤的梳理和论述,本文则深入研究“两岸共同市场”作为大陆和台湾合作的一种体制,在贸易制度方面并不符合WTO的相关精神,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这种缺陷和不足将会带来怎样的贸易效应,则是本篇思考的问题所在。  相似文献   

13.
<正> 两岸贸易发展至今,已形成互补互利、相互依存的局面。据台湾“经济部”统计,1995年两岸贸易总额为209亿美元,比1994年增长27%。其中台湾对大陆出口178亿美元,比1994年增长20%,台湾自大陆进口31亿美元,比1994年增长66%。1995年两岸贸易额占台湾当年对外贸易的比重为9.8%,台湾对大陆的出口额占当年台湾出口的比重为16%。另据台湾  相似文献   

14.
台商对大陆投资从1991—2014年累计1439.6亿美元,为大陆第三大投资来源地,同时台湾是大陆第七贸易伙伴和第六大进口来源地,而大陆也是台湾第一大出口市场和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地。文章依据贸易与投资的相关理论,从产业升级和产业关联角度出发,利用1991—2014年台商投资和两岸贸易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台商投资大陆对两岸贸易、大陆对台湾出口和大陆自台湾进口都存在着明显的促进作用;台商投资大陆对大陆向台湾出口和大陆自台湾进口的影响程度明显不同,对大陆自台湾的进口影响程度更大。  相似文献   

15.
中国大陆与台湾虽说都是WTO的成员,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彼此之间的经贸往来始终有许多限制。自大陆改革开放以来,海峡两岸经贸交流合作发展十分迅速,使得建立“两岸经济合作机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对ECFA的基本含义及特点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借助理论和现实基础分析了ECFA签署给两岸带来的经济效应,估算出了ECFA签署后大陆和台湾各自的贸易转移和贸易创造效应值,得出结论并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1979年以来,海峡两岸就开始了经贸交流且发展势头良好,到目前为止,两岸服务贸易合作的广度、深度都还不够。当前,随着海峡两岸关系日益密切,台湾同胞了解中国大陆丰富的历史文化的欲望越发强烈,这为两岸开展旅游服务业合作带来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更强劲的动力,而此时正是两岸旅游业加大合作力度的最好时机。分别比较了中国大陆和台湾海峡旅游服务贸易的区别,并提出了关于合作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7.
仍将会长期存在--祖国大陆对台湾贸易逆差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来祖国大陆对台湾贸易存在高额逆差,已成为两岸贸易发展中最显著的特征。截止到2002年底,大陆对台贸易逆差累计已达1826.77亿美元,显示出海峡两岸贸易往来严重失衡。从两岸贸易发展总体进程来看,大陆对台贸易逆差主要经历了四个形成与发  相似文献   

18.
《大经贸》2010,(7):71-73
《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签署为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使两岸经贸关系从“自下而上”的民间推动阶段发展到“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双向互动的制度推动阶段。就如大陆与港澳签署CEPA、与东盟签署中国一东盟自贸区协议一样,大陆与台湾间ECFA的签署将对广东产生重要影响。作为我国对台经贸合作的前沿地区,ECFA的签署,将为深化粤台经贸合作提供新的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19.
台湾“两岸共同市场”制度构想的经济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台湾萧万长先生提出的"两岸共同市场"作为两岸经济合作的一种方案,要求对大陆的优势产品进行贸易政策上的限制.通过采用经济一体化的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理论,运用经验弹性的方法评估了两岸贸易在实现贸易自由化和实行台湾的"两岸共同市场"方案所产生的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效应,证明台湾"两岸共同市场"的制度构想并不是一个双赢的制度设计.  相似文献   

20.
随着台湾制造业大量北移中国大陆,两岸经贸往来的规模日益增大,导致台商对台湾金融服务的引中性需求日益急切。但由于台湾当局自我设限,使台湾的银行难以顺利登陆.于是一部分台湾的银行就以多种变通方式进入中国大陆,配合两岸投资、贸易及商业活动资金往来的需要。本文建议,为顺应金融国际化的趋势和把握大陆市场的商机,台湾当局应尽快取消针对中国大陆的各项限制,使两岸金融业的交流与合作进入广泛的良性互动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